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若希望经》一▪P3

  ..续本文上一页什么呢?

  1. 身的不正行是指一个人如果没有教养,不恭敬僧团里的上座,不恭敬那些长老。比如:走路的时候走在长老的前面,没有经过允许就坐下,坐在高处的地方,缠着头而行,在上座说法的时候用懒散的姿势,或者抱着膝盖,或者戴着帽子或者穿着鞋,这些都是属于不恭敬的不正行。

  2. 语的不正行是指一个人很没有礼貌,直接称呼长老的名字而不称尊者,或者直接称长老为比库、比丘;还有就是在一些上座的面前说一些很不适合的话,比如与长老说话时用“你”来称呼,而不是说“您怎么样”,对自己称“我”,而不是称“弟子”。这个也属于语方面不太好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远离了身体方面的不正行,语方面的不正行,以及身、语方面的不正行,这个称为正行。

  接着再讲一下行处。对于行处,由于远离了非行处而称为行处,这里的行处是指一个人正当的去处。哪些是属于非行处呢?如果一个出家人走到妓女的地方或者去寡妇的地方,去那些年轻女子的地方或者说那些未婚的年轻女子的地方,去黄门的地方或者经常去结交那些当官的人,或者跟那些外道及外道的弟子做不适当的交际,或者与那些没有信仰的人,根本不会共鸣的人经常来往,这些都称为非行处。同时呢,包括那些卖酒的地方,那些歌舞厅,那些酒楼等等,这些都是出家人不应当去的地方。如果一位出家人,远离了这些不应当去的地方,那就称为具足了行处。

  接着佛陀讲到对于微细的罪过也见到危险,这里的微细,是指极微细的意思。在巴利语里面的aṇumattesu,matta量,aṇu很微量的、很细小的;罪过包括身的、语的、意的,也包括一切的戒行。也就是要告诉我们:对于很微细的戒,当他违犯了,他知道犯了这些戒有很大的过患,有很大的危险。例如:

  在过去佛Kassapa咖沙巴( 迦叶佛)的时候,有一位出家人,一位比库,当时他刚出家不久,有一次他到恒河边玩耍时,由于一时兴起,他上了一条船并随手抓住了河边上的草,这种草叫做香谷草,他手上抓着香谷草,而船还在行使,他仍然抓住香谷草不放,结果呢,香谷草就被他拔断了。当时他就想,这些小小的戒没关系,就没有在乎,也没有去忏悔,之后他就离开了僧团。他离开僧团后,就一个人独自住在森林里面,从那时开始,他就在森林里面一直很精进地修止观禅,他持戒精严,然而,就是因为他年轻时犯了戒,而且明知犯了戒却没去忏悔。所以,这种戒的障碍,障住他一直在两万年都没办法证得任何更上的成就。因为在Kassapa咖沙巴( 迦叶佛)的时候,人寿是两万年。到他临终的这个时候,一种影像就出现在他面前,这时他才记起,哇,在我刚出家的时候,我一时兴起,我抓了而且拔了香谷草,正是因为我拔了香谷草,所以我的戒不清净。那个时候他想找身边的其他比库,想要把他的罪发露出来,但是找不到,因为那里一直没有其他人来过。于是他就在这种追悔、后悔当中死去了。当他死去的时候,由于那时他的心是追悔的,他记起他的戒不清净,这是不善业,那时他又后悔,这个也是不善业,所以他投生为一条龙。正是因为他一直都有禅修,所以能够投生为龙王,当他一出生为龙的时候,它一发现,哇!现在它的身体变得那么长,象竖桶一样,那个时候,它开始很悔恨,它想,唉,我在以前修了那么久,我现在仍然投生为吃青蛙的动物,那个时候它就变得很伤心,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它的名字就叫香谷草龙王。

  后来这个龙王生了一个女儿,每到诵戒日,它就叫这个女儿化成很漂亮的女人到居民集会的地方去唱歌,跳舞,它的女儿在那里,用一些偈子编成歌曲,把她父亲的这些问题用歌曲的方式唱出来,而且她声称说:“如果谁能够回答我的问题,就嫁给谁。”这些偈子其实是问法的,因为它想要知道佛陀出世了没有。结果过了很久,都没有人能够回答她的问题。直到后来佛陀出世了,佛陀见到有个年轻人的善根即将成熟了,佛陀就在半路上告诉他,现在你如果想与这个龙女结婚,你要这么回答她。龙女得到了答案,告诉了父亲,所以那个龙王就知道佛陀出世了。但是,即使身为龙王,也不能改变龙是属于畜生界这一果报,所以龙也是不能够证得任何禅那等圣道、圣果的。所以在《义注》里面也没有讲到,到底这个龙王在我们的佛陀出世的时候有没有得到解脱。

  但是正是通过这件事,使很多人知道,不持守微细戒的危险性。应当要很好地守护好戒,因为如果一个人受了戒,不持戒,是很危险的。它的危险性正如佛陀在《火堆譬喻经》里面讲到的,佛陀问:有两种情况,你说那种好?一种是一个没有戒律、一个犯戒的人接受居士们地供养好呢?还是一个人吞铁丸好呢?吞铁丸是怎样一种情景呢?好像一个人用铁撬把你的嘴巴撬开,倒进很热的、烧的火红的铁丸,这些铁丸把你的口腔,把你的喉咙,把你的胃,把你的肠全部都烧完,一直烧到你的肛门。佛陀说:既使一个人用铁丸灌你的嘴巴,把你的全部肚肠烧坏,都好过一个人犯戒而接受在家居士的供养。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如果破戒,一个人生活腐化、腐败的话,那他在死后将会有无穷无尽的痛苦等着他,吞铁丸只是受一时的苦。不持戒还可产生更多的过患,这点佛陀在《火堆譬喻经》里面有详细的广说。

  那正是为什么见到很微细的罪过,也要知道它的危险性的原因。因此,一个人要具足戒,要持好戒。同时他还要受持学习种种的学处,学处就是佛陀制定的那些学处。

  接下来,佛陀在讲了持戒的重要性之后,在讲了持戒的意义之后,就继续讲到如果一个人有第一种愿望的话,他应该怎么样?佛陀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 “愿同梵行者们喜欢、满意、尊重和尊敬我。”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这是一位出家人、一位比库的第一种愿望。先解释一下:

  1. 同梵行者。对于出家人来说,有五种同梵行者,他们是:比库、比库尼、在学尼(sikkhamànà)、沙马内拉、沙马内莉;古代翻译成: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这五种出家五众称为同梵行者。

  2. 愿同梵行者们喜欢、满意、尊重和尊敬我。喜欢就是不会讨厌;满意就是用慈爱的心、用友善的心去对待他;尊重就是去恭敬他,能够从身语意方面尊重他;尊敬他就是礼敬他。

  3. 完全的持戒。完全的持戒就是他完全的持守四种遍净戒:第一是巴帝摩卡律仪戒,第二是根律仪,第三是活命遍净律仪,第四是资具依止律仪。也就是说,应当通过没有缺失,完全的持守一切的戒,来成为一名戒具足者。

  因为这部经是属于经教法的,在此所讲的“戒”是以经教法来分,所以“戒”才被分为四种遍净戒。如果以律教法来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止持,一类是作持。对于在经教法里面的戒更难持,要持的好,持的清净,要更难。

  第一是巴帝摩卡律仪戒。巴帝摩卡律仪戒就是佛陀在前面讲到的这段话,“诸比库,应当具足戒与具足巴帝摩卡而住!应以巴帝摩卡律仪防护而住,具足正行与行处,对微细的罪过也见到危险。受持学习于诸学处!”这个就是对护解脱律仪戒的解释。

  第二是根律仪。根律仪是当眼看到颜色,不取于相,不取随相。这里讲到的“不取于相”就是不去看那些能使我们生起贪爱的各种各样的相,比如说男相,女相,清净的相等,只是停留在看的程度。“不取随相”就是不取能够使诸烦恼显现的细部特征的相,比如说看她的手很细滑,她的微笑很迷人,她说话的声音很甜美等等,不去注意这些细相,只是如实的看而已。如能做到就称为“不取于相,不取随相”。若不守护眼根而住,则会被贪、忧、诸恶不善法流入,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守护好眼晴,让眼睛随便乱看,就会导致贪、忧、诸恶不善法所流入。这里的“所流入”是个比喻,也就是说,烦恼与根门有关,是从眼、耳、鼻、舌、身漏进来的,实际上是“心”在起作用,因为那些好的、不好的碰撞到根门后,不善心生起,烦恼就产生了。比如:见到好看的东西、漂亮的东西,若只是“见到”那是善的果报。然而由于见到好的东西、见到漂亮、美丽的东西,人的内心会生起乐受,由于有了乐受,人们就会认为这个是好的,这个是可爱的、可意的、可喜的,正是因此有了喜欢,就会有黏着,就会有追求,这样的话贪爱就生起了。若只是看,看后内心生起乐的感受,这乐还是属于一般的乐,正常的反映,即使是佛陀、是没有烦恼的圣者,当见到了好的东西、美丽的东西,也有可能会生起乐受,“乐受”本身并不是什么过失。错误在于,如果一个人有了乐受,他就想得到、想要追求、贪着、执着、贪恋,这样的话烦恼就生起了,这个称为贪,贪是由这样生起的。

  如果从“缘起”方面来讲解, salayatanapaccaya phasso, phassapaccaya vedana, vedanapaccaya tanha,也就是因为有了六处,六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因为有了眼、耳、鼻、舌、身、意,跟相对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即:颜色、声音、气味、味道、碰触的所缘及法所缘,这些是无法避免的,…

《《若希望经》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经》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