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若希望經》叁▪P2

  ..續本文上一頁B>,願我不被不滿所征服,戰勝已生起的不喜,住于勝利。”他應完全持戒,致力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具足于觀,增加空閑處。”」

  這裏是說,當一位出家人感到寺院的生活、出家的生活、修行的生活是很枯燥,有些人往往就耐不住寂寞或者說做了欲望的奴隸,他們想要回到在家的生活中。因此,他們經常會生起對梵行的不滿。(即對出家生活的不滿、對欲樂生活的向往)這種情況在出家人當中往往是很普遍的。有此出家人當他們出家了一段時日之後,會感到很沮喪。有很多比庫,特別是出家兩叁年之後,他們會覺得持戒很辛苦,那麼難,現在我持戒不好,又要受人禮敬,內心感到很慚愧。會想到:我若是在家裏還可以自食其力。還有些比庫,當他們的瓦薩(戒齡)已經比較大了,一般上來說,到了10個瓦薩,他在僧團當中就已經可以尊稱爲長老了。如果在上座部,一個長老要履行很多的義務。比如:要教誡新學比庫、要履行對僧團的義務等。這時,如果他覺得自己學得不好,隨著瓦薩的增大,他會感覺很慚愧。因爲有些新學的比庫,學得比他好、修得比他好,長老要受他的頂禮、受他的禮敬、受他的服務,他會感到很慚愧,所以有些人會想到還俗。或者有些人,隨著出家生活的增長,他覺得自己確實沒有信心,佛法那麼高深了,修行的路那麼漫長,于是他的信心動搖,也會産生還俗的想法。所以佛陀說:“如果一個比庫,他想要戰勝、征服不滿和喜好,他應當持戒、應當修戒、定、慧。”這裏的“不滿”是指厭煩諸善法與偏僻的住處。一般出家人會住在山林、安靜的地方。“喜好”是指喜好五欲的功德,貪圖在家生活的欲樂享受,在家人晚上可以吃晚餐,想什麼時候吃就可以什麼時候吃,想什麼時候出去逛街就什麼時候出去逛街,想什麼時候和朋友聊天就什麼時候聊天,可以玩遊戲、又可以有在家的生活,而出家很枯燥、很悶,甚至說又不能聽歌、看電視、連報紙也不能看,覺得每天只是呼吸和業處,有些人會感到內心很煩燥。那這個時候,如果一個人能夠省思他的戒、能夠勤修戒、定、慧,把心完全投入禅修,他就能夠戰勝這種不滿、戰勝對欲樂的喜好。

  在這裏,就想講一個也是佛陀在世時的故事(cittahattha的故事)。佛陀在世的時候,在舍衛城住著一戶人家。這戶人家有個親人是幫人放牛的。有一天,他去牧牛,結果牛走丟了。將近中午時他在森林裏找到了這頭牛,此時他已經很累、很餓,當他發現有一個寺院時,就想:“如果我到這個寺院裏面要點吃的,必定能夠找到一些吃的東西。”于是他就進了寺院,正好那些比庫用完餐,在一個盆裏有很多吃剩的飯菜。這位年輕人禮敬了長老、比庫,爲他們做了服務,然後他就站在那裏。比庫們看見這位青年饑腸辘辘,餓成那個樣子,于是就說:“這些剩的飯,如果你要吃,就拿去吃吧!”于是他就盡情的吃、盡情的喝,吃得飽飽的。這位年輕人就問長老、比庫:“尊者啊!今天是不是有居士邀請您到他家裏應供啊?”比庫說:“不是啊,這些飯菜都是我們托缽回來的。”于是,他就想:“托缽回來都可以吃到那麼好的東西!我一年到頭,一天忙到晚,辛辛苦苦勞作,我都吃不到那麼好的東西。這些尊者們他們已經吃到這麼好了,出家的生活一定很不錯。”于是,他就請求那些比庫說:“尊者,那麼我可不可以出家呢?”那些比庫就說:“好吧!如果你願意出家,那你現在應該做些你的義務,比如說把牛還了等等”。之後他就跑到寺院裏面出家。當他出家受了具足戒後,他就成了一位比庫。他開始學習各種各樣的戒律、履行各種各樣的義務,他吃得好、喝得好,不久他就變得白白胖胖的,過著很舒適的生活。不過,他過了一段出家的生活之後,他就想:“哎!出家的生活太悶了,每天都要去托缽,每天都過著一樣的生活,太枯燥了,倒不如還俗吧!我還俗回家吧。”于是他就還俗了。他還俗回到家裏去以後,就又要做工了。在他做了幾天工以後,他又開始變瘦了。他又想:“在家的生活那麼辛苦,我還是去出家吧!”他又跑去出家。跑去出家不久之後,又感到出家太無聊了,太枯燥了,覺得雖然在家生活苦一點,但畢竟還是有些欲樂可以享受的,于是他又還俗了。這樣,他還俗了六次,又出家了六次。到了他第六次還俗的時候,他妻子也懷孕了,有一天正當他做完工,感到很累的時候,回到家裏,他推開門看見他妻子正在睡覺,因爲一般懷孕(妊娠)的女人,到她妊娠的晚期,肌肉會發脹,皮膚會變得很粗而且有一股臭味。這個時候,他看見他妻子睡在那裏,她的嘴巴張得大大的,她的口水從嘴巴裏面流出來,而且鼾聲如雷,一副很醜陋的樣子。那個時候,在他看來就象一具膨脹的死屍。于是他突然生起很強烈的念頭:“啊!這個世間確實是無常的,這個世間確實陷入于苦。”于是他就二話不說,他就把農具一丟,把他的袈裟捆在腰上就跑出門去。這時,他的嶽母在她的房間裏看到了這一幕。她就納悶她的女婿爲什麼那麼快卷著袈裟就跑出去了,于是她就打開他的房間,發現她的女兒象一頭死豬一樣睡在那裏打著鼾。她急忙叫醒她的女兒:“喂!起來起來!你的那個家夥又走了。”她的女兒又睜著她睡眼惺忪的眼睛,說:“算了吧!過不了幾天,他又會回來的,你不用擔心。”母親說:“不是,這次走他可能不會回來了,他是真的走了。”

  那這位年輕人卷著袈裟,一邊跑一邊念:“世間是無常的,這世間陷入于苦。”他就生起了很強的厭離心、出離心,結果在半路上,他就證得了初果。後來他就來到了寺院,到了寺院以後,他就去頂禮長老。對長老說:“這次我想出家,我真的想出家。”其他的比庫就不同意他出家,並說:“你看你的頭啊!你的頭已經磨得光得象磨刀石了,你還想要出家?不行!你不能出家!”因爲他幾次出家又還俗,出家又還俗,所以人家都給他起了個名字叫cittahattha。Citta就是心,可以理解成象手一樣擺手,或者理解成他又控製了那個心念。hattha就是手的意思。當時,人家就說他:“你這個人啊!想到什麼做什麼,你不會考慮結果的。”那些人都呵責他,不允許他出家。他說:“不行!這次我一定要出家,無論如何一定要出家。”後來,那些比庫和那些長老都想到,雖然他出家沒幾天就還俗,但是他出家的時候也爲僧團做過事情,于是出于悲憫就同意他出家。他出家受了具足戒,第七次出家之後不久,他就證得了阿拉漢果。證了阿拉漢果不久之後,他的同梵行者問他說:“你又來出家了?你這次怎麼竟然可以撐那麼久啊?”他說:“哦,以前我的心是搖擺不定的,但是這次我不再還俗了。”那些比庫就去問佛陀,佛陀說:“是啊!這次他已經不會再還俗了。因爲現在他已經戰勝了他的煩惱,他已經完全的斷除了煩惱。”于是佛陀就說了一段偈頌:“如果一個人的信心不堅定,他的心經常會搖擺不定,那麼他的智慧將不能增長,如果一個人的信心很堅定,他將能夠培育起他的定、慧。”那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如果一個人他真正的能夠持好戒、履行各種各樣的義務,勤修止觀,他將能戰勝對梵行生活的不滿及對欲樂的愛好。

  接著,佛陀又說:「諸比庫,假如比庫希望:“願我克服怖畏與恐懼,願我不被怖畏、恐懼所征服,戰勝已生起的怖畏、恐懼,住于勝利。”他應完全持戒,致力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具足于觀,增加空閑處。」因爲出家人往往是住在森林裏面、住在山裏面,在那裏有各種各樣的動物以及非人,有很多動物會有攻擊性的。一般到了晚上,如果是一個人住在山林裏面,他有時會生起恐懼的心。如果一個出家人他想要克服怖畏與恐懼,他應當努力的去持好戒,應當要培育定、應當要培育慧。就好象我們住在帕奧禅林裏面,它的孤邸是一間一間獨立的,我們住在山上,到了涼季和到了雨季,每天晚上我們都可以聽到唏唏沙沙的聲音,那些野豬它們會去找食物,我們經常會看到各種各樣的蛇,有大的、有小的,你也會看到銀環蛇會吞食其他的小蛇,還有蜈蚣、蠍子也是很大的,在森林裏面有各種各樣的毒蟲,但是,由于我們經常住在山裏面,每個人都應當培育慈愛。現在整個帕奧山林裏面有不下幾千條蛇,毒蛇也有,沒有毒的蛇也有,一到涼季,那些蛇就會出來找青蛙吃,有時候我們一天可能看到叁、四條蛇,但是我們住了那麼久沒有聽到有人給蛇咬過,我們已經跟蛇和平共處了。如果看到有些蛇,見到人仍然在那裏悠哉遊哉的,不怕人,這種蛇就不要去惹它,是很毒的蛇。如果蛇看到人,它就溜了,一般是沒有毒的蛇,因爲我們經常住在森林裏面,已經知道哪種蛇有毒,哪種蛇沒有毒了。我們每天都會對周圍的衆生散播慈愛,因此即使是一個人住在森林裏面,也不會覺得有恐懼的感覺,好像比如說刮風、下雨、或聽到噼噼啪啪的聲音、或聽到有人敲門的聲音等等,已經習以爲常了,覺得這個已經沒什麼了。因此如果一個人經常省思自己的戒,或者一個人經常致力于禅修,那麼他一定能戰勝自己的恐懼,並且也覺得沒什麼好恐懼的。

  下面呢,佛陀又繼續告訴諸比庫:「諸比庫,假如比庫希望:“對于增上心、現法樂住的四種禅那,願我隨願而得、容易而得、不難而得。”他應完全持戒,致力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具足于觀,增加空閑處。」

   在這之前所講到的,幾乎都是一位出家人可能會碰到的,特別是那些剛出家的人,他們會碰到的一些困難,包括一些外在的困擾和內心的煩惱。從現在開始講到的就是上人法,這是屬于佛陀教法裏面可以獲得的利益。這裏講到的增上心,增上心是屬于叁學的其中一學adhicitta,adhicitta的意思稱爲增上心,也就是我們所說到的定。提到…

《《若希望經》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經》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