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若希望經》二▪P3

  ..續本文上一頁指一位比庫、一位禅修者應當致于力于修毗缽舍那(vipassanà),修觀。一共有七種觀。在《義注》裏提到七種觀。

  第一是無常隨觀;第二是苦隨觀;第叁無我隨觀;第四厭離隨觀;第五離欲隨觀;第六滅隨觀;第七舍遣隨觀。

  修行無常隨觀可以斷除常想。什麼是常想呢?就是執著于世間,執著于人,執著于我是恒常的這種顛倒想。修行苦隨觀可以斷除樂想,認爲這個世間有樂,這種顛倒想。修行無我隨觀可以斷除我想,認爲有靈魂,有我,有實體,有本體。修行厭離隨觀,可以斷除喜歡想,喜歡這個世間,喜歡這個身體,喜歡他人等等這些。修習離欲隨觀,可以斷除貪欲。修習滅隨觀,可以斷除集想,集就是生起的意思。修習舍遣隨觀可以斷除取及取想,就是執取、執著。

  他應當增加空閑處。增加空閑處是巴利語bråhetà su¤¤àgàrànaü。su¤¤à是空的;àgàrà是屋子,直譯爲屋子。但是在這裏並不是指屋子的意思,它是指那些沒有吵雜的地方,沒有幹擾的地方,稱爲空閑處。增加空閑處的意思是指增加前往空閑處的次數或者頻繁地去空閑處,就是去幽靜、安靜的地方,適合禅修的地方。在此當知,就是學習了止觀業處之後,日夜進入空閑處禅坐的比庫稱爲增加空閑處。

  佛陀講到的:“他應完全持戒,致力于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具足于觀,增加空閑處”。其實是再講“叁學”。應完全持戒,是說增上戒學。致力于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乃是說增上心學。具足于觀,乃是說增上慧學。增加空閑處,對修止的禅修者來說頻繁地去空閑處是增上心學。對修觀者來說則是增上慧學。所以在增加空閑處這一句中包括了止觀,包括定慧兩種學。

  接著佛陀又說:諸比庫,假如比庫希望:“願我能獲得衣、食、坐臥處、病者所需之醫藥資具。”這裏的衣、食、坐臥處、病者所需之醫藥資具,指四事供養,也就是衣、食、住、藥。如果他想要獲得,他應當完全持戒,致力于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具足于觀,增加空閑處。也就是說,他應當要勤于培育戒定慧叁學。

  佛陀接著說:“諸比庫,假如比庫希望:『願我受用衣、食、坐臥處、病者所需之醫藥資具,能使那些行[布施]者有大果報、大功德。』他應完全持戒,致力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具足于觀,增加空閑處。”這裏講到:如果一位比庫他有修行,他持戒清淨,他致力于培育止觀,那麼供養他的人將會得到大果報。

  在古代的斯裏蘭卡,斯裏蘭卡有條河叫做Kalyani。在Kalyani河畔有一個漁夫,這漁夫每天都以捕魚爲生。按照道理來說,他經常造的都是不善業,本來按照他的業來說,將會墮落到地獄或者成爲餓鬼。但是,由于他曾經叁次以歡喜心用飲食、飯、菜等供養一位大長老,他供養這位大長老的行爲,是屬于業。因這位大長老是一位阿羅漢聖者,所以在這個漁夫臨終就快斷氣的時候,看到大長老,這是屬于業相。他對他的親戚說,那位大長老救了我的命。說完他就斷氣了,投生到天界。一個漁夫就他的業力來說是經常造惡的,沒有道德的,但由于他在臨終時因業相顯前,供養這位大長老的功德成熟,才致使他投生到天界。

  再講另外一個故事。有一個獵人,經常打獵殺生,死了之後,由于他殺生的這種業使他投生爲餓鬼,經常遭到很痛苦的煎熬。這個獵人的妻子以他的名義去供養一位比庫,然後就把這種功德回向給這個獵人——他的亡夫,這個獵人的妻子一次次供養食物、錢,請這位比庫應供。但那個餓鬼,也就是這個獵人,他知道自己的妻子回向功德給他,但他就是不能夠說出薩度這個字。原因是應供的比庫是一個沒有戒行、品質很惡劣、沒有持戒的比庫。

  薩度(巴利語sàdhu),是什麼意思呢?薩度的意思就是隨喜,表示隨喜,古代翻譯成善哉。也就是做得“好啊”、“很好啊”、“好極了”的意思,所以叫薩度。薩度有叁種意思,作爲形容詞的話,它的意思是很好的,非常好的。作爲副詞的話,它的意思是很小心地,很謹慎地,非常仔細地,很好地去做的意思。作爲感歎詞的意思就是:“嗯”、“非常好”、“很好”、“極好的”、“好極了”這樣的意思。他一般是作爲隨喜而說出來的或者說作爲同意。比方說你要做一樣事情人家同意你,或者說你對別人所做的東西你感到歡喜,那你說出薩度!你對自己所做的善行感到歡喜,你可以說出薩度!那麼薩度代表一種隨喜。

  特別是對于某一類墮落到鬼道的衆生,當他知道了他的親戚、朋友、家人爲他做功德,而且回向給他時,且對他親人所做的這種功德感到歡喜,他又能夠說出“薩度”,那麼因爲他歡喜的意業跟他說出“薩度”這種口業,可以減輕他在苦道裏面的痛苦,甚至可以脫離這種苦。

  當然啦,唯有投生爲某一類的鬼才有這樣的能力。投生爲天道的是不需人的祭祀,不需人的供養,因爲他有天的福報。投生爲人的,他或者在母胎了或者出生爲人了,所以你做功德回向給他時,也是不能收到的。投生爲地獄的,只是受苦也是不能夠收到的。投生爲畜生的也是不能夠收到的。投生爲一些很低賤的鬼,比如說專門去吃屎啊,吃糞便啊,吃垃圾啊,吃人的痰啊,吃一些膿血,這些也是不能收到的。但是唯有某一類鬼,叫做受他信施的鬼,專門依靠別人去供養的這一類的鬼,他可以得到。

  由于獵人妻子多次供養的是一位戒行敗壞的比庫,所以這個餓鬼的狀況沒有任何變好的迹象。致使餓鬼一直在憤怒呼叫:這一位道德敗壞、沒有戒行的比庫偷吃了我的東西。後來獵人妻子供養了一位道德很好、持戒清淨的比庫。這個時候那個獵人,就是投生爲鬼的獵人,他能夠說出“薩度”,當他說出“薩度”的時候,他的痛苦很快就減輕了。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持戒清淨,對于那些布施者有很大的利益。

  我們之所以能夠接受在家居士的供養是因爲我們有戒行。我們之所以能夠享用在家人供養的袈裟、飲食、住所,跟醫藥,這個是佛陀允許的,這個是佛陀的福德,不是我們的福德。佛陀在無量劫以來修行福德因緣,修行巴拉密之後,他所帶來的福報。所以我們現在只是剃光頭,披上袈裟就有人供養,所以我們要感恩佛陀。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在什麼前提下,我們才有資格去享用——持戒清淨。即使一個沒有禅修的人,如果他的戒行清淨,他都可以去接受在家人的恭敬、禮拜、供養,更何況你持戒清淨又禅修。正是因爲持戒清淨,所以使我們出家人有資格去接受在家人的供養,而且在家人也是通過恭敬、供養使他們得到很大的果報。

  還有就是若我們的戒行清淨,當在家人爲我們服務時,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果報。有的人認爲持戒很麻煩,哎呀!持戒了,吃飯要你端到前面來,吃水果又要你作淨,什麼東西都讓你麻煩。但是我們再轉過頭一想,這些製度是誰製定的?是哪個人製定的?那我們吃東西的時候要受持,誰製定的?啊?佛陀製定的,是不是?吃水果要作淨,誰製定的?佛陀製定的。佛陀給我們製定的戒行,如果我們很好地守護好,我們就是遵行佛陀的教法,依照佛陀的教法而活。那些在家人受持,也有很多的功德。他作淨有很多的功德,他爲我們服務有很多的功德,爲什麼?因爲他們是在護持我們的戒,護持佛陀所製定的戒,是不是?所以在家人用很歡喜、很恭敬的心去爲這些出家人服務、受持,他們會辛勞一點。他們辛苦一點,其實也是在積累很強的福德,爲什麼呢?因爲他們在保護出家人的戒。如果沒有這些在家人的護持,如果在家人不懂得戒律,隨便的供養,在家人也就不能夠得到很大的福報。如果我們持戒很清淨,在家人很虔誠、很恭敬地護持,因爲佛陀製定的戒,他們是在護持佛陀製定的戒,同時他在護持、守護佛陀教法的僧團,這個既是護法、又是護僧,更是護戒,所以在家人因爲護持的功德,他可以得到很殊勝的福報。

  而我們呢,也正是因爲我們持戒清淨,我們接受他們的服務,接受他們供養,才能提供給他們積累福報的因緣、積累福報的條件,所以不要以爲持戒很麻煩。戒唯有佛陀才有資格製定,我們依照戒去行,受持戒,其實就是遵行佛陀的指令。

  我們在講到五種障礙的時候,有一種叫做違令障。違令障就是違抗到佛陀的戒法,等于說違抗到佛陀的威令,他的威德所製定的東西。因此我們守護好戒可以帶給我們很殊勝的利益。也可以使那些供養我們的人,使那些爲我們服務、恭敬我們的那些在家人得到很殊勝的利益。所以佛陀這樣說:『願我受用衣、食、坐臥處、病者所需之醫藥資具,能使那些行[布施]者有大果報、大功德。』

  在這裏我們再講一個故事,也是佛陀在世的時候發生的故事。佛陀在他成就無上佛果之後的第七個雨安居,他到叁十叁天去講《阿毗達摩》。當佛陀在叁十叁天講《阿毗達摩》的時候,來自十萬個輪圍世界的那些諸天跟梵天人都到叁十叁天去聽聞佛陀說法。那個時候就有兩個天神,一個叫做因陀卡(Indaka),一個叫做安古羅(Ankura)。當時他們兩位天神都比較早到,當他們在聽聞佛陀說法的時候,就不斷地有其他的天神來,一旦有其它更上等的天神來的時候,那麼安古羅(Ankura),他就要讓座。天神也有等級的,像人一樣有高低的等級,一旦有上等的天神來,那麼安古羅(Ankura)他就要讓位,讓位,讓位……最後一直退、退、退到離佛陀有十由旬那麼遠的地方。當然啦,佛陀說法不用象現在一樣,要有空氣呀!但是那個因陀卡(Indaka),他一直都安坐在那邊不動,爲什麼?因爲他是屬于上等天神。

  那這兩個天神是因爲什麼因緣而投生到天界的呢?經常讓位的那位安古羅(Ankura)天神,他投生到天界相…

《《若希望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經》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