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若希望經》一

  

將錄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衆多賢友共同努力完成,但盡管這樣,

  也不能保證裏面完全沒有錯漏,未經尊者最後校對,

  僅供大家學習參考,不宜公開。

  

第叁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若希望經》一

  

  

瑪欣德尊者講于江西佛學院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禅修營的大德們:

  晚上好!

  從今天晚上開始我們將一起來學習一部經典,這部經叫做(âkaïkheyyasuttaü)《若希望經》。這部經是收錄于經藏的《中部》裏面。《中部》一共有152經,《若希望經》是其中的第6經。從經文的閱讀中,我們就可以知道這部經要告訴我們什麼內容。這部經是講:“如果你有願望的話、你有希望的話,那你要怎麼做才能實現你的願望”。所以《若希望經》的“若”字,巴利語叫做eyya,它的意思就表示一種假設的、一種條件的,是條件句;âkaïkh是願望、期待、希望的意思。

  在這部經典中佛陀講到:假如一位比庫,他想要實現從世間一直到出世間的十七個願望,那麼他應當完全地持守戒律,修習戒、定、慧叁學。通過持戒,特別是持戒,然後再進一步地修習戒、定、慧叁學,他就可以實現各種各樣的願望,這種願望從世間到出世間,從下等的一直到高等的,從比較低劣的一直到殊勝的,可以分爲十七種。

  經文一開始是這樣說的: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揭答林給孤獨園。

    于其處,世尊稱呼比庫們:“諸比庫。”那些比庫回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說:“Sampannasãlà, bhikkhave, viharatha sampannapàñimokkhà, pàñimokkhasaüvarasaüvutà viharatha, àcàragocarasampannà, aõumattesu vajjesu bhayadassàvã, samàdàya sikkhati sikkhàpadesu. ”

  佛陀當時就這樣說了,意思是:

  諸比庫,應當具足戒具足巴帝摩卡而住!應以巴帝摩卡律儀防護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對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受持學習于諸學處!”

  “這句話”是《若希望經》的精要。經文開始,佛陀就開門見山地說到了要持戒,到經文結束,佛陀仍然是引用“這句話”。佛陀所說的這句關于持戒的話,在叁藏閱讀時,不知道被發現了多少次,這幾乎是成了佛陀講戒律的“定型句”。

  佛陀在講到戒、定、慧的時候,其中凡是講“戒”,佛陀就會用到上面講的“這句話”;凡是講“定”,佛陀會講四種禅那;凡是講“慧”,佛陀會提到如實知見四種聖谛。在經典裏面凡講到戒、定、慧,佛陀幾乎都會這麼說的。

  這裏講到的具足戒,在《義注》裏面有講解。戒的具足有叁種具足:第一種是圓滿的具足;第二種是具備的具足;第叁種是蜜味或美味的具足。如果一個人圓滿地持了戒,這個被稱爲圓滿地具足;如果一個人擁有戒,他致力于具備、完全具備,到達、完全到達此巴帝摩卡律儀,因具備而具足就被稱爲具備的具足;而美味的具足,其中的“美味”在這裏是一個比喻,“蜜味”的由來是怎樣的呢?在《律藏》的“巴拉基嘎”中提到:當時佛陀及僧團在Kosalà毗蘭若 Verañjā居住,正在那裏渡過叁個月的雨安居,因爲那邊鬧了饑荒,在這雨安居期間只能吃馬麥,目鍵連尊者就想利用神通把大地給翻過來,當時目鍵連尊者就說到:“尊者,此大地最下層有平地,有猶如小蜂蜜那麼清淨的味道。”目鍵連尊者想利用神通來供養佛陀跟其他比庫食物,然而佛陀阻止了他。這就是“蜜味”的由來,如果一個人的戒律能夠做到這樣就稱爲美味具足。

  所以上面講到“這句話”裏的具足戒應該指的是圓滿具足跟具備具足的意思,應當以透過圓滿的戒以及具備了戒而成爲具足戒的意思。具足戒是這樣的意思。

  那是什麼意思呢?戒是以戒行、善行的意思稱爲戒。爲什麼稱爲戒呢?戒有兩種意思:一種是稱爲(samadala)正持,或者說很好地去保持它,是指身、語、意叁業的好習慣,而且沒有雜亂性的意思,在這裏是指具有良好的習慣、良好的品行而爲戒的意思。第二種稱爲確持(Upakaraṇa),也就是伫立于善法的持續性。第一個是指它的質量、純淨性,第二個是它持續的讓自身伫立于善法,以這樣的意思而爲戒的意思。

  這兩種意思實是通曉語法者所允許。但是也有一些人他用另外方式來解釋“戒”,即以頭的意思(sirato),Sira,是頭,或者說(Sītato), Sīta是清涼。所以我們在這裏就知道戒其實是一種良好的行爲、良好的習慣,而且由于這種良好的習慣沒有雜亂性,以無雜亂性而稱爲戒。或者說讓自己持續地安住在善法當中,這也稱爲戒。

  對的理解要通過兩個方面,一是圓滿的戒;二是具足的戒。其一圓滿的戒如何理解呢?我們可通過《義注》裏的一個比喻來理解,在《義注》裏是以 “田地”來說明的。如果一塊“田地”它遠離了四種田地的過失,這塊“田地”就被稱爲田地的圓滿。同樣的,圓滿的戒也應當通過遠離戒的過失才能達到。

  四種田地的過失是什麼呢?它們是種子的毀壞、播種的毀壞、水的毀壞和鹽質的毀壞,田地會因爲具有這四種過失而使田地變得有缺陷。其中:一“種子的毀壞”是指有時種子會壞掉或者腐爛掉,如果用腐爛的種子或者壞的種子去播種,作物就不可能會生長,而使田地毀壞。二“播種毀壞”是指有些不熟悉播種的人,他在不適當的時期播下種子,這樣所種的種子就不能生長,而使田地毀壞。叁“水的毀壞”是指如果澆灌的水太多或不足,種子也不能夠生長,而使田地毀壞。四“鹽質的毀壞”是指農夫在田地裏用犁頭耕地,犁得次數太多,犁得太深,使得土地出現了鹽質,所種下的種子也不能生長,而使田地毀壞。若是田地具有以上四種過失之一,田地就不能夠收獲,不能夠有利益。雖然你在那邊辛勤的勞作,但是你不能夠得到或者你只能收獲一點點,離開具有這四種過失的田地,就可稱爲“田地的圓滿”。 “圓滿的田地”就能帶來好的收獲、好的收成以及很多的利益。

  同樣道理,四種戒的過失是什麼呢?它們是毀壞、破壞、斑點、汙點,戒因具有這四種過失而被稱爲戒的不圓滿,這樣的戒不會有大的果報、大的功德。其中:一“毀壞”是指犯了很重的罪,犯了很重的那些戒行;二“破壞”是指持戒的時候,由于前面持的戒不好而使戒毀壞;叁“斑點”是指沒有完整的持好戒,因爲中間有些戒持得不好;四“汙點”是指戒本身不清淨。離開這四種過失的戒田,就被稱爲圓滿的戒,這樣的戒有大果報、大功德。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要持戒,他持的戒不應當具有毀壞、破壞、斑點、汙點這四種過失。

  其二具足的戒如何理解?我們可以通過具備了戒,來理解戒的具足。具備了戒是指通過具備這些戒的完整的狀態,而稱爲具足而住。

  在此,有兩種原因可以導致而成爲戒的具足,第一個,是通過見到破戒的過患;第二,可以通過見到持戒的功德。這兩點能夠使沒有成就的戒,變成戒的成就。

  第一通過見到破戒的過患可以達到圓滿戒破戒的過患在《清淨道論》裏面有很詳細地講解。如果一個出家人,他持戒不清淨,他破戒,他生活腐敗,他生活很墮落,甚至非沙門說是沙門,非梵行者說是梵行者,這樣的出家人,如果受到他人的禮敬,並接受他人的供養,他會有很大的過患,是很危險的。

  第二通過見到持戒的功德可以達到圓滿戒。在經典裏面大量記載著佛陀贊歎持戒清淨的話語,好像在《法句經》的第五十四到第五十七首偈頌裏面佛陀這樣說:

  “花香不能逆風送,栴檀.答嘎拉.茉莉。

  善者之香逆風送,善人之香飄諸方。

  栴檀.答嘎拉,青蓮.瓦西其,

  如是諸香中,戒香爲最上。

  栴檀.答嘎拉,此等香甚微。

  持戒香最上,上飄于天界。

  具足諸戒行,住于不放逸,

  正智解脫者,魔不知其道。”

   這裏佛陀贊歎持戒清淨的功德,一般的花香,無論多香,也只能夠順風飄才能夠聞到,但是戒香不一樣,它可以逆風飄,甚至戒香因爲具有戒德,所以它能獲得名聞,連諸天都會感動,都會護持他,通過清淨的戒,具足的戒行,又通過不放逸的修行,這樣達到解脫的人,生死的魔王都不能找到他的道路。

  對于在家人來說也是,佛陀在《大般涅槃經》裏面講到,即使他是一個在家人,如果他能夠很好地持守五戒,也能夠得到很大的功德。一個持戒清淨的在家人與出家人,在今…

《《若希望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經》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