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呢?
1. 身的不正行是指一個人如果沒有教養,不恭敬僧團裏的上座,不恭敬那些長老。比如:走路的時候走在長老的前面,沒有經過允許就坐下,坐在高處的地方,纏著頭而行,在上座說法的時候用懶散的姿勢,或者抱著膝蓋,或者戴著帽子或者穿著鞋,這些都是屬于不恭敬的不正行。
2. 語的不正行是指一個人很沒有禮貌,直接稱呼長老的名字而不稱尊者,或者直接稱長老爲比庫、比丘;還有就是在一些上座的面前說一些很不適合的話,比如與長老說話時用“你”來稱呼,而不是說“您怎麼樣”,對自己稱“我”,而不是稱“弟子”。這個也屬于語方面不太好的行爲。
如果一個人遠離了身體方面的不正行,語方面的不正行,以及身、語方面的不正行,這個稱爲正行。
接著再講一下行處。對于行處,由于遠離了非行處而稱爲行處,這裏的行處是指一個人正當的去處。哪些是屬于非行處呢?如果一個出家人走到妓女的地方或者去寡婦的地方,去那些年輕女子的地方或者說那些未婚的年輕女子的地方,去黃門的地方或者經常去結交那些當官的人,或者跟那些外道及外道的弟子做不適當的交際,或者與那些沒有信仰的人,根本不會共鳴的人經常來往,這些都稱爲非行處。同時呢,包括那些賣酒的地方,那些歌舞廳,那些酒樓等等,這些都是出家人不應當去的地方。如果一位出家人,遠離了這些不應當去的地方,那就稱爲具足了行處。
接著佛陀講到對于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這裏的微細,是指極微細的意思。在巴利語裏面的aṇumattesu,matta量,aṇu很微量的、很細小的;罪過包括身的、語的、意的,也包括一切的戒行。也就是要告訴我們:對于很微細的戒,當他違犯了,他知道犯了這些戒有很大的過患,有很大的危險。例如:
在過去佛Kassapa咖沙巴( 迦葉佛)的時候,有一位出家人,一位比庫,當時他剛出家不久,有一次他到恒河邊玩耍時,由于一時興起,他上了一條船並隨手抓住了河邊上的草,這種草叫做香谷草,他手上抓著香谷草,而船還在行使,他仍然抓住香谷草不放,結果呢,香谷草就被他拔斷了。當時他就想,這些小小的戒沒關系,就沒有在乎,也沒有去忏悔,之後他就離開了僧團。他離開僧團後,就一個人獨自住在森林裏面,從那時開始,他就在森林裏面一直很精進地修止觀禅,他持戒精嚴,然而,就是因爲他年輕時犯了戒,而且明知犯了戒卻沒去忏悔。所以,這種戒的障礙,障住他一直在兩萬年都沒辦法證得任何更上的成就。因爲在Kassapa咖沙巴( 迦葉佛)的時候,人壽是兩萬年。到他臨終的這個時候,一種影像就出現在他面前,這時他才記起,哇,在我剛出家的時候,我一時興起,我抓了而且拔了香谷草,正是因爲我拔了香谷草,所以我的戒不清淨。那個時候他想找身邊的其他比庫,想要把他的罪發露出來,但是找不到,因爲那裏一直沒有其他人來過。于是他就在這種追悔、後悔當中死去了。當他死去的時候,由于那時他的心是追悔的,他記起他的戒不清淨,這是不善業,那時他又後悔,這個也是不善業,所以他投生爲一條龍。正是因爲他一直都有禅修,所以能夠投生爲龍王,當他一出生爲龍的時候,它一發現,哇!現在它的身體變得那麼長,象豎桶一樣,那個時候,它開始很悔恨,它想,唉,我在以前修了那麼久,我現在仍然投生爲吃青蛙的動物,那個時候它就變得很傷心,也正因爲如此,所以它的名字就叫香谷草龍王。
後來這個龍王生了一個女兒,每到誦戒日,它就叫這個女兒化成很漂亮的女人到居民集會的地方去唱歌,跳舞,它的女兒在那裏,用一些偈子編成歌曲,把她父親的這些問題用歌曲的方式唱出來,而且她聲稱說:“如果誰能夠回答我的問題,就嫁給誰。”這些偈子其實是問法的,因爲它想要知道佛陀出世了沒有。結果過了很久,都沒有人能夠回答她的問題。直到後來佛陀出世了,佛陀見到有個年輕人的善根即將成熟了,佛陀就在半路上告訴他,現在你如果想與這個龍女結婚,你要這麼回答她。龍女得到了答案,告訴了父親,所以那個龍王就知道佛陀出世了。但是,即使身爲龍王,也不能改變龍是屬于畜生界這一果報,所以龍也是不能夠證得任何禅那等聖道、聖果的。所以在《義注》裏面也沒有講到,到底這個龍王在我們的佛陀出世的時候有沒有得到解脫。
但是正是通過這件事,使很多人知道,不持守微細戒的危險性。應當要很好地守護好戒,因爲如果一個人受了戒,不持戒,是很危險的。它的危險性正如佛陀在《火堆譬喻經》裏面講到的,佛陀問:有兩種情況,你說那種好?一種是一個沒有戒律、一個犯戒的人接受居士們地供養好呢?還是一個人吞鐵丸好呢?吞鐵丸是怎樣一種情景呢?好像一個人用鐵撬把你的嘴巴撬開,倒進很熱的、燒的火紅的鐵丸,這些鐵丸把你的口腔,把你的喉嚨,把你的胃,把你的腸全部都燒完,一直燒到你的肛門。佛陀說:既使一個人用鐵丸灌你的嘴巴,把你的全部肚腸燒壞,都好過一個人犯戒而接受在家居士的供養。爲什麼呢?因爲一個人如果破戒,一個人生活腐化、腐敗的話,那他在死後將會有無窮無盡的痛苦等著他,吞鐵丸只是受一時的苦。不持戒還可産生更多的過患,這點佛陀在《火堆譬喻經》裏面有詳細的廣說。
那正是爲什麼見到很微細的罪過,也要知道它的危險性的原因。因此,一個人要具足戒,要持好戒。同時他還要受持學習種種的學處,學處就是佛陀製定的那些學處。
接下來,佛陀在講了持戒的重要性之後,在講了持戒的意義之後,就繼續講到如果一個人有第一種願望的話,他應該怎麼樣?佛陀說:“諸比庫,假如比庫希望: “願同梵行者們喜歡、滿意、尊重和尊敬我。”他應完全持戒,致力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具足于觀,增加空閑處。”這是一位出家人、一位比庫的第一種願望。先解釋一下:
1. 同梵行者。對于出家人來說,有五種同梵行者,他們是:比庫、比庫尼、在學尼(sikkhamànà)、沙馬內拉、沙馬內莉;古代翻譯成: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這五種出家五衆稱爲同梵行者。
2. 願同梵行者們喜歡、滿意、尊重和尊敬我。喜歡就是不會討厭;滿意就是用慈愛的心、用友善的心去對待他;尊重就是去恭敬他,能夠從身語意方面尊重他;尊敬他就是禮敬他。
3. 完全的持戒。完全的持戒就是他完全的持守四種遍淨戒:第一是巴帝摩卡律儀戒,第二是根律儀,第叁是活命遍淨律儀,第四是資具依止律儀。也就是說,應當通過沒有缺失,完全的持守一切的戒,來成爲一名戒具足者。
因爲這部經是屬于經教法的,在此所講的“戒”是以經教法來分,所以“戒”才被分爲四種遍淨戒。如果以律教法來分,可分爲兩大類:一類是止持,一類是作持。對于在經教法裏面的戒更難持,要持的好,持的清淨,要更難。
第一是巴帝摩卡律儀戒。巴帝摩卡律儀戒就是佛陀在前面講到的這段話,“諸比庫,應當具足戒與具足巴帝摩卡而住!應以巴帝摩卡律儀防護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對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受持學習于諸學處!”這個就是對護解脫律儀戒的解釋。
第二是根律儀。根律儀是當眼看到顔色,不取于相,不取隨相。這裏講到的“不取于相”就是不去看那些能使我們生起貪愛的各種各樣的相,比如說男相,女相,清淨的相等,只是停留在看的程度。“不取隨相”就是不取能夠使諸煩惱顯現的細部特征的相,比如說看她的手很細滑,她的微笑很迷人,她說話的聲音很甜美等等,不去注意這些細相,只是如實的看而已。如能做到就稱爲“不取于相,不取隨相”。若不守護眼根而住,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流入,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不守護好眼晴,讓眼睛隨便亂看,就會導致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這裏的“所流入”是個比喻,也就是說,煩惱與根門有關,是從眼、耳、鼻、舌、身漏進來的,實際上是“心”在起作用,因爲那些好的、不好的碰撞到根門後,不善心生起,煩惱就産生了。比如:見到好看的東西、漂亮的東西,若只是“見到”那是善的果報。然而由于見到好的東西、見到漂亮、美麗的東西,人的內心會生起樂受,由于有了樂受,人們就會認爲這個是好的,這個是可愛的、可意的、可喜的,正是因此有了喜歡,就會有黏著,就會有追求,這樣的話貪愛就生起了。若只是看,看後內心生起樂的感受,這樂還是屬于一般的樂,正常的反映,即使是佛陀、是沒有煩惱的聖者,當見到了好的東西、美麗的東西,也有可能會生起樂受,“樂受”本身並不是什麼過失。錯誤在于,如果一個人有了樂受,他就想得到、想要追求、貪著、執著、貪戀,這樣的話煩惱就生起了,這個稱爲貪,貪是由這樣生起的。
如果從“緣起”方面來講解, salayatanapaccaya phasso, phassapaccaya vedana, vedanapaccaya tanha,也就是因爲有了六處,六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因爲有了眼、耳、鼻、舌、身、意,跟相對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即:顔色、聲音、氣味、味道、碰觸的所緣及法所緣,這些是無法避免的,…
《《若希望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