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若希望經》一▪P2

  ..續本文上一頁生和來世都能獲得無量的功德。下面是擁有具足戒的持戒者能獲得的五項功德:

  第一、具足戒的持戒者因爲不放逸而獲得大財富。這個特別是對在家人說的;

  第二、持戒者以具足戒而善名遠揚。這是因持戒者具有好的品德,人家都稱贊他,稱贊他有好的品德。

  第叁、具足戒的持戒者無論走近哪一衆中,若刹帝利衆、若婆羅門衆、若居士衆、若沙門衆中,親近時他都有自信而不羞愧。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有了戒行,有了戒德,他無論走到哪裏,他的心都很坦然,無論跟誰相處,他都不會感到羞愧,不會感到內心有愧。正所謂,俯仰無愧,上能夠對得起叁寶,下能夠對得起一切人。

  第四、具足戒的持戒者,臨終不昏迷。如果一個犯戒的人,他經常做惡行,到臨終的時候,當思維到在這一生,他做了很多惡行時,會感到後悔、會感到追悔,這樣的話,他的心會不能夠平靜,甚至他的心會感到很害怕;而一般而言,一個經常造惡的人,一個不持戒的人,在臨終的時候他會見到很多恐怖的影像,會見到平時所造的那些惡業,這是因爲他今生所造的很多不善業、惡行、惡業都將會在臨終的時候成熟。比如說,一個人喜歡偷盜,一個人喜歡殺生,那在他臨終的時候這些以前所做過的行爲都會以影像的方式呈現出來,或者說他可以聽到很恐怖的聲音,見到很可怕的女子,一些人或一些鬼等等,這些都會使他的心感到很恐慌;更多的情況是,很多人在臨死的時候處于昏迷狀態。然而,如果一個人,他持戒清淨,一生樂善好施,積累了很多的功德、福德,在臨終的時候,他思維這些福德,可以感到滿意,可以感到高興,可以感到問心無愧,他就會安然地離開這個世間。所以一個持戒的人,在臨終的時候,他不會昏迷、不會感到害怕。

  第五、具足戒的持戒者身壞死後往生于善趣、天界。這是符合因果法則的。一個經常做布施的人,在他身壞命中後,因爲布施的功德,他可以出生在富貴的家庭,即使由于在臨終的時候,有一些不善業成熟,致使他投生到比較低等的家庭中,但是由于布施的功德,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仍很容易獲得很多的財富。若只有布施而沒有持戒呢?仍然可以獲得人身。若一個只有布施、經常樂善好施,但是又爲非作歹的人呢?他會投生爲好像寵物狗之類的東西,現代社會可以看到有些寵物狗的生活條件比有些人的都要好。那些狗的主人給狗好的房子住,每天給它洗澡,很美味的食物給它們吃,但是狗畢竟還是屬于狗。有了布施但是沒有持戒的人,就是這樣的果報。持戒可以得生善趣,可以得生人天。得生人天,是由于持戒而得來的。

  持戒清淨了之後呢?還需要繼續地修定,如果只是修定而沒有慧的話,這種定的功德只能夠使他投生到梵天界,在梵天界當中很漫長的時間都很快樂,內心很甯靜,但是仍然不能夠解脫。唯有在培育定力的基礎上再修慧,通過慧才能夠解脫,才能夠斷煩惱,斷煩惱既不是通過布施,也不是通過持戒,也不是通過修定,而是通過慧。但是如果要修慧,必須得培育定力,如果要培育定力必須得持戒,持戒是一切善法的基礎,猶如大地能夠生長萬物。同樣的,戒清淨能夠生長出很多修行的功德出來。

  同時,佛陀也在《增支部》第四集裏面講到,持戒清淨能夠成爲生天的因,佛陀說:“諸比庫,聖弟子具足聖者所喜之戒,無毀、無斷、無斑、無雜、自由、爲智者所贊歎、無執取、導向于定。諸比庫,這是第四福果、善果,能帶來快樂,爲生天之因,爲快樂果報,有助生天,導向可愛、可樂、可意、利益和快樂。”所以我們說持戒是生人天的正因,同時也是修行的前提,修行的根本。也正因爲如此,所以《清淨道論》裏面講到:“住立于[佛]教中的良家之子,除了戒更無其他,戒的功德,有誰能說得清楚呢?”那當我們看到了持戒的功德,以及看到了破戒、犯戒的過患,我們應當致力于持戒。

  對戒的理解,無論出家者還是在家人都應是這樣。對于在家人來說需要持守的戒律很簡單,只有五個標准。對出家者來說,要持好戒,要持戒清淨,那就要很精進。

  對于持戒者來說,基本上又要經過這樣幾個階段,就是首先受戒,其次受戒之後要學戒,只有學戒之後才能夠持好戒,要不然的話由于不懂戒,致使持戒者反而會更爲痛苦。

  下面是按對戒的理解不同而將人分爲叁類:

  第一類是不知戒也不持戒的人。這種人一般稱爲比較快樂的人。爲什麼?因爲他們沒有慚沒有愧,他們不知善不知惡,他們不知道持戒的重要性,不知道道德的重要性,他們的樂是建立在欲樂上或者是隨心所欲上的,這是不知戒也不持戒的人。

  第二類是知道戒,但不想持戒,或無法持好戒的人。這一類人又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知道戒,但是沒辦法持戒的人或者說不想持戒的人,這種人是很辛苦的。當一個人受了戒,知道了戒之後,他不持戒會怎樣?他會痛苦。第二種情況,就是很想持戒,但由于不通達戒律,而無法持好戒的人。很多的出家人在剛出家的時候,都有很強的心念想要持好戒,但是由于沒有完全地通達戒律,使得有些戒沒辦法持好,于是産生很大的痛苦,會經常追悔,使得心沒辦法平靜、沒辦法靜下心來禅修,有時候會感到心裏很茫然,經常思維到他自己的戒,沒辦法通達、沒辦法清淨,而且甚至會生起還俗的念頭。這種人知道持戒的功德,也見到了破戒、犯戒的過患,只是由于不通達戒律,所以會感到持戒很辛苦,而且也活得很痛苦。

  第叁類是知道戒,並通達了戒律,可以快樂持戒的人。當一個人學習了戒,通達了戒律,並持了戒,他會變得很快樂,這種快樂是建立在持戒清淨上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很殊勝的快樂,爲什麼呢?因爲他已經懂得了什麼是犯?什麼是不犯?怎麼樣犯是重犯?怎麼樣犯是輕犯?同時他也知道了由于持戒所得來的功德,省思到自己的戒很清淨,他能夠得到快樂。

  通達戒律,這點對于在家人也很重要。一個在家人,只要能將在家人的五種學處通達,就不會經常懷疑,現在這樣做會不會犯了盜,而那樣做會不會說了騙話。如果你通達了戒律,會覺得其實持戒是讓我們形成一種好的習慣,剛開始的時候會覺得持戒是一種約束,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特別是出家戒,幾乎只要你不知道戒,乃至到你做任何的事情你都有可能犯戒。你放缽不小心又犯了戒,你穿袈裟穿不好又犯了戒,你不知道踏入僧團的建築物又犯了戒,你會覺得很苦惱,但一旦你熟悉了、通達了而且守護好戒,你會覺得,其實持戒很輕松,真的很輕松,而且你把持戒已經養成自己的習慣。正因爲如此,所以我們說戒是一種好的習慣。是這麼樣的意思。戒是要通過一段時間慢慢的熏陶的,慢慢的克服自己的習氣,克服自己的煩惱,要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戒其實就是佛陀給我們的一個行爲的規範,當我們做熟了,熟能生巧,變成自然,這樣的話,我們的性格本身就成爲戒。因爲戒也有包括一種習慣性的行爲的意思,一種良好的素質的意思。

  對在家人來說,應很好地守護好這五條學處,有條件的話守好八戒。對出家人來說,應當守好各種各樣的戒律,當他能夠很謹慎、很小心地守護,慢慢的戒已經成爲他的行爲習慣,他自然而然就不會犯到戒。如果能夠做到這麼樣,這個稱爲戒的具足。

  接著,佛陀又講到了具足巴帝摩卡而住,這裏的巴帝摩卡是依照巴利語的音譯,巴利語就是pàtimokkha,它有上首、極殊勝,或者護解脫的意思。在北傳古代依照梵語的pràtimokùa翻譯成波羅提木叉。北傳的佛教解釋爲別解脫、隨順解脫、從解脫等等的意思。

  在《清淨道論》裏面,定義巴帝摩卡是這樣講的,它講到: Taühi yo naü pàti rakkhati, taü mokkheti,mocayati àpàyikàdãhi dukkhehi; tasmà pàtimokkhan ti vuccati.「若他看護 (pàti)、保護此者,能使他解脫 (mokkheti)、脫離惡趣等苦,所以稱爲『巴帝摩卡』。」所以就稱爲護解脫,這是《清淨道論》的一個解釋。

  接著,佛陀又講到應以護解脫律儀防護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下面先講一下正行,這裏的正行,是指遠離了不正行,稱爲正行。什麼是不正行呢?就是身的違犯,語的違犯以及身、語的違犯,稱爲不正行。也可以說,一切的犯戒的行爲都可以稱爲不正行。具體如下:

  1. 汙家。在戒律裏面的saïghàdisesa桑喀地謝沙(僧殘)的第十叁條就講到,有一些出家人的行爲被稱爲汙他家行惡行,是指他們編織一些花,將一些生活用品,乃至動用僧團的物品,等等諸如此類的物品,拿去巴結權貴,或者去攀緣那些在家人,這種出家人被稱爲汙家。

  2. 不正行。比如作爲一位出家人,他經常去摸那些在家人、那些俗家小孩的頭,幫在家人服務,傳遞信息,這些都是佛陀所譴責的不正當的行爲方式,這個稱爲不正行。

  3. 惡行或者稱爲非行。如果出家人跑跑跳跳、下棋、打牌、玩遊戲,乃至到跑步、打球等等,這些都是稱爲惡行或者稱爲非行。

  4. 語的不正行。如果一個出家人爲了要討好在家人而說了一些阿謏奉承的話或者豆湯語或者說一些不適合出家人說的話,這個稱爲語的不正行。

  對于僧團來說不正行包括…

《《若希望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經》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