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若希望经》二▪P2

  ..续本文上一页五戒,死后,就投生为这种宫殿鬼。只是在晚上持守五戒都有这么大的功德。如果大家能够长久地护持好戒,那是多么的殊胜啊!是不是?所以对于在家人来说,持好五戒也是很殊胜的。这个是对在家人来说的,完全地持戒。

  好,下面我们再继续来看经文。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这里的“止”指平静的意思,“内”就是自己,也就是让自己的内心平静。如何让自己的内心平静呢?就是修习止业处。比如说,我们可以专注自己的呼吸来达到内心的平静。我们可以培育慈爱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可以修习佛随念来达到内心的平静等等。就是说他致力于培育定力,致力于让自己的内心平静。

  接着是不轻忽禅那aniràkatajjhàno。不轻忽禅那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排斥禅那,第二是不退失禅那。不排斥禅那这个是对于没有禅那的人来说的,不应当排斥。而对于有禅那的人来说,他应当经常去守护,不要放逸而使已经得的禅那退失的意思。所以说以排斥、退失之意为轻忽,当知舍弃了这种顽劣后他致力于谦逊等。

  现在一说到不轻忽禅那或者说不轻视禅那,这种现象,在我们佛教界也很普遍的,有一些人会轻视禅那。轻视禅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有一种人认为现在已经不可能证得禅那,或者说有些人认为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再培育禅定了,不需要修戒定慧,这是一种邪见。现在这个时代能不能证得禅那呢?我们应知道证得禅那并不是佛陀教法当中的专利,即使在佛陀没有出世的时候仍然可以证得禅那。那么,佛陀的教法仍然住世的时代,为什么不能证得禅那?

  我们从经典里面可以看到,在很久以前的过去世,菩萨曾经做过转轮圣王。当菩萨做转轮圣王的时候,对他的理发师说:你经常帮我剃头,如果发现我的头上有了第一根白头发,你要告诉我。然后过了很长时间,终于有一天,这个理发师发现了白头发,就拿给转轮圣王看,转轮圣王看到后就赏了很多金币给这理发师,然后,他就把王位让给了王子,自己就跑到山里去出家。在出家前还订立了王室的规矩:凡是我的子孙,只要发现你头上长了第一根白头发,你就应当把你的王位让给你的孩子,跑去出家。

  然后菩萨就来到森林里,开始修习禅定,即修习慈、悲、喜、舍,证得了禅那,死后就投生到梵天界。这是发生在没有佛陀时代的事情,也就是没有佛陀教化的时代,菩萨修行出离巴拉密的故事。

  还有就是在劫坏的时候,即世界将要破坏的时候,有很多的众生依照修习定而投生到梵界天,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没有佛陀教法的时期。佛陀出世犹如漫漫长夜的电光一闪,又犹如昙花一现,佛陀的教法也是很短暂的。但是在漫长的都没有佛陀教法时期,仍然有很多人可以证得禅那。现在佛陀的教法仍然存在,为什么不能证得禅那呢?是不是?如果有些人认为:现在没有必要修戒定慧,现在没有必要再培育禅定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佛陀苦口婆心经常讲到:你们要修习定,修习定的人才能够把智慧培育出来。这句话说错啦?放到现在就不适用啦?是不是?所以我们应知道,如果我们还没有断烦恼,我们要离苦,必须要依照戒定慧来修行。这是第一种。

  第二:有些人认为,修习禅那会走火入魔。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恐惧的心,是不是?确实有些人,他们一天到晚孤坐蒲团,在那里打坐。时间一长问题出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总结那些走火入魔的人都有一个特点,是什么?盲修瞎练,是不是?同意吗?他们的问题是没有方法或者是在没有善知识、没有名师的指导下,仅凭书上的方法,就在那里禅修,好似盲人摸象,很容易出事。现在大家在禅修营中禅修,我无论是在讲解业处时,还是在大家做禅修报告时,很多时候我都会阻止你们那些不好的苗头。是不是?就是为了避免这些东西。

  还有禅修中会使自己出问题的原因是不纯。不纯又可以表现为两种:一是动机不纯。很多人修禅是有目地的,有的想修神通、有的想成名、有的想收徒弟、有的要普度众生,或者我要怎么样,怎么样?这样的心来修禅很容易出问题,因动机不纯。还有些人在禅修中抱着一种期待的心,想要开悟。甚至有些人说:我将要在七天或十天的禅修营中证得禅那。由于这样,他的心具有很强的目地性,他的动机不纯或者说就是为了想要得到名闻利养,或者得到人的恭敬;或者想到外面去炫耀。好像个别人去帕奥禅林禅修,他不是真正去禅修的,他不是去断烦恼的,他是去镀金的,这种人很容易出问题。

  还有另外一种不纯,是方法不纯。通常在帕奥禅林禅修的有七百到八百多人,其中男众占绝大部分,出家人也占绝大部分,据我所知缅甸的男众没有一个出问题的。偶尔有一些问题出现都发生在外国人身上,等问题出现才知道,原因就是掺杂。例如:有一个台湾人禅修时出了问题,他总听到有什么神跟他说话。问题出来了,禅师才发现,这位台湾人有施食的习惯,就是在路上,一有什么食物,他口中就念念有词,不知道是养小鬼,还是请什么神?象他这种习惯很容易出问题,所以一定要很谨慎。

  你若是纯依照导师的指导禅修,导师叫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保证你不会出问题。最怕的就是你听了一半,自己又加了一半,自以为是,这里加点,那里加点,问题就会来了。

  所以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依教奉行,对法、对导师有恭敬心,就不可能会出问题。就犹如缅甸人一样,缅甸人那么多没有出事的,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心很单纯,老师跟他们说什么,他们就去做。他们不会胡思乱想,也不会去夹杂,掺杂,只是这样做而已,所以缅甸人成就的很多,有禅那的也很多,能够修观智、证果的都有,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够纯。所以如果你有一颗很单纯的心,你对法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对导师有信心,你就不用去担心这些东西,最怕的就是你自己有小聪明。

  第三种轻视禅那,就是认为禅修会使人沉迷于定境,会耽于禅乐不肯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其实是由于入禅的时候,他的内心真是很快乐。因为进入禅那的那种喜跟乐,不是我们在欲界当中感官刺激能够得到的快乐,而是于内心那种类似于渗透性的那种快乐跟喜悦。这种喜悦是不可与欲界的那种很粗的、很低俗的快乐相提并论的。因为禅那很快乐,所以确实有些人会耽于禅乐,不过这些人都是外道,外道以入定为目标,他们追求的是入定,然后执着于定境就是解脱。有很多人他可以入定,入定很久,他认为这个就是解脱。

  但是在佛陀的教法当中,你不用担心,至少我没有看到任何一个有禅那的人喜欢耽于禅乐。他会很喜欢禅乐,总想精进一点!有了初禅,他想要修第二禅;有了第二禅,他想要再证第三禅;有了第三禅,他再想证第四禅。当他有了第四禅之后,还想再修其它的业处。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前面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当他拥有了四禅跟四种无色界定之后,还想再修观,想再脱离苦。特别是在修观的时候,一般的人对禅那,即使入禅的时候真的很快乐,但他出定之后,仍然需要观照禅那的心。禅那的这种喜、这种乐,即使是那么殊胜,那么微妙,也是无常、苦、无我,本就没有所谓的我要耽着禅那。虽然佛陀经常强调禅那是现法乐住,现法的意思就是今生的,乐住就是安乐的住处,今生的安乐住处就是禅那。假如一个禅修者入禅的时候,他就是在享用今生的安乐住处。即使佛陀也经常入定,把禅那甚至把果定作为佛陀的现法乐住,但是如果有了观智或者说当我们知道前面的路还有很遥远,要学的法还很多,我们的烦恼还没有根除,我们就去学,不用担心我们会耽于禅那。因此,不要将外道的定与佛陀教法里面的定相混淆,若是与外道的定牵扯在一起,你就把佛陀教法的定当成是外道的定了。

  第四种轻视禅那的见解是认为修定会推迟解脱的时间。如果一个人真正有了禅那之后,他再转修毗钵舍那,会发现没有定力或者只是靠自己的感觉去修观,那不叫观;有时候落于概念的那种观,根本不叫观。唯有生起定力,当他用定力很强的心,再反观自己的身心,再反观自己的名色法,再反观五蕴,他会见到五蕴会很清晰地呈现于他的意门。如果他再观照五蕴的生灭相,生灭相很清晰地呈现出来;他观照五蕴为无常,无常相很清晰;观照苦,苦相很清晰;观照无我,无我相很清晰;观照不净,不净相很清晰。为什么?因为有了定力的缘故。就好像一个人的视力很好,可以看到很多很清晰的东西。假如是一个近视眼,看什么东西都是朦朦胧胧的。现在远处来了一个人,如果你是近视眼的话,你不敢确定那个人是谁。但是如果你的视力很好,一看就很清晰,哦!是谁来了。我们修行特别是修观,不能模棱两可,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是什么就不是什么。这个就是智慧,锐利的智慧。锐利的智慧必须得有定力的资助。如果一个人修观没有定力,看什么东西,这个是不是?不敢确定。那个是不是?不敢确定。这样的智慧可靠吗?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说我们应当要修定。

  有一部经叫《大般涅槃经Maha Parinibbana Sutta》,这是一部记载佛陀生命最后时光的经。佛陀在这部经中以同样的经文强调了七次。他说到:“一个人如果完全的修习定,能够得到大果报,大功德的慧。”修定才能够得慧。

  《在清净道论》里面也强调慧的近因是定,也就是说获得智慧的直接原因是修定,正如断除烦恼的直接原因是道智一样。所以不要认为修定会拖延我们证悟的时间。我们宁可在基础上打扎实一点,也不要急着起楼,如果急着建楼,建得越高就越危险,因为地基不稳。把地基打扎实,把地基再打稳固一点,你起的楼不怕风雨,不怕地震。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不应当轻视禅那,不应当轻忽禅那。

  接着佛陀又说:“应当具足于观。”这里的“观”,是…

《《若希望经》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经》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