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若希望经》一

  

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

  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

  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三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若希望经》一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禅修营的大德们:

  晚上好!

  从今天晚上开始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一部经典,这部经叫做(âkaïkheyyasuttaü)《若希望经》。这部经是收录于经藏的《中部》里面。《中部》一共有152经,《若希望经》是其中的第6经。从经文的阅读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部经要告诉我们什么内容。这部经是讲:“如果你有愿望的话、你有希望的话,那你要怎么做才能实现你的愿望”。所以《若希望经》的“若”字,巴利语叫做eyya,它的意思就表示一种假设的、一种条件的,是条件句;âkaïkh是愿望、期待、希望的意思。

  在这部经典中佛陀讲到:假如一位比库,他想要实现从世间一直到出世间的十七个愿望,那么他应当完全地持守戒律,修习戒、定、慧三学。通过持戒,特别是持戒,然后再进一步地修习戒、定、慧三学,他就可以实现各种各样的愿望,这种愿望从世间到出世间,从下等的一直到高等的,从比较低劣的一直到殊胜的,可以分为十七种。

  经文一开始是这样说的: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揭答林给孤独园。

    于其处,世尊称呼比库们:“诸比库。”那些比库回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说:“Sampannasãlà, bhikkhave, viharatha sampannapàñimokkhà, pàñimokkhasaüvarasaüvutà viharatha, àcàragocarasampannà, aõumattesu vajjesu bhayadassàvã, samàdàya sikkhati sikkhàpadesu. ”

  佛陀当时就这样说了,意思是:

  诸比库,应当具足戒具足巴帝摩卡而住!应以巴帝摩卡律仪防护而住,具足正行与行处,对微细的罪过也见到危险。受持学习于诸学处!”

  “这句话”是《若希望经》的精要。经文开始,佛陀就开门见山地说到了要持戒,到经文结束,佛陀仍然是引用“这句话”。佛陀所说的这句关于持戒的话,在三藏阅读时,不知道被发现了多少次,这几乎是成了佛陀讲戒律的“定型句”。

  佛陀在讲到戒、定、慧的时候,其中凡是讲“戒”,佛陀就会用到上面讲的“这句话”;凡是讲“定”,佛陀会讲四种禅那;凡是讲“慧”,佛陀会提到如实知见四种圣谛。在经典里面凡讲到戒、定、慧,佛陀几乎都会这么说的。

  这里讲到的具足戒,在《义注》里面有讲解。戒的具足有三种具足:第一种是圆满的具足;第二种是具备的具足;第三种是蜜味或美味的具足。如果一个人圆满地持了戒,这个被称为圆满地具足;如果一个人拥有戒,他致力于具备、完全具备,到达、完全到达此巴帝摩卡律仪,因具备而具足就被称为具备的具足;而美味的具足,其中的“美味”在这里是一个比喻,“蜜味”的由来是怎样的呢?在《律藏》的“巴拉基嘎”中提到:当时佛陀及僧团在Kosalà毗兰若 Verañjā居住,正在那里渡过三个月的雨安居,因为那边闹了饥荒,在这雨安居期间只能吃马麦,目键连尊者就想利用神通把大地给翻过来,当时目键连尊者就说到:“尊者,此大地最下层有平地,有犹如小蜂蜜那么清净的味道。”目键连尊者想利用神通来供养佛陀跟其他比库食物,然而佛陀阻止了他。这就是“蜜味”的由来,如果一个人的戒律能够做到这样就称为美味具足。

  所以上面讲到“这句话”里的具足戒应该指的是圆满具足跟具备具足的意思,应当以透过圆满的戒以及具备了戒而成为具足戒的意思。具足戒是这样的意思。

  那是什么意思呢?戒是以戒行、善行的意思称为戒。为什么称为戒呢?戒有两种意思:一种是称为(samadala)正持,或者说很好地去保持它,是指身、语、意三业的好习惯,而且没有杂乱性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具有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品行而为戒的意思。第二种称为确持(Upakaraṇa),也就是伫立于善法的持续性。第一个是指它的质量、纯净性,第二个是它持续的让自身伫立于善法,以这样的意思而为戒的意思。

  这两种意思实是通晓语法者所允许。但是也有一些人他用另外方式来解释“戒”,即以头的意思(sirato),Sira,是头,或者说(Sītato), Sīta是清凉。所以我们在这里就知道戒其实是一种良好的行为、良好的习惯,而且由于这种良好的习惯没有杂乱性,以无杂乱性而称为戒。或者说让自己持续地安住在善法当中,这也称为戒。

  对的理解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圆满的戒;二是具足的戒。其一圆满的戒如何理解呢?我们可通过《义注》里的一个比喻来理解,在《义注》里是以 “田地”来说明的。如果一块“田地”它远离了四种田地的过失,这块“田地”就被称为田地的圆满。同样的,圆满的戒也应当通过远离戒的过失才能达到。

  四种田地的过失是什么呢?它们是种子的毁坏、播种的毁坏、水的毁坏和盐质的毁坏,田地会因为具有这四种过失而使田地变得有缺陷。其中:一“种子的毁坏”是指有时种子会坏掉或者腐烂掉,如果用腐烂的种子或者坏的种子去播种,作物就不可能会生长,而使田地毁坏。二“播种毁坏”是指有些不熟悉播种的人,他在不适当的时期播下种子,这样所种的种子就不能生长,而使田地毁坏。三“水的毁坏”是指如果浇灌的水太多或不足,种子也不能够生长,而使田地毁坏。四“盐质的毁坏”是指农夫在田地里用犁头耕地,犁得次数太多,犁得太深,使得土地出现了盐质,所种下的种子也不能生长,而使田地毁坏。若是田地具有以上四种过失之一,田地就不能够收获,不能够有利益。虽然你在那边辛勤的劳作,但是你不能够得到或者你只能收获一点点,离开具有这四种过失的田地,就可称为“田地的圆满”。 “圆满的田地”就能带来好的收获、好的收成以及很多的利益。

  同样道理,四种戒的过失是什么呢?它们是毁坏、破坏、斑点、污点,戒因具有这四种过失而被称为戒的不圆满,这样的戒不会有大的果报、大的功德。其中:一“毁坏”是指犯了很重的罪,犯了很重的那些戒行;二“破坏”是指持戒的时候,由于前面持的戒不好而使戒毁坏;三“斑点”是指没有完整的持好戒,因为中间有些戒持得不好;四“污点”是指戒本身不清净。离开这四种过失的戒田,就被称为圆满的戒,这样的戒有大果报、大功德。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要持戒,他持的戒不应当具有毁坏、破坏、斑点、污点这四种过失。

  其二具足的戒如何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具备了戒,来理解戒的具足。具备了戒是指通过具备这些戒的完整的状态,而称为具足而住。

  在此,有两种原因可以导致而成为戒的具足,第一个,是通过见到破戒的过患;第二,可以通过见到持戒的功德。这两点能够使没有成就的戒,变成戒的成就。

  第一通过见到破戒的过患可以达到圆满戒破戒的过患在《清净道论》里面有很详细地讲解。如果一个出家人,他持戒不清净,他破戒,他生活腐败,他生活很堕落,甚至非沙门说是沙门,非梵行者说是梵行者,这样的出家人,如果受到他人的礼敬,并接受他人的供养,他会有很大的过患,是很危险的。

  第二通过见到持戒的功德可以达到圆满戒。在经典里面大量记载着佛陀赞叹持戒清净的话语,好像在《法句经》的第五十四到第五十七首偈颂里面佛陀这样说:

  “花香不能逆风送,栴檀.答嘎拉.茉莉。

  善者之香逆风送,善人之香飘诸方。

  栴檀.答嘎拉,青莲.瓦西其,

  如是诸香中,戒香为最上。

  栴檀.答嘎拉,此等香甚微。

  持戒香最上,上飘于天界。

  具足诸戒行,住于不放逸,

  正智解脱者,魔不知其道。”

   这里佛陀赞叹持戒清净的功德,一般的花香,无论多香,也只能够顺风飘才能够闻到,但是戒香不一样,它可以逆风飘,甚至戒香因为具有戒德,所以它能获得名闻,连诸天都会感动,都会护持他,通过清净的戒,具足的戒行,又通过不放逸的修行,这样达到解脱的人,生死的魔王都不能找到他的道路。

  对于在家人来说也是,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里面讲到,即使他是一个在家人,如果他能够很好地持守五戒,也能够得到很大的功德。一个持戒清净的在家人与出家人,在今…

《《若希望经》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经》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