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若希望经》四▪P4

  ..续本文上一页是通过心跟心所,就是我们说的精神去认知外界的世界的。我们能够看,看的是什么?看的是颜色,光。我们能够听,听的是什么?听的是声音。嗅的是什么?嗅的是气味。我们能够吃、能够尝,尝的是什么?尝的是味道。我们的身能够感觉到冷啊、暖啊、重啊、轻啊,我们的心能够想这个、想那个、想过去、想未来、想现在,想一些概念。为什么有情能够跟外界发生关系呢?是通过“门”。哪些门呢?眼、耳、鼻、舌、身、意这六门。是怎么通过这六门认知的呢?六门的心路过程。眼门心路过程识知的是颜色,我们看到的这些外在的,我们能看,看的执行就是眼门心路过程跟随起的意门心路过程。能听,能够听声音的是属于耳门心路过程。我们能够嗅、能够尝、能够触、能够想,这些都是属于心路过程。但是他们是怎么运作的呢?我们应当依照观智,依照心的法则,巴利语叫(citta niyàma)心的定法,逐一地来辨识。

  同样我们也应当破除名法的四个密集,就是组合密集、功用密集、相续密集跟所缘密集。唯有能够破除了名法的四种密集,才能够如实知见。特别是前面的那三个密集,我们可通过修名法来破除,因为所缘密集要到生灭随观智后期到坏灭随观智我们才能够破除。一个人能够透彻地观照从色法上的六处门,与名法上的六门的心路过程的心,即通过观照看到东西之后生起的是善心、不善的心?听到东西之后什么是善心、不善的心?善的心有哪几种?不善的心有哪几种?我们通过这样去辨识。如果有禅那的禅修者还必须要先入定,入定出定之后,他应当去观照禅那的心。这样透彻地观照我们能够生起的这些心路过程,用这种方法去成就名色辨别智,这是第一个观智。

  如果一个禅修者能够成就第一个观智之后,必须要再去找因。因为根据佛陀的教导,任何的行法、任何的世间法没有没有因的,是不是?我们现在这个身心,这一堆名色法也有因,它的因是什么?是父母吗?父母只是缘,还不是因。如果父母是因的话,那么,如果他生了十个孩子,他的孩子必须都一样,命运也都一样。为什么会不同?最重要的是过去的业。

  我们就可以通过先培育定力,培育起定力之后,可先进入第四禅;第四禅出定之后,我们再用追因法的方法往前推、往前推,推到能够冲破结生。修缘起最重要的就是通过结生,结生就是今生的第一个心,我们叫做投生那一刹那的心,我们称为结生心。结生心之前紧跟的是前一世的死心。如果我们可以冲破这个关,我们就可以见到在我们前一世那个时候,是哪一种业导致我们今生投生为人的,我们再找到因。

  但是我们刚才说到了,只要一个有情还没有断除烦恼,就会轮回,轮回的元凶是烦恼。之所以会造业,他必定还会有烦恼支助,我们要去找它。我们再依照佛陀教导的缘起的法则,由于有无明、有爱、有取,所以一个众生他会造业,会有行。所以这个是属于过去的五种因。过去的五因:就是无明、爱、取、行跟业有。我们现在有这果就是识、名色、六处、触、受,这个是今生的五种果。过去的因跟今生的果。当我们可以找到我们过去是造了什么样的业,这些业又是什么的烦恼所围绕,所以才能够投生。找到了这些因之后,我们再去依照过去的因跟今生的果,我们找到它们的连接关系。等我们可以找到我们今生投生为人的因之后,我们再继续的找,过去世是由什么样的因所造成的,然后再过去的第二世又是什么样的因,这样地找。

  一般我们修行,不用无限地追下去。大概我们可以观照到四、五世,或者五、六个前世就可以了,之后我们才可以往未来再观。当然未来是不确定的,不过如果你没有加行,没有再努力的话,你的未来就是这么样。当我们可以透视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关系,找到它们的因之后,我们再观照它们的因果关系。由于过去造了什么样的烦恼,这些烦恼造成的因,然后导致我们今生投生为人,有这五蕴的果。然后今生又造了什么业,它将在临死的时候成熟,导致我们未来投生为什么,我们就是要找这些。

  当然未来世不确定,过去世已经不可改了。用这种方法来修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找它们的缘起关系。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可以依照第五法,是《无碍解道》里面讲到第五法,跟佛陀经常强调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悲、苦、忧、恼,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这个是我们称为缘起第一法,这样来去修习缘起。

  当我们可以透视了三世的因果关系之后,我们成就了第二个观智,叫做缘摄受智。摄受就是我们已经把握了缘,掌握了缘,掌握了因果关系,称为缘摄受,这种智慧称为缘摄受智。如果我们可以成就了名色辨别智跟缘摄受智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真正的修vipassanà。从思维智开始,才开始观照究竟的色法,究竟名法,跟它们的因是无常、苦、无我。真正我们在观照无常、苦、无我,那个才叫做真正的观,而不是说我们用一些概念去思维这个叫做观,这个还远远的不是观。

  观照名法、色法、跟过去的名色法,称为因的名色法也是无常、苦、无我的,依次第来成就思维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过患随观智、怖畏现起智、厌离智、欲解脱智、审察智、行舍智、随顺智,然后再到种姓智、道智。当我们在修到行舍智的时候,那时的心,已经能够对所有的行法不再会偏、不再会贪著,也不再会排斥,心只是处于中舍的状态。如果一个禅修者在这时,还有很强的意愿想要成佛的话,他可以就停留在行舍智这个阶段,然后就维持下去。如果一个人有很强的意愿,想要在今生证果的话,那么他就必须得持续地加行,再修vipassanà。当他的巴拉密成熟时,就可以在今生,依次第在一个心路过程里面,他可以生起随顺智、种姓智、道智跟果智。这四种智,前面一种随顺智还是属于世间智,种姓智是介乎于世间跟出世间之间,道智跟果智就是属于出世间智。在道智生起那一刹那,第一个生起的道智是属于入流道智。入流道智只生起一次,之前从来没有生起,之后也永远不会再生起。只是那么一刹那,就足以断除我们这里讲到的三种结。当他断除了三种结,接着一个刹那生起的是果智,他就已经是一个初果圣者了。

  所以如果一位禅修者,想要必定趣向正觉,他必须得要依照这种方法次第地修观。也就是在戒清净的基础上先培育定力,在定力的基础上再修观。然后由于他的观智成熟,就有能够成就道。道一生起灭去之后就是圣果。一个初果圣者决不会再堕落四恶道,而且最多不会超过七世的轮回。他从今世死了之后,他的下一生自第一个结生,他的结生心不会生起七次;而且他只会一生比一生更好,而不会一生比一生更差。假如他投生为人的话,必定能够投生大富贵的家庭,而不会投生在低等的家庭。当然了一般初果圣者来说,很少、比较少投生为人的,很多都是投生到天界。如果成就了禅那的禅修者,那些初果圣者,也可以依照他的意愿,投生到梵天界。好像现在天界里面也有很多初果圣者,好像给孤独长者就是在天界,维沙卡也是在天界,还有Sakka天帝也是初果圣者,现在也是在天界。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多在家人,有一些出家人,有一些比库,他们证得了初果,如果他们在那一生,并没有证得更高的成就的话,那么他死了只是依照他们的业,投生到相应的生命界里面去。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说如果一个人,一位比库(当然包括在家人),初果、二果、三果在家人也可以证得的。

  佛陀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我灭尽三结,成为入流者,不退堕法,必定趣向正觉。』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

  我们刚才就特别讲了通过运用如何具足于观,如何修观等方法,来证得初果的方法,这些方法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在佛陀出世时,也许不用修得那么辛苦,即通过听闻也有可能证得果位。当然通过听闻能够证悟的,也不是说天上掉下来的果位,而是在过去生,他们也是这么样修行的,之所以在今生那么容易的证得,那是过去的因。我们现在如果还再懒惰的话,即使以后我们有机会遇到未来佛,可能还会是这么困难。因此我们应当要为解脱、要为出离、要为证得菩提、证得正觉,而努力修行,努力禅修。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后天晚上再继续一起来学习这部经。

  

  下面我們大家一起合掌來做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涅槃助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若希望经》四》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经》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