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若希望经》四▪P3

  ..续本文上一页定、神通是共外道的;但是唯有“慧”是不共外道的。外道也有慧,但是他的慧不能够成就出世间慧;有些外道有一部分的无常慧,有些外道有一部分的苦慧,但是一切的外道都没有“无我”慧。“无我”就是观照名色法无我,这是佛陀的不共慧,唯有在佛陀教法当中,才能够真正透彻地观照一切世间诸行法、名色法、五蕴为无我。当然只是观无我还不行,还必须得观无常、苦、无我,这是不能够分开的。也就是说,即使外道有无常(观),他也只是从看到一些物质的表相中体悟到无常的。比如说,看到一个人从小长到大,从大到老,从老到死,他们认为这个是无常;看到一个树叶,从发芽到嫩绿,然后再到枯黄,之后叶落,叶落归根,他们认为这个是无常。这是现象的无常;我们不能够说这个不是无常,但是佛陀教法里面的无常不是这种无常。在一个禅修者修到生灭随观智的时候,他应当用两种方法来观生灭:一个是刹那无常;一切行法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刹那刹那都是无常,而不是说一期生命才叫无常。还有也要观缘的生灭;不仅仅我们要观现在这个现象的无常,而且它的因也是无常的;由于因的无常,所以果也是无常;我们要透视因果的关系。

  对于苦也是这么样;现在很多人有时会说“苦啊苦啊”;甚至认为说痛苦就是苦,人生就是苦;这种苦不是佛陀教法里面所说的苦,或者说佛陀教法里面也承认有这种苦,但是佛陀教法里面的苦不是只是说“苦啊苦啊”的苦;那是什么意思呢?佛陀教法里面的苦包括了三种:第一种是苦苦,第二是行苦,第三是变异苦。一般人所认为的苦,在佛陀教法里面,只是属于苦苦的范畴。什么是苦苦呢?我们认为的痛苦、苦处本身就是苦;生离死别这些都是属于苦;生病啊,衰老啊,这些也是属于苦;直接的苦受是称为苦。

  变异苦呢?佛陀说即使连乐受也是苦,为什么呢?因为乐受必定不能够永恒,它必定会变坏;所以这个称为变异苦。还有一切的行法,只要是因缘合和的,它必定是生灭的,生灭的所以是苦的。因此佛陀教法里面说到是“因为生灭的逼迫故为苦”。一切的有行法,一切的名色法,一切的五蕴,只要是因缘和合的,都是苦。所以佛陀说:“(sabbe savkhāra dukkha)”“一切行都是苦”。这里的苦就不是指我们说到的只是感受的苦。我们也可以说这个手表也是苦,这些花也是苦,这些都是苦,但是它们没有感觉,它没有受呀。其实也是属于苦,为什么呢?他们有生灭会变坏;也是受到生灭的逼迫。因此,我们要在修观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观自身,我们要观外在的也是苦;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断除对那些外在的执着,应这样去修苦,特别是修无我。什么是无我呢?无我是各种各样除了我们世俗概念上认定的,佛陀为了保护世间不否定我;好像说我们看经典“如是我闻”,这里的“我”是阿难尊者,他说“我听说的是这样”,这个是世间上的“我”。佛陀也经常说“我回忆起过去无量劫以前”怎么怎么样,“我还没有出家,还是菩萨的时候”怎么怎么,这个是属于世间上的“我”。但是佛陀不会这么说“有个实体的我,有个轮回主体的我”。这里所讲的“我”,是指除了概念上的“我”以外,它并没有实质的“我”;好像认为说有灵魂;很多宗教都认为有个灵魂;如果执著有灵魂,这个就是属于“我”。或者说有些宗教执著于有大梵天,有个造物主,有个世界的主宰;这个也是属于一种“我”。或者说有些外道,好像有些古代婆罗门教、印度教,他们认为说一切的众生都是属于大我的显现;大我跟小我,小我当中可以呈现出大我;而世间的万物无一不是大我的显现;大我是本体,是恒常的。这个也是属于“我”,这是属于宗教本体上的“我”。佛陀教法的特色是这些所有的“我”见佛陀都给予否定,为什么呢?因为一切行法都是因缘和合的,只要有生必定会有灭,都没有实质,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哪里有一个称为恒常的东西?一个称为本体的东西?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一个禅修者当他证得了初果的时候,他就不会有任何的形形色色的我见存在。

  如果一位禅修者想要成就初道,他必须得要观照无常、苦、无我,观照一切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一个人想要证得初果就是证得初道,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通过听闻,听闻佛法就可以证得初道初果;而另外一种必须通过修。

  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是通过听闻佛法就可以证得初道初果了;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多人如Sariputta尊者(舍利弗尊者)、Anathapindika给孤独长者、Suddhodana,还有在家人如佛陀的父亲净饭王,他们都是只通过听闻,就可以证得初道初果。但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现在这个时代,还有没有可能证得初果呢?有!但是必须得修行。在我们现在这个年代,唯有通过修行戒、定、慧,唯有通过持续的修观,当观智成熟了,才有可能证得初果。

  如果一个人想要证得初果,他必须得要次第地修行vipassanà,要修观。修观必须得次第的成就,要成就十六种观智。这十六种观智也是次第的观,也就是依次的观的成就。当他有了下下的观智,才能够修上上的观智。当他成就了下下观智之后,再向上依次证得圣道圣果。

  是哪十六种观智呢?第一是名色辨别智。什么是名色辨别智呢?“名”就是我们所说到的心,或者说心理作用;“色”就是我们平时所说到的身。用一种更好理解的话来说就是“身心”,不是很准确的表达方式;在这儿所说到的“身心”我们叫作“名色”会更好。

  名( nāma),色(rūpa)。什么是名?凡是能够朝向所缘称为名。什么是色?能够毁坏的就是色。一切的心,它都有朝向对象,能够取目标的这种作用、这种功能,所以称为名;我们平时所说到的心理作用,能够认知的。名包括心跟心所。而色呢?能够毁坏的,一切的物质都可以毁坏,以毁坏义称为色。(ruppati rūpa),这是以毁坏所以称为色。

  辨别就是我们用智慧去透视它。在(Abhidhammattha Sangaha)《摄阿毗达摩义论》里面讲到,要通过以相、味、现起、足处这四种方法,去辨识名法跟色法,称为名色辨别智。换而言之,我们应当要破除对于名法跟色法的密集;透过破除密集而成就名色辨别智。好像色法而言,我们现在看到的身体永远还是身体,这些物质还是物质,怎么样也没办法看到它的无常,是不是?为什么?有坚厚相。他还有实体的,他还有组合的,他还会存在一定时间的,还看到这个还是可以用的。一切的物质,我们说一切的色法,它有三种密集:组合密集、功用密集、相续密集。如果一个人没办法破除这些密集,他看到物质还是物质,这个手表还是手表,这朵花还是花,人还是人,男人还是男人,女人永远是女人,凳子永远凳子,钞票永远是钞票,没办法破除。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要培育定力。当我们培育了定力之后,我们再依照次第再转修观。有了定力之后,我们转修观就方便多了。而且,当我们观照取所缘的时候会清晰得很多。不会被一些似是而非的假象所迷惑,或不确定。观智必须得是确定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看到就是看到,你看的模糊都不能过关。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很强调要培育定力;因为很多人当他在修到高级观智的时候,由于定力不足,他们很吃苦。

  我们应当要依照分析法,先破除色法的密集。如果没有通过分析法,我们不能够破除色法的密集。什么是组合密集呢?因为一切的色法,它都是由究竟色法所组合的;好像一粒色聚里面,我们说的眼十法聚里面,它一共有十种色法。哪十种色法呢?地、水、火、风、颜色、香、味、食素、命根跟眼净色。我们的身体中有一种能够感受到外界的凉啊、冷啊、热啊、碰触啊等等,这些是属于身净色。身净色是身十法聚其中的一种色法。身十法聚里面也有十种究竟色法,是哪十种呢?地、水、火、风、颜色、香、味、食素、命根跟身净色,这十种。我们就必须得要分析它,要如实的去透视它,我们才能够破除组合密集,不会看到色法是一堆一堆的东西,我们不会看到色聚还是属于有体积的。通过分析色聚里面的究竟色法,我们才不会有组合的这种密集相。

  之后我们再继续看,每一个色法都有自己的功用,也就是我们说的相、味、现起的味(rasa),每一个色法在自己的色法里面,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好像地界它有能够支助、能够承受色法的作用;水界能够粘结的作用;火界能够成熟的作用;风界有动,而且也有支撑的作用;颜色就是色法的颜色;香是色法的气味;而味就是色法的味道;食素是色法的营养素;这些我们都必须得辨别它们在一个色法里面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看到所有的色法,都是刹那刹那地生灭的,速度快得我们根本不能够用具体的时间单位去计算它们,然而即使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我们还是看到这些东西是永恒的,是存在的,一个人还是活了几十年,一个东西还是存在几年乃至十几年,为什么?因为有相续。色法灭去了还会有生,色法灭去了还会再生,这个叫做相续密集。 如果我们没办法看到它的生灭,没办法看到色法里面。好像我们现在看到这些物品,它是由色聚里面的火界生的时节生色,所以我们才有这些好像是永恒的看起来是恒久不变的东西。之所以会觉得物质会存在一定的时间,是我们没有破除相继密集的关系。我们应当用这种方法来去破除色法的密集,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成就色辨别智。

  当可以成就之后,我们依次来辨别我们的眼处门里面的54种色法、耳处门54种色法、鼻处门54种色法、舌处门54种色法、身处门44种色法、心所依处门54种色法。依照六门,眼、耳、鼻、舌、身跟心所依处这六门,六处门的色法我们辨别之后再修名法。

  有情…

《《若希望经》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经》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