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若希望经》二▪P3

  ..续本文上一页指一位比库、一位禅修者应当致于力于修毗钵舍那(vipassanà),修观。一共有七种观。在《义注》里提到七种观。

  第一是无常随观;第二是苦随观;第三无我随观;第四厌离随观;第五离欲随观;第六灭随观;第七舍遣随观。

  修行无常随观可以断除常想。什么是常想呢?就是执着于世间,执着于人,执着于我是恒常的这种颠倒想。修行苦随观可以断除乐想,认为这个世间有乐,这种颠倒想。修行无我随观可以断除我想,认为有灵魂,有我,有实体,有本体。修行厌离随观,可以断除喜欢想,喜欢这个世间,喜欢这个身体,喜欢他人等等这些。修习离欲随观,可以断除贪欲。修习灭随观,可以断除集想,集就是生起的意思。修习舍遣随观可以断除取及取想,就是执取、执着。

  他应当增加空闲处。增加空闲处是巴利语bråhetà su¤¤àgàrànaü。su¤¤à是空的;àgàrà是屋子,直译为屋子。但是在这里并不是指屋子的意思,它是指那些没有吵杂的地方,没有干扰的地方,称为空闲处。增加空闲处的意思是指增加前往空闲处的次数或者频繁地去空闲处,就是去幽静、安静的地方,适合禅修的地方。在此当知,就是学习了止观业处之后,日夜进入空闲处禅坐的比库称为增加空闲处。

  佛陀讲到的:“他应完全持戒,致力于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其实是再讲“三学”。应完全持戒,是说增上戒学。致力于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乃是说增上心学。具足于观,乃是说增上慧学。增加空闲处,对修止的禅修者来说频繁地去空闲处是增上心学。对修观者来说则是增上慧学。所以在增加空闲处这一句中包括了止观,包括定慧两种学。

  接着佛陀又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我能获得衣、食、坐卧处、病者所需之医药资具。”这里的衣、食、坐卧处、病者所需之医药资具,指四事供养,也就是衣、食、住、药。如果他想要获得,他应当完全持戒,致力于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也就是说,他应当要勤于培育戒定慧三学。

  佛陀接着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我受用衣、食、坐卧处、病者所需之医药资具,能使那些行[布施]者有大果报、大功德。』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这里讲到:如果一位比库他有修行,他持戒清净,他致力于培育止观,那么供养他的人将会得到大果报。

  在古代的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有条河叫做Kalyani。在Kalyani河畔有一个渔夫,这渔夫每天都以捕鱼为生。按照道理来说,他经常造的都是不善业,本来按照他的业来说,将会堕落到地狱或者成为饿鬼。但是,由于他曾经三次以欢喜心用饮食、饭、菜等供养一位大长老,他供养这位大长老的行为,是属于业。因这位大长老是一位阿罗汉圣者,所以在这个渔夫临终就快断气的时候,看到大长老,这是属于业相。他对他的亲戚说,那位大长老救了我的命。说完他就断气了,投生到天界。一个渔夫就他的业力来说是经常造恶的,没有道德的,但由于他在临终时因业相显前,供养这位大长老的功德成熟,才致使他投生到天界。

  再讲另外一个故事。有一个猎人,经常打猎杀生,死了之后,由于他杀生的这种业使他投生为饿鬼,经常遭到很痛苦的煎熬。这个猎人的妻子以他的名义去供养一位比库,然后就把这种功德回向给这个猎人——他的亡夫,这个猎人的妻子一次次供养食物、钱,请这位比库应供。但那个饿鬼,也就是这个猎人,他知道自己的妻子回向功德给他,但他就是不能够说出萨度这个字。原因是应供的比库是一个没有戒行、品质很恶劣、没有持戒的比库。

  萨度(巴利语sàdhu),是什么意思呢?萨度的意思就是随喜,表示随喜,古代翻译成善哉。也就是做得“好啊”、“很好啊”、“好极了”的意思,所以叫萨度。萨度有三种意思,作为形容词的话,它的意思是很好的,非常好的。作为副词的话,它的意思是很小心地,很谨慎地,非常仔细地,很好地去做的意思。作为感叹词的意思就是:“嗯”、“非常好”、“很好”、“极好的”、“好极了”这样的意思。他一般是作为随喜而说出来的或者说作为同意。比方说你要做一样事情人家同意你,或者说你对别人所做的东西你感到欢喜,那你说出萨度!你对自己所做的善行感到欢喜,你可以说出萨度!那么萨度代表一种随喜。

  特别是对于某一类堕落到鬼道的众生,当他知道了他的亲戚、朋友、家人为他做功德,而且回向给他时,且对他亲人所做的这种功德感到欢喜,他又能够说出“萨度”,那么因为他欢喜的意业跟他说出“萨度”这种口业,可以减轻他在苦道里面的痛苦,甚至可以脱离这种苦。

  当然啦,唯有投生为某一类的鬼才有这样的能力。投生为天道的是不需人的祭祀,不需人的供养,因为他有天的福报。投生为人的,他或者在母胎了或者出生为人了,所以你做功德回向给他时,也是不能收到的。投生为地狱的,只是受苦也是不能够收到的。投生为畜生的也是不能够收到的。投生为一些很低贱的鬼,比如说专门去吃屎啊,吃粪便啊,吃垃圾啊,吃人的痰啊,吃一些脓血,这些也是不能收到的。但是唯有某一类鬼,叫做受他信施的鬼,专门依靠别人去供养的这一类的鬼,他可以得到。

  由于猎人妻子多次供养的是一位戒行败坏的比库,所以这个饿鬼的状况没有任何变好的迹象。致使饿鬼一直在愤怒呼叫:这一位道德败坏、没有戒行的比库偷吃了我的东西。后来猎人妻子供养了一位道德很好、持戒清净的比库。这个时候那个猎人,就是投生为鬼的猎人,他能够说出“萨度”,当他说出“萨度”的时候,他的痛苦很快就减轻了。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持戒清净,对于那些布施者有很大的利益。

  我们之所以能够接受在家居士的供养是因为我们有戒行。我们之所以能够享用在家人供养的袈裟、饮食、住所,跟医药,这个是佛陀允许的,这个是佛陀的福德,不是我们的福德。佛陀在无量劫以来修行福德因缘,修行巴拉密之后,他所带来的福报。所以我们现在只是剃光头,披上袈裟就有人供养,所以我们要感恩佛陀。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在什么前提下,我们才有资格去享用——持戒清净。即使一个没有禅修的人,如果他的戒行清净,他都可以去接受在家人的恭敬、礼拜、供养,更何况你持戒清净又禅修。正是因为持戒清净,所以使我们出家人有资格去接受在家人的供养,而且在家人也是通过恭敬、供养使他们得到很大的果报。

  还有就是若我们的戒行清净,当在家人为我们服务时,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果报。有的人认为持戒很麻烦,哎呀!持戒了,吃饭要你端到前面来,吃水果又要你作净,什么东西都让你麻烦。但是我们再转过头一想,这些制度是谁制定的?是哪个人制定的?那我们吃东西的时候要受持,谁制定的?啊?佛陀制定的,是不是?吃水果要作净,谁制定的?佛陀制定的。佛陀给我们制定的戒行,如果我们很好地守护好,我们就是遵行佛陀的教法,依照佛陀的教法而活。那些在家人受持,也有很多的功德。他作净有很多的功德,他为我们服务有很多的功德,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在护持我们的戒,护持佛陀所制定的戒,是不是?所以在家人用很欢喜、很恭敬的心去为这些出家人服务、受持,他们会辛劳一点。他们辛苦一点,其实也是在积累很强的福德,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保护出家人的戒。如果没有这些在家人的护持,如果在家人不懂得戒律,随便的供养,在家人也就不能够得到很大的福报。如果我们持戒很清净,在家人很虔诚、很恭敬地护持,因为佛陀制定的戒,他们是在护持佛陀制定的戒,同时他在护持、守护佛陀教法的僧团,这个既是护法、又是护僧,更是护戒,所以在家人因为护持的功德,他可以得到很殊胜的福报。

  而我们呢,也正是因为我们持戒清净,我们接受他们的服务,接受他们供养,才能提供给他们积累福报的因缘、积累福报的条件,所以不要以为持戒很麻烦。戒唯有佛陀才有资格制定,我们依照戒去行,受持戒,其实就是遵行佛陀的指令。

  我们在讲到五种障碍的时候,有一种叫做违令障。违令障就是违抗到佛陀的戒法,等于说违抗到佛陀的威令,他的威德所制定的东西。因此我们守护好戒可以带给我们很殊胜的利益。也可以使那些供养我们的人,使那些为我们服务、恭敬我们的那些在家人得到很殊胜的利益。所以佛陀这样说:『愿我受用衣、食、坐卧处、病者所需之医药资具,能使那些行[布施]者有大果报、大功德。』

  在这里我们再讲一个故事,也是佛陀在世的时候发生的故事。佛陀在他成就无上佛果之后的第七个雨安居,他到三十三天去讲《阿毗达摩》。当佛陀在三十三天讲《阿毗达摩》的时候,来自十万个轮围世界的那些诸天跟梵天人都到三十三天去听闻佛陀说法。那个时候就有两个天神,一个叫做因陀卡(Indaka),一个叫做安古罗(Ankura)。当时他们两位天神都比较早到,当他们在听闻佛陀说法的时候,就不断地有其他的天神来,一旦有其它更上等的天神来的时候,那么安古罗(Ankura),他就要让座。天神也有等级的,像人一样有高低的等级,一旦有上等的天神来,那么安古罗(Ankura)他就要让位,让位,让位……最后一直退、退、退到离佛陀有十由旬那么远的地方。当然啦,佛陀说法不用象现在一样,要有空气呀!但是那个因陀卡(Indaka),他一直都安坐在那边不动,为什么?因为他是属于上等天神。

  那这两个天神是因为什么因缘而投生到天界的呢?经常让位的那位安古罗(Ankura)天神,他投生到天界相…

《《若希望经》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经》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