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若希望經》一▪P4

  ..續本文上一頁因爲有了六處,它必定會跟外界發生關系,碰觸這個是屬于觸,因爲觸,觸必定它會生起的是受,無論是樂受、苦受或者不苦不樂受。

  對于六入、觸、受,這些都是所有的人生理的反應,對于凡夫來說呢,他就會繼續這樣下去,有了樂受之後,接著就會有貪愛。所以,佛陀說vedanapaccaya tanha, tanhapaccaya upadanam,因爲有了受,所以就會有愛,這就是“受緣愛”;因爲有愛,就會有執取,想要貪著,這個稱爲“愛緣取”。

  因爲有了執著之後,會采取行動、造業,所以稱爲upadanapaccaya bhavo“取緣有”。“有”,是指“業有”,就是造業的意思,這是一般的規律,是凡夫內心的規律。而對于佛陀和阿羅漢聖者來說,是到“受”就停止了,就不會再流下去了。例如:見到好的東西,佛陀和阿羅漢聖者能做到看只是看,即保留到看的程度,感受也只是到感受的程度,佛陀也會有樂受,也會微笑,當吃到好吃的東西時,也有可能會生起樂受,但是佛陀不會生起貪,就是到“受”就已經斷了,不會再繼續下去,但是凡夫就會繼續下去。對于“憂”也是,當一個人看到不好看的東西,看到醜陋的東西,或者說看到不喜歡的人,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一旦碰觸到那些不喜歡的東西,這時的“受”就是屬于“憂”受,憂受泛指的是心對所緣的排斥、抗拒,概括的講是嗔恨心。嗔恨心的範圍是很廣的,包括憤怒、內心的那種討厭、焦慮、煩躁等都是屬于嗔恨心,或者看到一些所緣之後,心開始擔心、緊張、害怕等也是屬于嗔恨心,“嗔恨心”伴隨的一定是憂受。但是對于佛陀和阿羅漢聖者來說,當見到不喜歡、不可喜、不可愛、不可意的所緣時,出現的感受是舍受,而不會有憂受。比如:佛陀遭到了疊瓦達答(Devadatta提婆達多)的暗算,乃至到他的腳,給大石的碎片紮出了血,那時佛陀的身體感受到很劇烈的疼痛,即使佛陀遭到了很劇烈的痛苦,內心生起的“受”仍然是屬于舍受,不會生起憂受。而對一般人來講,他會:“哇!他爲什麼要打我,我要打回他。”這樣的話,生起的心是屬于嗔恨心,這是憂受,或者說見到了別人整你,你就恨別人,這與是憂受。憂受必定是與嗔恨心一起生起的。正是如此,如果一個人沒有很好地防護眼根,看到好的或不好的,就評判這個是漂亮的,這個是美麗的,這個是醜陋的,這個是難看的,他的內心就會作出分別。好的就取著,不好的就排斥,好的就貪著,不好的就抗拒。由于我們看東西,會分辨好的、不好的,這樣的話,貪跟憂,貪跟嗔,種種的惡不善法就起來了。

  如果說我們的煩惱,全部都是由所見的、所聽的、所想的引起的,一點都不爲過,是不是?煩惱其實就是這樣流入的。

  對耳根來說也是這樣。佛陀說:實行此律儀,保護耳根,守護耳根律儀。要通過這樣去守護,當耳聽到聲音的時候,不取于相,不取隨相。若由于不守護耳根而住,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耳根,持守耳根律儀。

  聽到贊歎的話,就飄飄然,趾高氣昂,聽到批評的話,就生氣,恨不得馬上反擊,或者把他臭罵一頓,真可謂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正是由于聽到後心開始分辨,這是不好的,這個說到了我,啊!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聽到不悅耳的、不順耳的聲音,就會生起嗔恨;聽到別人贊歎你或者別人說:“哎!今天晚上請你大吃一頓。”你會爲此高興一整天。這是由于聽而引生的貪和憂。種種的煩惱,種種的惡不善法,就由這樣生起。

  對其它諸根來說,鼻嗅到香,舌嘗到味道,身體觸到所緣,也是這樣。

  當意識知法,不取于相,不取隨相,若由于不守護意根而住,則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意根,守護意根律儀。

  對諸根的防護,眼耳鼻舌身相對來說是粗的,最難守護的是意根,因意根經常會生起貪、嗔、癡叁毒。因此,我們若是把意根守護好,前面五根就很容易守護。當然不是說只要守護好意根,就可以隨便亂看,隨便亂聽,也不能理解爲心不執著就可以,就能夠守護好。只是想強調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意念,你自然就不會去做。但不能理解爲:我沒有這樣的意念,我去做了就沒關系。

  第叁種是活命遍淨戒。活命遍淨戒是遠離違犯爲活命之因而製定的六種學處。是佛陀製定的六種有關于一個出家人涉及到獲得必需品、獲得生活必需品的六個戒以及遠離詭詐、虛談、作暗示、做詐騙,以利求利如是等諸惡法,稱爲活命遍淨律儀。或者說在經典裏面也提到了有四種方法,就是稱爲上口食,下口食,方口食跟四維食。這裏的食是指活命,就是取食,拿東西來吃。“上口食”就是一個出家人如果通過仰觀星宿、看天文、幫人家占夢、看一些日蝕等等方法,來獲得他人的供養或錢財的,這稱爲上口食。“下口食”是通過挖地、種一些農作物、耕田種地等方法,而獲得一些生活用品的,這稱爲下口食。“方口食”是指通過算命、給人家看相、看風水等方法,來謀生的,這稱爲方口食。“四維食”是指通過攀緣居士、巴結在家人、巴結權貴、爲在家人服務、做跑腿等方式,來獲得供養的,這稱爲四維食。如果遠離了這四種邪命,而通過受別人信施而食,稱爲活命遍淨。

  第四種遍淨戒是資具依止戒。“資具”是指生活必需品,“依止”是我們所依賴的,出家人生活所必須要用到的。這是指作爲一位出家人,應當對每天所需使用的袈裟、飲食、住所和藥品作如理地省思。第一對于袈裟,我們每天都應當如此地省思:我如理省思所受用之衣,只是爲了防禦寒冷,爲了防禦炎熱,爲了防禦虻、蚊、風吹、日曬、爬蟲類的觸惱,只是爲了遮蔽羞處。這是對袈裟的省思。也就是正確的省思它的用途。第二,是如理地省思食物,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的食物,不爲嬉戲,不爲驕慢,不爲裝飾,不爲莊嚴,只是爲了此身住立存續,爲了停止傷害,爲了資助梵行,如此我將消除舊受,並使新受不生,我將維持生命、無過且安住。這個是對于食物的,我們每天所受用的食物的省思。第叁,如理省思所受用的坐臥處,就是住處,只是爲了防禦寒冷,爲了防禦炎熱,爲了防禦虻、蚊、風吹、日曬、爬蟲類的觸惱,只是爲了免除季候的危險,而好獨處(禅修)之樂。這是對于住所的省思。第四是對所服用藥品的省思,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的病者所需之醫藥資具,只是爲了防禦已生起的病苦之受,爲了盡量沒有身苦。這是對所服用藥品的省思。

  當一位比庫,他能夠守護好護解脫律儀戒,能夠守護好根律儀戒,能夠守護好活命遍淨戒,以及守護好資具依止戒,他能夠很好地守護,這個稱爲完全地持戒,也就是他的戒能夠持得很好。唯有這樣,才是這裏所講到的,是屬于戒的具足者。那好,我們今天這部經先講到這裏,現在大家一起合掌來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若希望經》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經》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