..續本文上一頁定、神通是共外道的;但是唯有“慧”是不共外道的。外道也有慧,但是他的慧不能夠成就出世間慧;有些外道有一部分的無常慧,有些外道有一部分的苦慧,但是一切的外道都沒有“無我”慧。“無我”就是觀照名色法無我,這是佛陀的不共慧,唯有在佛陀教法當中,才能夠真正透徹地觀照一切世間諸行法、名色法、五蘊爲無我。當然只是觀無我還不行,還必須得觀無常、苦、無我,這是不能夠分開的。也就是說,即使外道有無常(觀),他也只是從看到一些物質的表相中體悟到無常的。比如說,看到一個人從小長到大,從大到老,從老到死,他們認爲這個是無常;看到一個樹葉,從發芽到嫩綠,然後再到枯黃,之後葉落,葉落歸根,他們認爲這個是無常。這是現象的無常;我們不能夠說這個不是無常,但是佛陀教法裏面的無常不是這種無常。在一個禅修者修到生滅隨觀智的時候,他應當用兩種方法來觀生滅:一個是刹那無常;一切行法是刹那刹那生滅的,刹那刹那都是無常,而不是說一期生命才叫無常。還有也要觀緣的生滅;不僅僅我們要觀現在這個現象的無常,而且它的因也是無常的;由于因的無常,所以果也是無常;我們要透視因果的關系。
對于苦也是這麼樣;現在很多人有時會說“苦啊苦啊”;甚至認爲說痛苦就是苦,人生就是苦;這種苦不是佛陀教法裏面所說的苦,或者說佛陀教法裏面也承認有這種苦,但是佛陀教法裏面的苦不是只是說“苦啊苦啊”的苦;那是什麼意思呢?佛陀教法裏面的苦包括了叁種:第一種是苦苦,第二是行苦,第叁是變異苦。一般人所認爲的苦,在佛陀教法裏面,只是屬于苦苦的範疇。什麼是苦苦呢?我們認爲的痛苦、苦處本身就是苦;生離死別這些都是屬于苦;生病啊,衰老啊,這些也是屬于苦;直接的苦受是稱爲苦。
變異苦呢?佛陀說即使連樂受也是苦,爲什麼呢?因爲樂受必定不能夠永恒,它必定會變壞;所以這個稱爲變異苦。還有一切的行法,只要是因緣合和的,它必定是生滅的,生滅的所以是苦的。因此佛陀教法裏面說到是“因爲生滅的逼迫故爲苦”。一切的有行法,一切的名色法,一切的五蘊,只要是因緣和合的,都是苦。所以佛陀說:“(sabbe savkhāra dukkha)”“一切行都是苦”。這裏的苦就不是指我們說到的只是感受的苦。我們也可以說這個手表也是苦,這些花也是苦,這些都是苦,但是它們沒有感覺,它沒有受呀。其實也是屬于苦,爲什麼呢?他們有生滅會變壞;也是受到生滅的逼迫。因此,我們要在修觀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觀自身,我們要觀外在的也是苦;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斷除對那些外在的執著,應這樣去修苦,特別是修無我。什麼是無我呢?無我是各種各樣除了我們世俗概念上認定的,佛陀爲了保護世間不否定我;好像說我們看經典“如是我聞”,這裏的“我”是阿難尊者,他說“我聽說的是這樣”,這個是世間上的“我”。佛陀也經常說“我回憶起過去無量劫以前”怎麼怎麼樣,“我還沒有出家,還是菩薩的時候”怎麼怎麼,這個是屬于世間上的“我”。但是佛陀不會這麼說“有個實體的我,有個輪回主體的我”。這裏所講的“我”,是指除了概念上的“我”以外,它並沒有實質的“我”;好像認爲說有靈魂;很多宗教都認爲有個靈魂;如果執著有靈魂,這個就是屬于“我”。或者說有些宗教執著于有大梵天,有個造物主,有個世界的主宰;這個也是屬于一種“我”。或者說有些外道,好像有些古代婆羅門教、印度教,他們認爲說一切的衆生都是屬于大我的顯現;大我跟小我,小我當中可以呈現出大我;而世間的萬物無一不是大我的顯現;大我是本體,是恒常的。這個也是屬于“我”,這是屬于宗教本體上的“我”。佛陀教法的特色是這些所有的“我”見佛陀都給予否定,爲什麼呢?因爲一切行法都是因緣和合的,只要有生必定會有滅,都沒有實質,都是刹那刹那生滅的,哪裏有一個稱爲恒常的東西?一個稱爲本體的東西?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一個禅修者當他證得了初果的時候,他就不會有任何的形形色色的我見存在。
如果一位禅修者想要成就初道,他必須得要觀照無常、苦、無我,觀照一切行法的無常、苦、無我。一個人想要證得初果就是證得初道,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通過聽聞,聽聞佛法就可以證得初道初果;而另外一種必須通過修。
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可能只是通過聽聞佛法就可以證得初道初果了;佛陀在世的時候,很多人如Sariputta尊者(舍利弗尊者)、Anathapindika給孤獨長者、Suddhodana,還有在家人如佛陀的父親淨飯王,他們都是只通過聽聞,就可以證得初道初果。但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可能。現在這個時代,還有沒有可能證得初果呢?有!但是必須得修行。在我們現在這個年代,唯有通過修行戒、定、慧,唯有通過持續的修觀,當觀智成熟了,才有可能證得初果。
如果一個人想要證得初果,他必須得要次第地修行vipassanà,要修觀。修觀必須得次第的成就,要成就十六種觀智。這十六種觀智也是次第的觀,也就是依次的觀的成就。當他有了下下的觀智,才能夠修上上的觀智。當他成就了下下觀智之後,再向上依次證得聖道聖果。
是哪十六種觀智呢?第一是名色辨別智。什麼是名色辨別智呢?“名”就是我們所說到的心,或者說心理作用;“色”就是我們平時所說到的身。用一種更好理解的話來說就是“身心”,不是很准確的表達方式;在這兒所說到的“身心”我們叫作“名色”會更好。
名( nāma),色(rūpa)。什麼是名?凡是能夠朝向所緣稱爲名。什麼是色?能夠毀壞的就是色。一切的心,它都有朝向對象,能夠取目標的這種作用、這種功能,所以稱爲名;我們平時所說到的心理作用,能夠認知的。名包括心跟心所。而色呢?能夠毀壞的,一切的物質都可以毀壞,以毀壞義稱爲色。(ruppati rūpa),這是以毀壞所以稱爲色。
辨別就是我們用智慧去透視它。在(Abhidhammattha Sangaha)《攝阿毗達摩義論》裏面講到,要通過以相、味、現起、足處這四種方法,去辨識名法跟色法,稱爲名色辨別智。換而言之,我們應當要破除對于名法跟色法的密集;透過破除密集而成就名色辨別智。好像色法而言,我們現在看到的身體永遠還是身體,這些物質還是物質,怎麼樣也沒辦法看到它的無常,是不是?爲什麼?有堅厚相。他還有實體的,他還有組合的,他還會存在一定時間的,還看到這個還是可以用的。一切的物質,我們說一切的色法,它有叁種密集:組合密集、功用密集、相續密集。如果一個人沒辦法破除這些密集,他看到物質還是物質,這個手表還是手表,這朵花還是花,人還是人,男人還是男人,女人永遠是女人,凳子永遠凳子,鈔票永遠是鈔票,沒辦法破除。
正是因爲如此,所以我們要培育定力。當我們培育了定力之後,我們再依照次第再轉修觀。有了定力之後,我們轉修觀就方便多了。而且,當我們觀照取所緣的時候會清晰得很多。不會被一些似是而非的假象所迷惑,或不確定。觀智必須得是確定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看到就是看到,你看的模糊都不能過關。正是因爲如此,所以我們很強調要培育定力;因爲很多人當他在修到高級觀智的時候,由于定力不足,他們很吃苦。
我們應當要依照分析法,先破除色法的密集。如果沒有通過分析法,我們不能夠破除色法的密集。什麼是組合密集呢?因爲一切的色法,它都是由究竟色法所組合的;好像一粒色聚裏面,我們說的眼十法聚裏面,它一共有十種色法。哪十種色法呢?地、水、火、風、顔色、香、味、食素、命根跟眼淨色。我們的身體中有一種能夠感受到外界的涼啊、冷啊、熱啊、碰觸啊等等,這些是屬于身淨色。身淨色是身十法聚其中的一種色法。身十法聚裏面也有十種究竟色法,是哪十種呢?地、水、火、風、顔色、香、味、食素、命根跟身淨色,這十種。我們就必須得要分析它,要如實的去透視它,我們才能夠破除組合密集,不會看到色法是一堆一堆的東西,我們不會看到色聚還是屬于有體積的。通過分析色聚裏面的究竟色法,我們才不會有組合的這種密集相。
之後我們再繼續看,每一個色法都有自己的功用,也就是我們說的相、味、現起的味(rasa),每一個色法在自己的色法裏面,能夠發揮自己的作用。好像地界它有能夠支助、能夠承受色法的作用;水界能夠粘結的作用;火界能夠成熟的作用;風界有動,而且也有支撐的作用;顔色就是色法的顔色;香是色法的氣味;而味就是色法的味道;食素是色法的營養素;這些我們都必須得辨別它們在一個色法裏面的作用。
同時我們也看到所有的色法,都是刹那刹那地生滅的,速度快得我們根本不能夠用具體的時間單位去計算它們,然而即使是刹那刹那生滅的,我們還是看到這些東西是永恒的,是存在的,一個人還是活了幾十年,一個東西還是存在幾年乃至十幾年,爲什麼?因爲有相續。色法滅去了還會有生,色法滅去了還會再生,這個叫做相續密集。 如果我們沒辦法看到它的生滅,沒辦法看到色法裏面。好像我們現在看到這些物品,它是由色聚裏面的火界生的時節生色,所以我們才有這些好像是永恒的看起來是恒久不變的東西。之所以會覺得物質會存在一定的時間,是我們沒有破除相繼密集的關系。我們應當用這種方法來去破除色法的密集,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成就色辨別智。
當可以成就之後,我們依次來辨別我們的眼處門裏面的54種色法、耳處門54種色法、鼻處門54種色法、舌處門54種色法、身處門44種色法、心所依處門54種色法。依照六門,眼、耳、鼻、舌、身跟心所依處這六門,六處門的色法我們辨別之後再修名法。
有情…
《《若希望經》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