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若希望经》一▪P2

  ..续本文上一页生和来世都能获得无量的功德。下面是拥有具足戒的持戒者能获得的五项功德:

  第一、具足戒的持戒者因为不放逸而获得大财富。这个特别是对在家人说的;

  第二、持戒者以具足戒而善名远扬。这是因持戒者具有好的品德,人家都称赞他,称赞他有好的品德。

  第三、具足戒的持戒者无论走近哪一众中,若刹帝利众、若婆罗门众、若居士众、若沙门众中,亲近时他都有自信而不羞愧。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了戒行,有了戒德,他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心都很坦然,无论跟谁相处,他都不会感到羞愧,不会感到内心有愧。正所谓,俯仰无愧,上能够对得起三宝,下能够对得起一切人。

  第四、具足戒的持戒者,临终不昏迷。如果一个犯戒的人,他经常做恶行,到临终的时候,当思维到在这一生,他做了很多恶行时,会感到后悔、会感到追悔,这样的话,他的心会不能够平静,甚至他的心会感到很害怕;而一般而言,一个经常造恶的人,一个不持戒的人,在临终的时候他会见到很多恐怖的影像,会见到平时所造的那些恶业,这是因为他今生所造的很多不善业、恶行、恶业都将会在临终的时候成熟。比如说,一个人喜欢偷盗,一个人喜欢杀生,那在他临终的时候这些以前所做过的行为都会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或者说他可以听到很恐怖的声音,见到很可怕的女子,一些人或一些鬼等等,这些都会使他的心感到很恐慌;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人在临死的时候处于昏迷状态。然而,如果一个人,他持戒清净,一生乐善好施,积累了很多的功德、福德,在临终的时候,他思维这些福德,可以感到满意,可以感到高兴,可以感到问心无愧,他就会安然地离开这个世间。所以一个持戒的人,在临终的时候,他不会昏迷、不会感到害怕。

  第五、具足戒的持戒者身坏死后往生于善趣、天界。这是符合因果法则的。一个经常做布施的人,在他身坏命中后,因为布施的功德,他可以出生在富贵的家庭,即使由于在临终的时候,有一些不善业成熟,致使他投生到比较低等的家庭中,但是由于布施的功德,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仍很容易获得很多的财富。若只有布施而没有持戒呢?仍然可以获得人身。若一个只有布施、经常乐善好施,但是又为非作歹的人呢?他会投生为好像宠物狗之类的东西,现代社会可以看到有些宠物狗的生活条件比有些人的都要好。那些狗的主人给狗好的房子住,每天给它洗澡,很美味的食物给它们吃,但是狗毕竟还是属于狗。有了布施但是没有持戒的人,就是这样的果报。持戒可以得生善趣,可以得生人天。得生人天,是由于持戒而得来的。

  持戒清净了之后呢?还需要继续地修定,如果只是修定而没有慧的话,这种定的功德只能够使他投生到梵天界,在梵天界当中很漫长的时间都很快乐,内心很宁静,但是仍然不能够解脱。唯有在培育定力的基础上再修慧,通过慧才能够解脱,才能够断烦恼,断烦恼既不是通过布施,也不是通过持戒,也不是通过修定,而是通过慧。但是如果要修慧,必须得培育定力,如果要培育定力必须得持戒,持戒是一切善法的基础,犹如大地能够生长万物。同样的,戒清净能够生长出很多修行的功德出来。

  同时,佛陀也在《增支部》第四集里面讲到,持戒清净能够成为生天的因,佛陀说:“诸比库,圣弟子具足圣者所喜之戒,无毁、无断、无斑、无杂、自由、为智者所赞叹、无执取、导向于定。诸比库,这是第四福果、善果,能带来快乐,为生天之因,为快乐果报,有助生天,导向可爱、可乐、可意、利益和快乐。”所以我们说持戒是生人天的正因,同时也是修行的前提,修行的根本。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清净道论》里面讲到:“住立于[佛]教中的良家之子,除了戒更无其他,戒的功德,有谁能说得清楚呢?”那当我们看到了持戒的功德,以及看到了破戒、犯戒的过患,我们应当致力于持戒。

  对戒的理解,无论出家者还是在家人都应是这样。对于在家人来说需要持守的戒律很简单,只有五个标准。对出家者来说,要持好戒,要持戒清净,那就要很精进。

  对于持戒者来说,基本上又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就是首先受戒,其次受戒之后要学戒,只有学戒之后才能够持好戒,要不然的话由于不懂戒,致使持戒者反而会更为痛苦。

  下面是按对戒的理解不同而将人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不知戒也不持戒的人。这种人一般称为比较快乐的人。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惭没有愧,他们不知善不知恶,他们不知道持戒的重要性,不知道道德的重要性,他们的乐是建立在欲乐上或者是随心所欲上的,这是不知戒也不持戒的人。

  第二类是知道戒,但不想持戒,或无法持好戒的人。这一类人又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知道戒,但是没办法持戒的人或者说不想持戒的人,这种人是很辛苦的。当一个人受了戒,知道了戒之后,他不持戒会怎样?他会痛苦。第二种情况,就是很想持戒,但由于不通达戒律,而无法持好戒的人。很多的出家人在刚出家的时候,都有很强的心念想要持好戒,但是由于没有完全地通达戒律,使得有些戒没办法持好,于是产生很大的痛苦,会经常追悔,使得心没办法平静、没办法静下心来禅修,有时候会感到心里很茫然,经常思维到他自己的戒,没办法通达、没办法清净,而且甚至会生起还俗的念头。这种人知道持戒的功德,也见到了破戒、犯戒的过患,只是由于不通达戒律,所以会感到持戒很辛苦,而且也活得很痛苦。

  第三类是知道戒,并通达了戒律,可以快乐持戒的人。当一个人学习了戒,通达了戒律,并持了戒,他会变得很快乐,这种快乐是建立在持戒清净上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很殊胜的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懂得了什么是犯?什么是不犯?怎么样犯是重犯?怎么样犯是轻犯?同时他也知道了由于持戒所得来的功德,省思到自己的戒很清净,他能够得到快乐。

  通达戒律,这点对于在家人也很重要。一个在家人,只要能将在家人的五种学处通达,就不会经常怀疑,现在这样做会不会犯了盗,而那样做会不会说了骗话。如果你通达了戒律,会觉得其实持戒是让我们形成一种好的习惯,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持戒是一种约束,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特别是出家戒,几乎只要你不知道戒,乃至到你做任何的事情你都有可能犯戒。你放钵不小心又犯了戒,你穿袈裟穿不好又犯了戒,你不知道踏入僧团的建筑物又犯了戒,你会觉得很苦恼,但一旦你熟悉了、通达了而且守护好戒,你会觉得,其实持戒很轻松,真的很轻松,而且你把持戒已经养成自己的习惯。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戒是一种好的习惯。是这么样的意思。戒是要通过一段时间慢慢的熏陶的,慢慢的克服自己的习气,克服自己的烦恼,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戒其实就是佛陀给我们的一个行为的规范,当我们做熟了,熟能生巧,变成自然,这样的话,我们的性格本身就成为戒。因为戒也有包括一种习惯性的行为的意思,一种良好的素质的意思。

  对在家人来说,应很好地守护好这五条学处,有条件的话守好八戒。对出家人来说,应当守好各种各样的戒律,当他能够很谨慎、很小心地守护,慢慢的戒已经成为他的行为习惯,他自然而然就不会犯到戒。如果能够做到这么样,这个称为戒的具足。

  接着,佛陀又讲到了具足巴帝摩卡而住,这里的巴帝摩卡是依照巴利语的音译,巴利语就是pàtimokkha,它有上首、极殊胜,或者护解脱的意思。在北传古代依照梵语的pràtimokùa翻译成波罗提木叉。北传的佛教解释为别解脱、随顺解脱、从解脱等等的意思。

  在《清净道论》里面,定义巴帝摩卡是这样讲的,它讲到: Taühi yo naü pàti rakkhati, taü mokkheti,mocayati àpàyikàdãhi dukkhehi; tasmà pàtimokkhan ti vuccati.「若他看护 (pàti)、保护此者,能使他解脱 (mokkheti)、脱离恶趣等苦,所以称为『巴帝摩卡』。」所以就称为护解脱,这是《清净道论》的一个解释。

  接着,佛陀又讲到应以护解脱律仪防护而住,具足正行与行处。下面先讲一下正行,这里的正行,是指远离了不正行,称为正行。什么是不正行呢?就是身的违犯,语的违犯以及身、语的违犯,称为不正行。也可以说,一切的犯戒的行为都可以称为不正行。具体如下:

  1. 污家。在戒律里面的saïghàdisesa桑喀地謝沙(僧残)的第十三条就讲到,有一些出家人的行为被称为污他家行恶行,是指他们编织一些花,将一些生活用品,乃至动用僧团的物品,等等诸如此类的物品,拿去巴结权贵,或者去攀缘那些在家人,这种出家人被称为污家。

  2. 不正行。比如作为一位出家人,他经常去摸那些在家人、那些俗家小孩的头,帮在家人服务,传递信息,这些都是佛陀所谴责的不正当的行为方式,这个称为不正行。

  3. 恶行或者称为非行。如果出家人跑跑跳跳、下棋、打牌、玩游戏,乃至到跑步、打球等等,这些都是称为恶行或者称为非行。

  4. 语的不正行。如果一个出家人为了要讨好在家人而说了一些阿謏奉承的话或者豆汤语或者说一些不适合出家人说的话,这个称为语的不正行。

  对于僧团来说不正行包括…

《《若希望经》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经》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