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錄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衆多賢友共同努力完成,但盡管這樣,
也不能保證裏面完全沒有錯漏,未經尊者最後校對,
僅供大家學習參考,不宜公開。
第叁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若希望經》四
瑪欣德尊者講于江西佛學院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大德:
晚上好!
我們今天晚上將繼續學習《若希望經》。
在前叁次講課的時候,講到了如果一位佛弟子、一位比庫想要實現自己的願望,他必須得要持戒清淨,要完全持戒,致力于內心之止,也就是致力于內心平靜,不要輕視禅那;應當具足于觀,應當勤修觀,增加空閑處,應當頻繁地經常地去幽靜的、安靜的地方去禅修,修習止觀。在昨天晚上,大家一起學習了作爲一位比庫,若他希望供養自己衣、食的那些居士們,能夠獲得大果報,他應當要持戒,應當要勤修戒、定、慧。如果希望那些已經去世的親屬在憶念到自己的時候,使他們有大功德、大果報,應當要持戒清淨,勤修戒、定、慧。如果一位比庫希望自己能夠克服不滿、對梵行生活的不滿、以及對于欲樂的喜好,不會被這些煩惱、打敗、征服,他也應當持戒清淨,應當勤修戒定慧。如果希望克服怖畏與恐懼,不被怖畏跟恐懼所打敗、所征服,他應當持戒清淨,勤修戒定慧。
然而這些都是屬于世間範圍的成就。作爲比庫,他更應致力于上人法,直至到出世間的成就。
上人法包括了兩方面的成就,一種是世間的,另一種是出世間的。世間的成就包括禅那,包括神通。出世間的成就包括聖道,聖果。如果一位比庫一位禅修者希望能夠證得禅那,希望證得禅那不會很艱難,很容易地能夠證得,他應當要持戒清淨,應當致力于內心的平靜,以及經常要去空閑處,就是頻繁的去安靜的地方禅修。
在昨天晚上的學習當中,我們就舉出了兩個例子來說明如何證得禅那。第一個依照《清淨道論》裏講到的關于《說地遍品》,簡單地大概用了十分鍾的時間,首先講一個人如何去除禅修的障礙,一直到證得地遍第四禅的方法,接著我們又以入出息念爲例子,來講述如何通過入出息念證到第四禅的方法。
接著佛陀又說:「“諸比庫,假如比庫希望:『對于那寂靜、解脫、超越于色的無色界[定],願以[名]身觸而住。』他應完全持戒,致力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具足于觀,增加空閑處。”」
這裏講到的“寂靜”,是特指無色界定來說的;因爲如果一位禅修者,他有能力進入無色界定,會發現到即使是色界的第四禅都是很粗劣的、很低劣的。那再講到“解脫”,其實四種色界禅那也可稱爲解脫,爲什麼呢?因爲一個禅修者,一個修行人,當他有能力進入禅那的時候,他的心可以完全的投入禅那的所緣,在他住于定中的期間,任何的煩惱,任何的不善心以及不善心所都不會生起;即使一個人有能力證得初禅,在初禅當中五蓋都已經完全給鎮伏了。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在講到初禅的時候,首先就說到:“要遠離五蓋,遠離諸欲二不善法;然後有尋、有伺,因爲遠離而生喜樂,他成就並安住于初禅。”這個是佛陀對初禅的描述。也就是說一個人想要證得禅那,他就必須得要先鎮伏諸欲二不善法;這裏的不善法特指那些不善心以及不善心所。
由于一個人住在定中,他的心完全能夠強到鎮伏任何的煩惱,使煩惱不可能生起,在他入定的時候,他能夠解脫一切的煩惱。然而,當他出定之後,由于不如理作意,或者有一些強烈的所緣,他還有可能生起其它的煩惱;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把入定也稱爲解脫,不過這種解脫叫做(samayavimokkha)時解脫。samaya在這裏是暫時的意思,一次又一次的意思;由于一個人有能力進入禅那,當他進入禅那的時候,他的心完全從一切煩惱當中解脫出來。然而當他出定之後,由于不如理作意,不善心、不善心所還可能生起;因此這個只是暫時性的鎮伏煩惱,暫時性的使心從煩惱中解脫出來,這個稱爲時解脫。在這裏講到的解脫是指時解脫。
還有超越于色的無色界定。如果還有色法的概念,沒有超越色的概念,那他不可能成就無色界定。“願以[名]身觸而住”,這裏的“身”是指“名身”, “名身”的意思是指心或者說心所,心所跟心。“觸”的意思就是他已經能夠成就。“住”是安住、維持的意思。一個禅修者應當如何修習並成就無色界定呢?無色界定有四種,第一種是空無邊處定,第二種是識無邊處定,第叁種是無所有處定,第四種是非想非非想處定。如果一個禅修者他想要成就並安住于無色界定,他必須得修習九遍;哪九遍呢?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跟光明遍。唯有依照這九種遍,成就了第四禅,他才有可能成就無色界定。
我們在昨天晚上就講到了如何從做地遍的遍相開始,一直到證入地遍第四禅的方法。那現在,再接著講述如何從地遍的第四禅再證得無色界定的方法。
當一個禅修者能夠證入了地遍的第四禅之後,如果他想要再成就無色界定,應當先從第四禅中出來,出來之後他必須得省思,省思色界的第四禅(地遍的第四禅),它的所緣還是屬于色法。它必須得依賴于色法的概念,它不如沒有色法的無色界定那麼殊勝,同時,由于有了色法,所以身體會有各種各樣的病:會有類似頭痛、眼痛、牙痛、耳痛、心髒痛、身體痛、腳痛、手痛種種的過患,也正是因爲有了色法,所以這個世間會有爭吵、會有打架、會有戰爭,會有人被砍手、砍腳、砍頭,這些都是色法的過患。同時色界的第四禅,由于它接近、很靠近敵對的第叁禅,它比不上無色界定那麼殊勝。他經過這樣的思維之後,然後就再取剛才他所進入的地遍第四禅的遍相;那個時候,他會發現到地遍的遍相是遍一切處的。他就嘗試用把地遍的遍相撤消的方法,把它撤離的方法。當地遍的遍相已撤離了,剩下的就是原先這地遍相所占有的空間。假如一個禅修者他不成功的話,不能夠直接很快把地遍的遍相撤消的話,他應當去注意地遍裏面的空間,就猶如我們去看皮膚一樣;當我們看皮膚的時候,如果遠看它是整片還有堅厚相的特征,但是如果我們靠近仔細地看,會看到皮膚還有很多毛孔。同理,如果我們去注意地遍遍相裏面的空間,我們會發現到地遍的遍相還有空間,于是我們把這個空間把它再擴大。就使這空間一直擴大到原來地遍所占有的空間。然後我們的心就去注意原先由地遍所占有的空間它的虛空。我們注意這虛空的無邊、虛空的無邊;或者是無邊的虛空、無邊的虛空。由于他去除了地遍的遍相,他的心住于無邊的虛空,他將能夠成就空無邊處定。因爲無邊的虛空它已經不再是依賴色法的概念了。
色界的禅那,它的所緣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如果想要進入色界的禅那,它的目標、它的對象必定是色法的概念。比如說,我們說到的地遍,地遍的遍相是地,土地的地的概念。我們如果是專注在呼吸,呼吸是概念法,我們去專注在由呼吸産生的入出息念的似相,這個似相也是屬于概念法。如果我們散播慈愛,慈愛的對象是一切的衆生,衆生也是概念法,有情也是概念法,慈悲喜舍都是這麼樣。如果我們是取究竟法的話,那是不可能證入禅那的。比如說如果我們修佛隨念,取的是佛陀的功德,比如說佛陀的戒是離心所,佛陀的慧是慧心所,這些都是屬于究竟法,無論你修一輩子都不可能證得禅那。所以修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這些都不能證得禅那。又比如說我們去修四界分別,取的是地、水、火、風,我們身體裏面地、水、火、風這四種元素,這四大種,因爲這四大種都是屬于究竟法,都是屬于自性法。因此修四界分別不能證得禅那。
但是如果我們取的是屬于色法的概念,而且這些概念是由色法生起的。我們一直地專注它,持續地維持它,我們將能夠證得色界的禅那。要成就無色界定,我們必須得去除這色法的概念,由于去除了色法的概念,那麼我們可以說超越于色法。一位禅修者可以成功的進入了空無邊處,就是虛空無邊處定之後,他應當練習長久的住于空無邊處定。等他有能力證入空無邊處定之後,他應當再練習查有分,以及查禅支,再練習五種自在。
一個禅修者如果他有空無邊處定的體驗之後,再跟他說是色界的第四禅寂靜殊勝,還是空無邊處定殊勝呢?他將會回答空無邊處定是很寂靜的,是很殊勝的,是色界的禅那所沒法比擬的,沒辦法對比的。如果禅修者已經成就了空無邊處定,同時也修習了空無邊處定的五種自在之後,如果他對于識無邊處有需求,他應當致力于證得識無邊處定。
應當如何證得識無邊處定呢?他應當先進入空無邊處定,進入空無邊處定出定之後,他再省思,空無邊處定它接近于敵對的色界第四禅,它不如識無邊處定那麼殊勝,那麼寂靜。于是他就嘗試去專注于剛才進入空無邊處定的禅心,定的定心,他專注由于空無邊處定的定心也是屬于識Viññana,是屬于心識;他專注于剛才遍滿無邊虛空的心,由于遍滿無邊虛空的心是屬于心識,所以他專注于識的無邊。他就持續地作意識無邊、識無邊、識無邊,由此而證得識無邊處定,當他可以成就了識無邊處定之後,應當練習長久…
《《若希望經》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