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若希望經》二▪P2

  ..續本文上一頁五戒,死後,就投生爲這種宮殿鬼。只是在晚上持守五戒都有這麼大的功德。如果大家能夠長久地護持好戒,那是多麼的殊勝啊!是不是?所以對于在家人來說,持好五戒也是很殊勝的。這個是對在家人來說的,完全地持戒。

  好,下面我們再繼續來看經文。他應完全持戒,致力內心之止。這裏的“止”指平靜的意思,“內”就是自己,也就是讓自己的內心平靜。如何讓自己的內心平靜呢?就是修習止業處。比如說,我們可以專注自己的呼吸來達到內心的平靜。我們可以培育慈愛來達到內心的平靜,可以修習佛隨念來達到內心的平靜等等。就是說他致力于培育定力,致力于讓自己的內心平靜。

  接著是不輕忽禅那aniràkatajjhàno。不輕忽禅那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不排斥禅那,第二是不退失禅那。不排斥禅那這個是對于沒有禅那的人來說的,不應當排斥。而對于有禅那的人來說,他應當經常去守護,不要放逸而使已經得的禅那退失的意思。所以說以排斥、退失之意爲輕忽,當知舍棄了這種頑劣後他致力于謙遜等。

  現在一說到不輕忽禅那或者說不輕視禅那,這種現象,在我們佛教界也很普遍的,有一些人會輕視禅那。輕視禅那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有一種人認爲現在已經不可能證得禅那,或者說有些人認爲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需要再培育禅定了,不需要修戒定慧,這是一種邪見。現在這個時代能不能證得禅那呢?我們應知道證得禅那並不是佛陀教法當中的專利,即使在佛陀沒有出世的時候仍然可以證得禅那。那麼,佛陀的教法仍然住世的時代,爲什麼不能證得禅那?

  我們從經典裏面可以看到,在很久以前的過去世,菩薩曾經做過轉輪聖王。當菩薩做轉輪聖王的時候,對他的理發師說:你經常幫我剃頭,如果發現我的頭上有了第一根白頭發,你要告訴我。然後過了很長時間,終于有一天,這個理發師發現了白頭發,就拿給轉輪聖王看,轉輪聖王看到後就賞了很多金幣給這理發師,然後,他就把王位讓給了王子,自己就跑到山裏去出家。在出家前還訂立了王室的規矩:凡是我的子孫,只要發現你頭上長了第一根白頭發,你就應當把你的王位讓給你的孩子,跑去出家。

  然後菩薩就來到森林裏,開始修習禅定,即修習慈、悲、喜、舍,證得了禅那,死後就投生到梵天界。這是發生在沒有佛陀時代的事情,也就是沒有佛陀教化的時代,菩薩修行出離巴拉密的故事。

  還有就是在劫壞的時候,即世界將要破壞的時候,有很多的衆生依照修習定而投生到梵界天,這些事情都是發生在沒有佛陀教法的時期。佛陀出世猶如漫漫長夜的電光一閃,又猶如昙花一現,佛陀的教法也是很短暫的。但是在漫長的都沒有佛陀教法時期,仍然有很多人可以證得禅那。現在佛陀的教法仍然存在,爲什麼不能證得禅那呢?是不是?如果有些人認爲:現在沒有必要修戒定慧,現在沒有必要再培育禅定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佛陀苦口婆心經常講到:你們要修習定,修習定的人才能夠把智慧培育出來。這句話說錯啦?放到現在就不適用啦?是不是?所以我們應知道,如果我們還沒有斷煩惱,我們要離苦,必須要依照戒定慧來修行。這是第一種。

  第二:有些人認爲,修習禅那會走火入魔。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恐懼的心,是不是?確實有些人,他們一天到晚孤坐蒲團,在那裏打坐。時間一長問題出來了。爲什麼會這樣呢?總結那些走火入魔的人都有一個特點,是什麼?盲修瞎練,是不是?同意嗎?他們的問題是沒有方法或者是在沒有善知識、沒有名師的指導下,僅憑書上的方法,就在那裏禅修,好似盲人摸象,很容易出事。現在大家在禅修營中禅修,我無論是在講解業處時,還是在大家做禅修報告時,很多時候我都會阻止你們那些不好的苗頭。是不是?就是爲了避免這些東西。

  還有禅修中會使自己出問題的原因是不純。不純又可以表現爲兩種:一是動機不純。很多人修禅是有目地的,有的想修神通、有的想成名、有的想收徒弟、有的要普度衆生,或者我要怎麼樣,怎麼樣?這樣的心來修禅很容易出問題,因動機不純。還有些人在禅修中抱著一種期待的心,想要開悟。甚至有些人說:我將要在七天或十天的禅修營中證得禅那。由于這樣,他的心具有很強的目地性,他的動機不純或者說就是爲了想要得到名聞利養,或者得到人的恭敬;或者想到外面去炫耀。好像個別人去帕奧禅林禅修,他不是真正去禅修的,他不是去斷煩惱的,他是去鍍金的,這種人很容易出問題。

  還有另外一種不純,是方法不純。通常在帕奧禅林禅修的有七百到八百多人,其中男衆占絕大部分,出家人也占絕大部分,據我所知緬甸的男衆沒有一個出問題的。偶爾有一些問題出現都發生在外國人身上,等問題出現才知道,原因就是摻雜。例如:有一個臺灣人禅修時出了問題,他總聽到有什麼神跟他說話。問題出來了,禅師才發現,這位臺灣人有施食的習慣,就是在路上,一有什麼食物,他口中就念念有詞,不知道是養小鬼,還是請什麼神?象他這種習慣很容易出問題,所以一定要很謹慎。

  你若是純依照導師的指導禅修,導師叫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保證你不會出問題。最怕的就是你聽了一半,自己又加了一半,自以爲是,這裏加點,那裏加點,問題就會來了。

  所以如果一個人真的能夠依教奉行,對法、對導師有恭敬心,就不可能會出問題。就猶如緬甸人一樣,緬甸人那麼多沒有出事的,爲什麼?因爲他們的內心很單純,老師跟他們說什麼,他們就去做。他們不會胡思亂想,也不會去夾雜,摻雜,只是這樣做而已,所以緬甸人成就的很多,有禅那的也很多,能夠修觀智、證果的都有,爲什麼?因爲他們的心夠純。所以如果你有一顆很單純的心,你對法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對導師有信心,你就不用去擔心這些東西,最怕的就是你自己有小聰明。

  第叁種輕視禅那,就是認爲禅修會使人沈迷于定境,會耽于禅樂不肯出來。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其實是由于入禅的時候,他的內心真是很快樂。因爲進入禅那的那種喜跟樂,不是我們在欲界當中感官刺激能夠得到的快樂,而是于內心那種類似于滲透性的那種快樂跟喜悅。這種喜悅是不可與欲界的那種很粗的、很低俗的快樂相提並論的。因爲禅那很快樂,所以確實有些人會耽于禅樂,不過這些人都是外道,外道以入定爲目標,他們追求的是入定,然後執著于定境就是解脫。有很多人他可以入定,入定很久,他認爲這個就是解脫。

  但是在佛陀的教法當中,你不用擔心,至少我沒有看到任何一個有禅那的人喜歡耽于禅樂。他會很喜歡禅樂,總想精進一點!有了初禅,他想要修第二禅;有了第二禅,他想要再證第叁禅;有了第叁禅,他再想證第四禅。當他有了第四禅之後,還想再修其它的業處。爲什麼?因爲他知道前面要學的東西還很多。當他擁有了四禅跟四種無色界定之後,還想再修觀,想再脫離苦。特別是在修觀的時候,一般的人對禅那,即使入禅的時候真的很快樂,但他出定之後,仍然需要觀照禅那的心。禅那的這種喜、這種樂,即使是那麼殊勝,那麼微妙,也是無常、苦、無我,本就沒有所謂的我要耽著禅那。雖然佛陀經常強調禅那是現法樂住,現法的意思就是今生的,樂住就是安樂的住處,今生的安樂住處就是禅那。假如一個禅修者入禅的時候,他就是在享用今生的安樂住處。即使佛陀也經常入定,把禅那甚至把果定作爲佛陀的現法樂住,但是如果有了觀智或者說當我們知道前面的路還有很遙遠,要學的法還很多,我們的煩惱還沒有根除,我們就去學,不用擔心我們會耽于禅那。因此,不要將外道的定與佛陀教法裏面的定相混淆,若是與外道的定牽扯在一起,你就把佛陀教法的定當成是外道的定了。

  第四種輕視禅那的見解是認爲修定會推遲解脫的時間。如果一個人真正有了禅那之後,他再轉修毗缽舍那,會發現沒有定力或者只是靠自己的感覺去修觀,那不叫觀;有時候落于概念的那種觀,根本不叫觀。唯有生起定力,當他用定力很強的心,再反觀自己的身心,再反觀自己的名色法,再反觀五蘊,他會見到五蘊會很清晰地呈現于他的意門。如果他再觀照五蘊的生滅相,生滅相很清晰地呈現出來;他觀照五蘊爲無常,無常相很清晰;觀照苦,苦相很清晰;觀照無我,無我相很清晰;觀照不淨,不淨相很清晰。爲什麼?因爲有了定力的緣故。就好像一個人的視力很好,可以看到很多很清晰的東西。假如是一個近視眼,看什麼東西都是朦朦胧胧的。現在遠處來了一個人,如果你是近視眼的話,你不敢確定那個人是誰。但是如果你的視力很好,一看就很清晰,哦!是誰來了。我們修行特別是修觀,不能模棱兩可,是什麼就是什麼,不是什麼就不是什麼。這個就是智慧,銳利的智慧。銳利的智慧必須得有定力的資助。如果一個人修觀沒有定力,看什麼東西,這個是不是?不敢確定。那個是不是?不敢確定。這樣的智慧可靠嗎?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說我們應當要修定。

  有一部經叫《大般涅槃經Maha Parinibbana Sutta》,這是一部記載佛陀生命最後時光的經。佛陀在這部經中以同樣的經文強調了七次。他說到:“一個人如果完全的修習定,能夠得到大果報,大功德的慧。”修定才能夠得慧。

  《在清淨道論》裏面也強調慧的近因是定,也就是說獲得智慧的直接原因是修定,正如斷除煩惱的直接原因是道智一樣。所以不要認爲修定會拖延我們證悟的時間。我們甯可在基礎上打紮實一點,也不要急著起樓,如果急著建樓,建得越高就越危險,因爲地基不穩。把地基打紮實,把地基再打穩固一點,你起的樓不怕風雨,不怕地震。正是因爲如此,所以我們不應當輕視禅那,不應當輕忽禅那。

  接著佛陀又說:“應當具足于觀。”這裏的“觀”,是…

《《若希望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經》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