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錄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衆多賢友共同努力完成,但盡管這樣,
也不能保證裏面完全沒有錯漏,未經尊者最後校對,
僅供大家學習參考,不宜公開。
第叁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若希望經》二
瑪欣德尊者講于江西佛學院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禅修者們,晚上好!
我們今天晚上將繼續一起來學習《若希望經》。
我們上一次講到了佛陀提出如果一個人有願望,他想要實現願望的話,首先他應當要持戒。講到戒的時候,佛陀又強調了:諸比庫應當具足戒與具足護解脫而住,應當以護解脫律儀防護爲住,具足正行與行處。對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受持學習于諸學處。接著,佛陀就舉出了一系列願望,這種願望從世間到出世間一共分爲十七種。
佛陀在經中就提到了:“諸比庫,假如比庫希望:『願同梵行者們喜歡、滿意、尊重和尊敬我。』他應完全持戒。”
我們已與大家一起討論過完全持戒的意思。對出家人來說完全持戒有四種戒:
第一種護解脫律儀戒;第二種根律儀戒;第叁種是活命遍淨戒;第四種是資具依止戒。
那對于在家人來說,也是同樣可以達到完全的持戒。佛陀曾經說過一句話:“一個人的願望可以通過清淨的戒而達成。”這裏講到的戒不僅僅是對出家人來說的,對在家人也是這樣,在家人也需要持戒清淨。通過持戒清淨能夠達成、能夠實現自己的善願,自己的願望。正是因爲如此,所以在南傳上座部的佛教國家,居士或者出家人都有個習慣、有個傳統,當他們要發一些善願的時候,都會先讓自己的戒清淨。假如是位比庫的話,如果知道自己犯了戒,他會先去忏悔。對于在家人來說,他會先去受戒,受過五戒或受八戒之後,他再發願。
這種傳統佛陀在《增支部•行聲經》裏邊講解過。佛陀講到:一個人的願望可以通過持戒清淨來達成。那作爲在家人應當如何來完全地持戒呢?那就是應當守持五戒,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當守持八戒或者說可以守持慈心九戒,乃至有機會的話可以守持十戒。十戒就是跟出家人的戒一樣,學習出家人。就是在八戒的基礎上,再加上不捉持金銀戒。這點對在家人來說,在有機會的情況下也是可以做到的。
在這裏我們就先來講五戒。對于在家人來說,五戒是很重要的。五戒是伴隨著叁皈依,五戒是一切作爲佛弟子應當遵守的行爲規範。
我們知道戒的意思並不是禁戒,而是一種道德規範。五戒是作爲佛弟子最基本、最根本的道德規範,就是五種行爲。因此“戒”呢,它本來的意思是行爲、習慣、品質的意思。這五種品質我們平時稱爲五戒,它是由不去違犯、避免做一些不好的行爲而達成的。
佛陀在製定戒法時,對于出家人會有一定地限製性,但對在家人來說佛陀是鼓勵守好道德的規範。如果一個在家人確實由于自己的煩惱、自己的習氣,沒有辦法持好戒,那佛陀也沒有製定任何的處罰方式。例如在受戒的時候,有的受持五戒、有的受持八戒。比如說第一條戒:Pàõàtipàtà veramaõã sikkhàpadaü samàdiyàmi. 我受持離殺生學處。這是直譯,意思就是遵守避免殺生這種學習的規範。這就是我們平時所理解的不殺生戒,就是學習去避免這種不好的行爲。因此不要把叁皈依跟五戒分開來。受了叁皈依,你的行爲規範就應當持守五戒。如果你持守五戒,你的戒必定是因叁皈依成就而來,對八戒也是這樣,所以說在家人的戒很容易成立,在家人的戒很容易遵守,只要你不去違犯就可以。
不過呢,有些人可能會說,如果我受了戒之後,會很不自由,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有些人甚至會認爲:如果我受了戒,我犯戒會罪加一等的。這個問題不是現在才有,兩千多年前已經有人提出了這個問題。
話說在兩千多年前,當時就是公元前叁世紀的時候,亞曆山大從馬其頓那邊東征,他的軍隊、兵馬打到了北印度,占領了現在的阿富汗跟巴基斯坦這一帶地區,他的後裔後來就在那個地區建立了大夏國。由于大夏國的國王是很有名的,叫做Milinda彌蘭國王。因爲大夏國地處北印度,當時北印度的佛教很興盛,所以這位希臘的國王(是西亞人來的)也信仰了佛教。
他是一位很有哲學思維、思辨性很強的西方國王,信仰了佛教之後,仍然對佛教的很多問題存有疑惑,就經常找很多的高僧大德、長老、比庫去辯論,很多人都不是他的對手。後來有一位龍軍尊者(Nagasena)跟他對答。其中有一個問題,就解答了剛才的疑惑。
當時美林達王問尊者說:“龍軍尊者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一個人在知道這種行爲不好的情況下還去做,他得到的不善果報大?還是不知情的情況下去做,他得到的不善果報更大呢?”我現在想問大家對這個問題怎麼看?明知故犯罪更重,還是不知而做罪更重?從業果上來說,不知而做更重,還是知而故犯更重?哪一種啊?知而故做是不是?
當時龍軍尊者說:“不知而去做,他的果報會更重,而知道了去做,反而果報會更輕。”當時美林達王說:“那就奇怪了,按照我們大夏的律法,明知故犯罪加一等。怎麼會明知去做的,還會果報更輕呢? ”
于是龍軍尊說:“如果有一個人,他的手沒有感覺,就好像有些麻風病人,或者說他手上的神經細胞已壞死。這時假如有一塊很熱、燒得火紅的鐵,當一個手沒有感覺的人去拿這塊鐵,會怎麼樣?他的手會被燒爛、燒焦,是不是?假如一個手有感覺的人去拿這塊熱鐵,會怎麼樣?哪一個人的手會燒得更重?是有感覺的人燒得重,還是沒有感覺的人燒得更重?”沒感覺的人燒得更重。對!
如果我們用《阿毗達摩》來分析,就會很明了。一個人在造善、造惡的時候,如果他知道不應該做的,知道應該做的,知道這種是屬于惡行,這種是善行,這人就具有正見、智慧,是與智相應的。如果一個人不知道這個是該做的,不知道這個是不該做的,他們沒有善惡的觀念,這人被稱無明。假如不應該做的,他認爲可以應該去做,好像喝酒一樣或者說好像騙人一樣,認爲現在社會到處都在騙人,你不騙人你就傻,這種見解叫做邪見。在造惡的時候,如果夾雜著邪見,他的業報在成熟的時候會很重。如果一個人知道這個是不應該做的,但是由于習氣或者煩惱等原因沒辦法鎮伏,導致他在某種情況下去違犯。他違犯的時候,知道這個是不應該去做或者做了之後,很快就會升起慚愧心,這樣做後造下的業力,可以說是沒有那麼重的,帶來的果報也沒那麼強。就猶如熱鐵一樣,惡行比喻爲熱鐵。一個有知與沒有知(無知)的人,無知的人就好像那個很愚昧,認爲惡行是可以做的,或者說他不知道做惡是一種不善業、是一種惡業。他照樣去做,這樣的話,他帶來的果報會更重。
所以,我們作爲佛弟子每個人都應當受持五戒,對受持五戒的功德要充滿信心,而且凡是在生活中有違五戒的行爲,都不應去做。正是因爲如此佛陀在《增支部》中的第五集講到:“作爲在家人來說這五戒是他應該遵守的,如果一個在家居士違犯了五戒中的任何一條會影響到他的皈依。”
但是有的人也許會感到困惑。我確實沒辦法做到五戒啊!比如說我現在是跑業務的,經常要去應酬、喝酒、有時要騙人,如:公司産品明明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但在客戶面前要將産品說得很好,要不然的話,生意就談不成。即使在世俗社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利因素,但一旦有機會可以不說謊的時候,我們就要求自己不說謊,在可以避免不去做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夠去做。但假如萬一由于自己的放逸,自己的漫不經心,或者說自己的煩惱等原因造成犯戒的話,我們也應當要升起慚愧的心,然後重新再受戒。
對于持戒即使是很短的時間,也有很大的利益。更何況如果我們是盡形壽的持戒(即終生持戒)。所有的戒法最低的是五戒,更高是八戒,乃至慈心九戒,乃至十戒。出家戒就更殊勝了。如果是具足戒的話,正如《清淨道論》所說的,戒的功德誰都沒辦法去計算清楚。
現在開始講佛陀在世時的一個故事,叫做《Petavatthu餓鬼事》,這個故事記載于經藏《小部》中。是講佛陀在世時有個獵人,他經常打獵,特別是以殺鹿爲生。他的一個朋友是近事男,就是一位居士,是位佛弟子。這位佛弟子就經常勸他:不要這麼殘忍啊!看生命都是貪生怕死的!就經常勸他守五戒,經常勸他改行。但是他就是不肯,因爲他靠打獵爲生。這位居士也锲而不舍,一直就勸告他,最後他勉強答應。因爲確實沒辦法,最後只好答應,就說:“好吧!好吧!那麼我晚上持五戒。”因爲那位居士說:“你不可能一天到晚,連晚上你都殺生吧!你在晚上持戒吧!”于是他就晚上持守叁皈五戒,白天繼續去打獵。
Narada長老有天眼通,看到有一種宮殿鬼在白天時很痛苦,很多不知從哪射來的槍、劍一直在刺鬼的身體,這鬼遭受著很劇烈的痛苦。但是一到晚上,所有的痛苦,包括刑具、刀槍全部都不見了,出現了一個很漂亮的宮殿,這個鬼就在宮殿裏面享受著猶如天人般的快樂。後來Narada長老就去問原因,知道由于這個獵人白天打獵,晚上持…
《《若希望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