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若希望经》二

  

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

  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

  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三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若希望经》二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禅修者们,晚上好!

   我们今天晚上将继续一起来学习《若希望经》。

   我们上一次讲到了佛陀提出如果一个人有愿望,他想要实现愿望的话,首先他应当要持戒。讲到戒的时候,佛陀又强调了:诸比库应当具足戒与具足护解脱而住,应当以护解脱律仪防护为住,具足正行与行处。对微细的罪过也见到危险,受持学习于诸学处。接着,佛陀就举出了一系列愿望,这种愿望从世间到出世间一共分为十七种。

  佛陀在经中就提到了:“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同梵行者们喜欢、满意、尊重和尊敬我。』他应完全持戒。”

   我们已与大家一起讨论过完全持戒的意思。对出家人来说完全持戒有四种戒:

   第一种护解脱律仪戒;第二种根律仪戒;第三种是活命遍净戒;第四种是资具依止戒。

   那对于在家人来说,也是同样可以达到完全的持戒。佛陀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愿望可以通过清净的戒而达成。”这里讲到的戒不仅仅是对出家人来说的,对在家人也是这样,在家人也需要持戒清净。通过持戒清净能够达成、能够实现自己的善愿,自己的愿望。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南传上座部的佛教国家,居士或者出家人都有个习惯、有个传统,当他们要发一些善愿的时候,都会先让自己的戒清净。假如是位比库的话,如果知道自己犯了戒,他会先去忏悔。对于在家人来说,他会先去受戒,受过五戒或受八戒之后,他再发愿。

   这种传统佛陀在《增支部•行声经》里边讲解过。佛陀讲到:一个人的愿望可以通过持戒清净来达成。那作为在家人应当如何来完全地持戒呢?那就是应当守持五戒,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守持八戒或者说可以守持慈心九戒,乃至有机会的话可以守持十戒。十戒就是跟出家人的戒一样,学习出家人。就是在八戒的基础上,再加上不捉持金银戒。这点对在家人来说,在有机会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做到的。

  在这里我们就先来讲五戒。对于在家人来说,五戒是很重要的。五戒是伴随着三皈依,五戒是一切作为佛弟子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

  我们知道戒的意思并不是禁戒,而是一种道德规范。五戒是作为佛弟子最基本、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就是五种行为。因此“戒”呢,它本来的意思是行为、习惯、品质的意思。这五种品质我们平时称为五戒,它是由不去违犯、避免做一些不好的行为而达成的。

  佛陀在制定戒法时,对于出家人会有一定地限制性,但对在家人来说佛陀是鼓励守好道德的规范。如果一个在家人确实由于自己的烦恼、自己的习气,没有办法持好戒,那佛陀也没有制定任何的处罚方式。例如在受戒的时候,有的受持五戒、有的受持八戒。比如说第一条戒:Pàõàtipàtà veramaõã sikkhàpadaü samàdiyàmi. 我受持离杀生学处。这是直译,意思就是遵守避免杀生这种学习的规范。这就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不杀生戒,就是学习去避免这种不好的行为。因此不要把三皈依跟五戒分开来。受了三皈依,你的行为规范就应当持守五戒。如果你持守五戒,你的戒必定是因三皈依成就而来,对八戒也是这样,所以说在家人的戒很容易成立,在家人的戒很容易遵守,只要你不去违犯就可以。

  不过呢,有些人可能会说,如果我受了戒之后,会很不自由,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有些人甚至会认为:如果我受了戒,我犯戒会罪加一等的。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有,两千多年前已经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

   话说在两千多年前,当时就是公元前三世纪的时候,亚历山大从马其顿那边东征,他的军队、兵马打到了北印度,占领了现在的阿富汗跟巴基斯坦这一带地区,他的后裔后来就在那个地区建立了大夏国。由于大夏国的国王是很有名的,叫做Milinda弥兰国王。因为大夏国地处北印度,当时北印度的佛教很兴盛,所以这位希腊的国王(是西亚人来的)也信仰了佛教。

  他是一位很有哲学思维、思辨性很强的西方国王,信仰了佛教之后,仍然对佛教的很多问题存有疑惑,就经常找很多的高僧大德、长老、比库去辩论,很多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后来有一位龙军尊者(Nagasena)跟他对答。其中有一个问题,就解答了刚才的疑惑。

  当时美林达王问尊者说:“龙军尊者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一个人在知道这种行为不好的情况下还去做,他得到的不善果报大?还是不知情的情况下去做,他得到的不善果报更大呢?”我现在想问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明知故犯罪更重,还是不知而做罪更重?从业果上来说,不知而做更重,还是知而故犯更重?哪一种啊?知而故做是不是?

  当时龙军尊者说:“不知而去做,他的果报会更重,而知道了去做,反而果报会更轻。”当时美林达王说:“那就奇怪了,按照我们大夏的律法,明知故犯罪加一等。怎么会明知去做的,还会果报更轻呢? ”

  于是龙军尊说:“如果有一个人,他的手没有感觉,就好像有些麻风病人,或者说他手上的神经细胞已坏死。这时假如有一块很热、烧得火红的铁,当一个手没有感觉的人去拿这块铁,会怎么样?他的手会被烧烂、烧焦,是不是?假如一个手有感觉的人去拿这块热铁,会怎么样?哪一个人的手会烧得更重?是有感觉的人烧得重,还是没有感觉的人烧得更重?”没感觉的人烧得更重。对!

  如果我们用《阿毗达摩》来分析,就会很明了。一个人在造善、造恶的时候,如果他知道不应该做的,知道应该做的,知道这种是属于恶行,这种是善行,这人就具有正见、智慧,是与智相应的。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这个是该做的,不知道这个是不该做的,他们没有善恶的观念,这人被称无明。假如不应该做的,他认为可以应该去做,好像喝酒一样或者说好像骗人一样,认为现在社会到处都在骗人,你不骗人你就傻,这种见解叫做邪见。在造恶的时候,如果夹杂着邪见,他的业报在成熟的时候会很重。如果一个人知道这个是不应该做的,但是由于习气或者烦恼等原因没办法镇伏,导致他在某种情况下去违犯。他违犯的时候,知道这个是不应该去做或者做了之后,很快就会升起惭愧心,这样做后造下的业力,可以说是没有那么重的,带来的果报也没那么强。就犹如热铁一样,恶行比喻为热铁。一个有知与没有知(无知)的人,无知的人就好像那个很愚昧,认为恶行是可以做的,或者说他不知道做恶是一种不善业、是一种恶业。他照样去做,这样的话,他带来的果报会更重。

  所以,我们作为佛弟子每个人都应当受持五戒,对受持五戒的功德要充满信心,而且凡是在生活中有违五戒的行为,都不应去做。正是因为如此佛陀在《增支部》中的第五集讲到:“作为在家人来说这五戒是他应该遵守的,如果一个在家居士违犯了五戒中的任何一条会影响到他的皈依。”

  但是有的人也许会感到困惑。我确实没办法做到五戒啊!比如说我现在是跑业务的,经常要去应酬、喝酒、有时要骗人,如:公司产品明明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但在客户面前要将产品说得很好,要不然的话,生意就谈不成。即使在世俗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但一旦有机会可以不说谎的时候,我们就要求自己不说谎,在可以避免不去做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够去做。但假如万一由于自己的放逸,自己的漫不经心,或者说自己的烦恼等原因造成犯戒的话,我们也应当要升起惭愧的心,然后重新再受戒。

  对于持戒即使是很短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利益。更何况如果我们是尽形寿的持戒(即终生持戒)。所有的戒法最低的是五戒,更高是八戒,乃至慈心九戒,乃至十戒。出家戒就更殊胜了。如果是具足戒的话,正如《清净道论》所说的,戒的功德谁都没办法去计算清楚。

  现在开始讲佛陀在世时的一个故事,叫做《Petavatthu饿鬼事》,这个故事记载于经藏《小部》中。是讲佛陀在世时有个猎人,他经常打猎,特别是以杀鹿为生。他的一个朋友是近事男,就是一位居士,是位佛弟子。这位佛弟子就经常劝他:不要这么残忍啊!看生命都是贪生怕死的!就经常劝他守五戒,经常劝他改行。但是他就是不肯,因为他靠打猎为生。这位居士也锲而不舍,一直就劝告他,最后他勉强答应。因为确实没办法,最后只好答应,就说:“好吧!好吧!那么我晚上持五戒。”因为那位居士说:“你不可能一天到晚,连晚上你都杀生吧!你在晚上持戒吧!”于是他就晚上持守三皈五戒,白天继续去打猎。

  Narada长老有天眼通,看到有一种宫殿鬼在白天时很痛苦,很多不知从哪射来的枪、剑一直在刺鬼的身体,这鬼遭受着很剧烈的痛苦。但是一到晚上,所有的痛苦,包括刑具、刀枪全部都不见了,出现了一个很漂亮的宫殿,这个鬼就在宫殿里面享受着犹如天人般的快乐。后来Narada长老就去问原因,知道由于这个猎人白天打猎,晚上持…

《《若希望经》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经》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