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若希望經》叁

  

將錄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衆多賢友共同努力完成,但盡管這樣,

  也不能保證裏面完全沒有錯漏,未經尊者最後校對,

  僅供大家學習參考,不宜公開。

  

第叁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若希望經》叁

  

  

瑪欣德尊者講于江西佛學院

  

  

我們大家一起合掌,來禮敬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叁次)

  

(大致讀音:那摩達思 帕嘎瓦多 阿拉哈多 叁嗎-叁布他思!)

  

  各位法師、各位禅修者、各位居士、大德們:

  晚上好!我們今天晚上將一起繼續來學習《若希望經》。我們在前兩天晚上講到了,佛陀強調作爲一位比庫,他如果想要實現自己的願望的話“他應完全持戒[1],致力內心之止[2],不輕忽禅那[3],具足于觀[4],增加空閑處[5]。”

  如果一位比庫能夠做到這麼樣,他希望“願同梵行者們喜歡、滿意、尊重和尊敬我。”他將能夠達成其願。

  假如他希望“願我能獲得衣、食、坐臥處、病者所需之醫藥資具。” 他將能夠達成其願。

  如果他希望“願我受用衣、食、坐臥處、病者所需之醫藥資具,能使那些行布施者有大果報、大功德。” 他能夠完成其願。

  我們昨天晚上同樣也談到了作爲一個在家人、一個佛弟子、在家的弟子,他也應當要完全的持戒,在家弟子完全的持戒比出家人容易得多。但是,只要我們能夠持戒清淨,他的善願都能夠達成。

  因爲佛陀在《增支部》裏面提到了,就是一個持戒者他的願望可以因爲他戒的圓滿而達成。即使是作爲一個在家居士也是,只要他持戒清淨之後去發願,他的善願還是可以達成的。

  讓我們再回到經文,佛陀繼續說「“諸比庫,假如比庫希望:“願已故、去世的親族、血親們以淨信心憶念我時,能使他們有大果報、大功德。”他應完全持戒,致力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具足于觀,增加空閑處。”」這裏講到的“已故、去世”其實都是一個詞,就是已經去世了的親族、血親,也就是包括去世了的父母、叔伯、姨、兄弟、姐妹、兒女等等,在這裏也包括在過去生和過去世的時候,曾經做過我們父母的那些,乃至到在《義注》裏面講到,在一萬劫那麼漫長的輪回當中,如果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親戚、妻子、丈夫等等,這些如果他們在臨終時不善業成熟而墮落到鬼道,那麼他們在憶念的時候將得到大果報、大功德。在這裏主要是指非人類,非人類包括了天人、夜叉、也包括鬼類等等。在憶念到一個之前曾經做過親族的人,他曾經出家而且持戒清淨,他都能夠得到很大的果報和功德。

  在這裏就講一個佛陀在世時的故事:那時有個居士,他生了個兒子,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就送他出家了。出家之後這個孩子很乖巧,他認真的持好戒,出家成爲沙馬內拉,履行各種各樣的義務,對于自己的依止師、老師、戒師、還有客人,他都盡自己的能力去奉侍他們。正是因爲如此,僧團和佛陀都很喜歡他,而且他的聲音也很清脆,他很小就能背誦許多經典。在一次誦經的會上,當時其他的比庫就因爲他的聲音很好,就讓他對著大衆誦經。他就坐在爲他准備的座位上,然後就念誦一段經文。當他念誦完一段經文以後(也就是講經,因爲在古代印度是使用巴利語,而他們念經就是對大衆講經),他就這樣發願,說“願我現在所做誦經的功德回向給我的父母”,但是他今生的父母並不知道,所以他們不能得到這些功德。然而,他過去生曾經有個母親,現在投生爲母夜叉,當時這個夜叉和其他的同類、天人一起也參加了這次誦經會。當她聽到了這個小沙馬內拉將誦經的功德回向給她,她很高興,她說:“哇!這位持戒清淨的沙馬內拉現在把誦經功德回向給我,哇!很好,薩度!薩度!薩度!”。因此這樣,在天人和其他的種類當中,很多就很恭敬她。因爲她有一個持戒清淨而且很會誦經的孩子,雖然只是過去世曾經做過他的母親。正是因爲如此,她去到哪裏,都有大威勢,大家都很恭敬她。她去到哪裏,人家都會爲她讓座、喝最好的水、把美味的食品給她,所以她就在夜叉、諸天的族群中間享有很高的地位。當這位沙馬內拉長大了以後,隨著年齡的長大,他漸漸的對出家的生活感到枯燥,不感興趣而想要還俗。他覺得出家很悶,有各種各樣的義務要做,在家很好,可以玩,可以享受欲樂。他就找到今生的母親,想向他的母親要在家時的衣服,並說自己想還俗。他母親就勸他不要還俗,還俗很苦。但無論怎麼勸他,他都不聽。他的意志很堅定。他說:“我要還俗就還俗,我現在很不喜歡出家了。出家生活很悶、無聊、每天都過著同樣的生活。”他決定要還俗,他母親也拿他沒辦法,說:“好吧,既然你一定要還俗,那也等你吃完了這頓飯再還俗。至少我還可以供養你一次。”他母親就進入廚房,在廚房裏忙著爲他做飯的時候,那個他前世的母親——母夜叉說:“哇!我的兒子他現在准備要還俗了,一旦他還俗了,我的顔面盡丟,而且我在自己的族群裏會變成他們的笑柄,無論如何我一定要阻止他還俗。”于是,她就用附體的方式,就進入了這個沙馬內拉的身體。于是,那時那個沙馬內拉就躺在地上,在那裏一直在打滾,口吐白沫,已經不省人事了。他的母親看到他的兒子這樣了,嚇得驚惶失措。其他鄰居也來,他們知道這是被非人附體。那些鄰居就安慰說:“你有什麼話就說吧!你不要這麼做。”于是,那個母夜叉就借著這個沙馬內拉的口就說:“這個沙馬內拉他准備要還俗了,如果他真的還俗的話,他將不能夠解脫苦。”說完她就離開了。離開以後,他就清醒過來了。然後,他看到母親滿臉都是眼淚,而其他鄰居都是用很驚訝、很詫異的眼光看著他。他問:“發生了什麼事?”他母親就把剛才的經過告訴了他。于是,從此這位沙馬內拉打消了他還俗的念頭。于是他就乖乖的拿了自己的叁衣,跑到寺院裏對自己的戒師說“我不還俗了,我想要繼續再出家了。”

  這件事就說明了一個人如果他持戒清淨,哪怕他還沒有禅修,他過去生,乃至很多世以前的父母,如果他們不幸投生爲鬼或者投生爲某一類的天人的話,當他們憶念起“我的兒子他現在是一位持戒清淨的長老、比庫或者一位出家人”他將會感到很榮耀,而且在他的族群裏面,他的地位會變得很高。

  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說:「“諸比庫!若一位比庫具足戒、具足定、具足慧、解脫、解脫知見。諸比庫,我說:“哪怕只是去見這位比庫都能夠得到很大的利益。”諸比庫,更何況去聽聞、憶念、隨他出家、親近他、奉侍他。”」奉侍他,就是服務他,服務這些比庫都可以帶來很大的利益,佛陀在《如是語》裏這麼說過。

  我再爲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大概2002-2003年左右,在緬甸的(印塞那個地方),這個故事是由帕奧西亞多講出來的。(印塞)西亞多有一次受居士的邀請,到居士的家裏去應供。(在緬甸,出家人到在家人的家裏去應供是很普遍的事情,一般是緬甸人在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或祭日、或者小孩出生等很喜慶事情發生時,他們一般會召集家人、親族們,邀請寺院裏的長老、比庫到他們家裏應供,或者會准備一些食物拿到寺院裏去做供養。他們有這樣的風俗、傳統)。一般按照比庫的傳統,會先爲居士們誦護衛經、再給他們做一些開示、講經。就在這位(印塞)西亞多做開示的時候,在聽衆當中突然有一個人坐立不安,然後就神志不清,其他的親友就去扶她。這時她就變了一個聲音,說“我是某某(是他們親族裏一個死去的人),我死得很慘,我死的時候給人肢解了(就是她的手腳給人砍了)。”也許是由于她在她臨死的時候很執著于自己的身體,所以她投生爲一種很奇怪的鬼類(無手無腳),當她附體到座位中的一個女人身上的時候,也是坐立不安。這時這位(印塞)西亞多很鎮靜,就說:“那你跟我念。Buddhaü saraõaü gacchàmi. Dhammaü saraõaü gacchàmi.Saïghaü saraõaü gacchàmi.”給她受叁皈依,那個女鬼也跟著他念。念了之後說“啊!我的手已經出來了。”那(印塞)西亞多又繼續爲她授五戒,受了五戒之後那個女鬼又說:“我的腳也出來了”。然後不久她就離開了。自此之後呢,那些親族們就以這位死去的女人的名義,再供養掃帚給仰光的大金塔,然後再把供養掃帚的功德回向給這位死去的女鬼。不久之後,她就用托夢的方式說:“現在我的生活已經象天人一樣快樂了。”乃至到只是通過布施或者受戒都可以使一個受苦的衆生得到快樂。所以我們應當要很好地持好戒,持好戒不但有利于我們自己,而且有利于供養我們、恭敬我們的人、奉侍我們的人,甚至連過往世的那些親戚們,我們都可以利益他們。

  接著,佛陀又說「“諸比庫,假如比庫希望:“願我克服不滿與喜好[6]《《若希望經》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經》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