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若希望经》三

  

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

  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

  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三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若希望经》三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我们大家一起合掌,来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三次)

  

(大致读音:那摩达思 帕嘎瓦多 阿拉哈多 三吗-三布他思!)

  

  各位法师、各位禅修者、各位居士、大德们:

  晚上好!我们今天晚上将一起继续来学习《若希望经》。我们在前两天晚上讲到了,佛陀强调作为一位比库,他如果想要实现自己的愿望的话“他应完全持戒[1],致力内心之止[2],不轻忽禅那[3],具足于观[4],增加空闲处[5]。”

  如果一位比库能够做到这么样,他希望“愿同梵行者们喜欢、满意、尊重和尊敬我。”他将能够达成其愿。

  假如他希望“愿我能获得衣、食、坐卧处、病者所需之医药资具。” 他将能够达成其愿。

  如果他希望“愿我受用衣、食、坐卧处、病者所需之医药资具,能使那些行布施者有大果报、大功德。” 他能够完成其愿。

  我们昨天晚上同样也谈到了作为一个在家人、一个佛弟子、在家的弟子,他也应当要完全的持戒,在家弟子完全的持戒比出家人容易得多。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持戒清净,他的善愿都能够达成。

  因为佛陀在《增支部》里面提到了,就是一个持戒者他的愿望可以因为他戒的圆满而达成。即使是作为一个在家居士也是,只要他持戒清净之后去发愿,他的善愿还是可以达成的。

  让我们再回到经文,佛陀继续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已故、去世的亲族、血亲们以净信心忆念我时,能使他们有大果报、大功德。”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这里讲到的“已故、去世”其实都是一个词,就是已经去世了的亲族、血亲,也就是包括去世了的父母、叔伯、姨、兄弟、姐妹、儿女等等,在这里也包括在过去生和过去世的时候,曾经做过我们父母的那些,乃至到在《义注》里面讲到,在一万劫那么漫长的轮回当中,如果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亲戚、妻子、丈夫等等,这些如果他们在临终时不善业成熟而堕落到鬼道,那么他们在忆念的时候将得到大果报、大功德。在这里主要是指非人类,非人类包括了天人、夜叉、也包括鬼类等等。在忆念到一个之前曾经做过亲族的人,他曾经出家而且持戒清净,他都能够得到很大的果报和功德。

  在这里就讲一个佛陀在世时的故事:那时有个居士,他生了个儿子,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送他出家了。出家之后这个孩子很乖巧,他认真的持好戒,出家成为沙马内拉,履行各种各样的义务,对于自己的依止师、老师、戒师、还有客人,他都尽自己的能力去奉侍他们。正是因为如此,僧团和佛陀都很喜欢他,而且他的声音也很清脆,他很小就能背诵许多经典。在一次诵经的会上,当时其他的比库就因为他的声音很好,就让他对着大众诵经。他就坐在为他准备的座位上,然后就念诵一段经文。当他念诵完一段经文以后(也就是讲经,因为在古代印度是使用巴利语,而他们念经就是对大众讲经),他就这样发愿,说“愿我现在所做诵经的功德回向给我的父母”,但是他今生的父母并不知道,所以他们不能得到这些功德。然而,他过去生曾经有个母亲,现在投生为母夜叉,当时这个夜叉和其他的同类、天人一起也参加了这次诵经会。当她听到了这个小沙马内拉将诵经的功德回向给她,她很高兴,她说:“哇!这位持戒清净的沙马内拉现在把诵经功德回向给我,哇!很好,萨度!萨度!萨度!”。因此这样,在天人和其他的种类当中,很多就很恭敬她。因为她有一个持戒清净而且很会诵经的孩子,虽然只是过去世曾经做过他的母亲。正是因为如此,她去到哪里,都有大威势,大家都很恭敬她。她去到哪里,人家都会为她让座、喝最好的水、把美味的食品给她,所以她就在夜叉、诸天的族群中间享有很高的地位。当这位沙马内拉长大了以后,随着年龄的长大,他渐渐的对出家的生活感到枯燥,不感兴趣而想要还俗。他觉得出家很闷,有各种各样的义务要做,在家很好,可以玩,可以享受欲乐。他就找到今生的母亲,想向他的母亲要在家时的衣服,并说自己想还俗。他母亲就劝他不要还俗,还俗很苦。但无论怎么劝他,他都不听。他的意志很坚定。他说:“我要还俗就还俗,我现在很不喜欢出家了。出家生活很闷、无聊、每天都过着同样的生活。”他决定要还俗,他母亲也拿他没办法,说:“好吧,既然你一定要还俗,那也等你吃完了这顿饭再还俗。至少我还可以供养你一次。”他母亲就进入厨房,在厨房里忙着为他做饭的时候,那个他前世的母亲——母夜叉说:“哇!我的儿子他现在准备要还俗了,一旦他还俗了,我的颜面尽丢,而且我在自己的族群里会变成他们的笑柄,无论如何我一定要阻止他还俗。”于是,她就用附体的方式,就进入了这个沙马内拉的身体。于是,那时那个沙马内拉就躺在地上,在那里一直在打滚,口吐白沫,已经不省人事了。他的母亲看到他的儿子这样了,吓得惊惶失措。其他邻居也来,他们知道这是被非人附体。那些邻居就安慰说:“你有什么话就说吧!你不要这么做。”于是,那个母夜叉就借着这个沙马内拉的口就说:“这个沙马内拉他准备要还俗了,如果他真的还俗的话,他将不能够解脱苦。”说完她就离开了。离开以后,他就清醒过来了。然后,他看到母亲满脸都是眼泪,而其他邻居都是用很惊讶、很诧异的眼光看着他。他问:“发生了什么事?”他母亲就把刚才的经过告诉了他。于是,从此这位沙马内拉打消了他还俗的念头。于是他就乖乖的拿了自己的三衣,跑到寺院里对自己的戒师说“我不还俗了,我想要继续再出家了。”

  这件事就说明了一个人如果他持戒清净,哪怕他还没有禅修,他过去生,乃至很多世以前的父母,如果他们不幸投生为鬼或者投生为某一类的天人的话,当他们忆念起“我的儿子他现在是一位持戒清净的长老、比库或者一位出家人”他将会感到很荣耀,而且在他的族群里面,他的地位会变得很高。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说:「“诸比库!若一位比库具足戒、具足定、具足慧、解脱、解脱知见。诸比库,我说:“哪怕只是去见这位比库都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诸比库,更何况去听闻、忆念、随他出家、亲近他、奉侍他。”」奉侍他,就是服务他,服务这些比库都可以带来很大的利益,佛陀在《如是语》里这么说过。

  我再为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大概2002-2003年左右,在缅甸的(印塞那个地方),这个故事是由帕奥西亚多讲出来的。(印塞)西亚多有一次受居士的邀请,到居士的家里去应供。(在缅甸,出家人到在家人的家里去应供是很普遍的事情,一般是缅甸人在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或祭日、或者小孩出生等很喜庆事情发生时,他们一般会召集家人、亲族们,邀请寺院里的长老、比库到他们家里应供,或者会准备一些食物拿到寺院里去做供养。他们有这样的风俗、传统)。一般按照比库的传统,会先为居士们诵护卫经、再给他们做一些开示、讲经。就在这位(印塞)西亚多做开示的时候,在听众当中突然有一个人坐立不安,然后就神志不清,其他的亲友就去扶她。这时她就变了一个声音,说“我是某某(是他们亲族里一个死去的人),我死得很惨,我死的时候给人肢解了(就是她的手脚给人砍了)。”也许是由于她在她临死的时候很执着于自己的身体,所以她投生为一种很奇怪的鬼类(无手无脚),当她附体到座位中的一个女人身上的时候,也是坐立不安。这时这位(印塞)西亚多很镇静,就说:“那你跟我念。Buddhaü saraõaü gacchàmi. Dhammaü saraõaü gacchàmi.Saïghaü saraõaü gacchàmi.”给她受三皈依,那个女鬼也跟着他念。念了之后说“啊!我的手已经出来了。”那(印塞)西亚多又继续为她授五戒,受了五戒之后那个女鬼又说:“我的脚也出来了”。然后不久她就离开了。自此之后呢,那些亲族们就以这位死去的女人的名义,再供养扫帚给仰光的大金塔,然后再把供养扫帚的功德回向给这位死去的女鬼。不久之后,她就用托梦的方式说:“现在我的生活已经象天人一样快乐了。”乃至到只是通过布施或者受戒都可以使一个受苦的众生得到快乐。所以我们应当要很好地持好戒,持好戒不但有利于我们自己,而且有利于供养我们、恭敬我们的人、奉侍我们的人,甚至连过往世的那些亲戚们,我们都可以利益他们。

  接着,佛陀又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我克服不满与喜好[6]《《若希望经》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经》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