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若希望经》一▪P4

  ..续本文上一页因为有了六处,它必定会跟外界发生关系,碰触这个是属于触,因为触,触必定它会生起的是受,无论是乐受、苦受或者不苦不乐受。

  对于六入、触、受,这些都是所有的人生理的反应,对于凡夫来说呢,他就会继续这样下去,有了乐受之后,接着就会有贪爱。所以,佛陀说vedanapaccaya tanha, tanhapaccaya upadanam,因为有了受,所以就会有爱,这就是“受缘爱”;因为有爱,就会有执取,想要贪着,这个称为“爱缘取”。

  因为有了执着之后,会采取行动、造业,所以称为upadanapaccaya bhavo“取缘有”。“有”,是指“业有”,就是造业的意思,这是一般的规律,是凡夫内心的规律。而对于佛陀和阿罗汉圣者来说,是到“受”就停止了,就不会再流下去了。例如:见到好的东西,佛陀和阿罗汉圣者能做到看只是看,即保留到看的程度,感受也只是到感受的程度,佛陀也会有乐受,也会微笑,当吃到好吃的东西时,也有可能会生起乐受,但是佛陀不会生起贪,就是到“受”就已经断了,不会再继续下去,但是凡夫就会继续下去。对于“忧”也是,当一个人看到不好看的东西,看到丑陋的东西,或者说看到不喜欢的人,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一旦碰触到那些不喜欢的东西,这时的“受”就是属于“忧”受,忧受泛指的是心对所缘的排斥、抗拒,概括的讲是嗔恨心。嗔恨心的范围是很广的,包括愤怒、内心的那种讨厌、焦虑、烦躁等都是属于嗔恨心,或者看到一些所缘之后,心开始担心、紧张、害怕等也是属于嗔恨心,“嗔恨心”伴随的一定是忧受。但是对于佛陀和阿罗汉圣者来说,当见到不喜欢、不可喜、不可爱、不可意的所缘时,出现的感受是舍受,而不会有忧受。比如:佛陀遭到了迭瓦达答(Devadatta提婆达多)的暗算,乃至到他的脚,给大石的碎片扎出了血,那时佛陀的身体感受到很剧烈的疼痛,即使佛陀遭到了很剧烈的痛苦,内心生起的“受”仍然是属于舍受,不会生起忧受。而对一般人来讲,他会:“哇!他为什么要打我,我要打回他。”这样的话,生起的心是属于嗔恨心,这是忧受,或者说见到了别人整你,你就恨别人,这与是忧受。忧受必定是与嗔恨心一起生起的。正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没有很好地防护眼根,看到好的或不好的,就评判这个是漂亮的,这个是美丽的,这个是丑陋的,这个是难看的,他的内心就会作出分别。好的就取着,不好的就排斥,好的就贪着,不好的就抗拒。由于我们看东西,会分辨好的、不好的,这样的话,贪跟忧,贪跟嗔,种种的恶不善法就起来了。

  如果说我们的烦恼,全部都是由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引起的,一点都不为过,是不是?烦恼其实就是这样流入的。

  对耳根来说也是这样。佛陀说:实行此律仪,保护耳根,守护耳根律仪。要通过这样去守护,当耳听到声音的时候,不取于相,不取随相。若由于不守护耳根而住,则会被贪、忧、诸恶不善法所流入,实行此律仪,保护耳根,持守耳根律仪。

  听到赞叹的话,就飘飘然,趾高气昂,听到批评的话,就生气,恨不得马上反击,或者把他臭骂一顿,真可谓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正是由于听到后心开始分辨,这是不好的,这个说到了我,啊!我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听到不悦耳的、不顺耳的声音,就会生起嗔恨;听到别人赞叹你或者别人说:“哎!今天晚上请你大吃一顿。”你会为此高兴一整天。这是由于听而引生的贪和忧。种种的烦恼,种种的恶不善法,就由这样生起。

  对其它诸根来说,鼻嗅到香,舌尝到味道,身体触到所缘,也是这样。

  当意识知法,不取于相,不取随相,若由于不守护意根而住,则被贪、忧、诸恶不善法所流入,实行此律仪,保护意根,守护意根律仪。

  对诸根的防护,眼耳鼻舌身相对来说是粗的,最难守护的是意根,因意根经常会生起贪、嗔、痴三毒。因此,我们若是把意根守护好,前面五根就很容易守护。当然不是说只要守护好意根,就可以随便乱看,随便乱听,也不能理解为心不执着就可以,就能够守护好。只是想强调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意念,你自然就不会去做。但不能理解为:我没有这样的意念,我去做了就没关系。

  第三种是活命遍净戒。活命遍净戒是远离违犯为活命之因而制定的六种学处。是佛陀制定的六种有关于一个出家人涉及到获得必需品、获得生活必需品的六个戒以及远离诡诈、虚谈、作暗示、做诈骗,以利求利如是等诸恶法,称为活命遍净律仪。或者说在经典里面也提到了有四种方法,就是称为上口食,下口食,方口食跟四维食。这里的食是指活命,就是取食,拿东西来吃。“上口食”就是一个出家人如果通过仰观星宿、看天文、帮人家占梦、看一些日蚀等等方法,来获得他人的供养或钱财的,这称为上口食。“下口食”是通过挖地、种一些农作物、耕田种地等方法,而获得一些生活用品的,这称为下口食。“方口食”是指通过算命、给人家看相、看风水等方法,来谋生的,这称为方口食。“四维食”是指通过攀缘居士、巴结在家人、巴结权贵、为在家人服务、做跑腿等方式,来获得供养的,这称为四维食。如果远离了这四种邪命,而通过受别人信施而食,称为活命遍净。

  第四种遍净戒是资具依止戒。“资具”是指生活必需品,“依止”是我们所依赖的,出家人生活所必须要用到的。这是指作为一位出家人,应当对每天所需使用的袈裟、饮食、住所和药品作如理地省思。第一对于袈裟,我们每天都应当如此地省思:我如理省思所受用之衣,只是为了防御寒冷,为了防御炎热,为了防御虻、蚊、风吹、日晒、爬虫类的触恼,只是为了遮蔽羞处。这是对袈裟的省思。也就是正确的省思它的用途。第二,是如理地省思食物,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的食物,不为嬉戏,不为骄慢,不为装饰,不为庄严,只是为了此身住立存续,为了停止伤害,为了资助梵行,如此我将消除旧受,并使新受不生,我将维持生命、无过且安住。这个是对于食物的,我们每天所受用的食物的省思。第三,如理省思所受用的坐卧处,就是住处,只是为了防御寒冷,为了防御炎热,为了防御虻、蚊、风吹、日晒、爬虫类的触恼,只是为了免除季候的危险,而好独处(禅修)之乐。这是对于住所的省思。第四是对所服用药品的省思,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的病者所需之医药资具,只是为了防御已生起的病苦之受,为了尽量没有身苦。这是对所服用药品的省思。

  当一位比库,他能够守护好护解脱律仪戒,能够守护好根律仪戒,能够守护好活命遍净戒,以及守护好资具依止戒,他能够很好地守护,这个称为完全地持戒,也就是他的戒能够持得很好。唯有这样,才是这里所讲到的,是属于戒的具足者。那好,我们今天这部经先讲到这里,现在大家一起合掌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若希望经》一》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经》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