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鹽塊經》四▪P4

  ..續本文上一頁有這種情況了。

  由于阿拉漢道的已經斷除了一切煩惱,故阿拉漢聖者不再輪回。由于沒有了煩惱,所以說之前所造的那些業,在一位阿拉漢聖者般涅槃之後呢,完全已經無效了。正如我們這裏講到的Angulimàla尊者的故事(央掘摩羅),他之前雖然可以說做了很多壞事,殺了那麼多的人,但是等他斷盡了一切煩惱之後呢,那些業它就無法再帶來下一生,最多它在今生,由于還有這五蘊,還要繼續承受,還有身體的痛苦。但是由于他已經不會再入胎了,乃至到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他都不會再有了,以前的那些業也成爲無效。

  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在《鹽塊經》裏講到,這些聖者們,由于證道果者,他已經不入凡流了,故不卑微。證道果者,由于具有戒、定、慧、解脫及解脫知見這五種功德,故爲偉大。證道果者已經斷除了有限的貪、嗔、癡,故稱這些聖者爲住于無量,而特別在經典的義注裏講到,這些都是指漏盡者來講的。因爲對漏盡者來說,我們才可以說到,他們所造的業只能在今生,在現法受報,而在來生一點都沒有。

  當佛陀在講了一個人,他通過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他不卑微,偉大,住于無量,這樣的人他即使做少量的惡業,卻能夠在現法,在今生中受報。即使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在這裏佛陀就舉了一個比喻,他說“諸比庫,猶如有人將鹽塊投入小水杯中,你們認爲如何?小水杯的水是否會因爲鹽塊而鹹的不堪飲用?”如果把這鹽塊丟進小水杯中,這杯水可以喝嗎?是不是會變得很鹹呢?所以那些比庫說:“是的,尊者。”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爲水杯中的水太少,才會使得由于該鹽塊而鹹的不堪飲用。”

  接著佛陀又問:“諸比庫,猶如有人將鹽塊投進恒河中,你們認爲那河水是否會因爲該鹽塊而鹹的不堪飲用呢?”會不會?不會。佛陀就問:“那是什麼原因呢?”“尊者,因爲恒河乃是大水聚,不會因爲該鹽塊而鹹的不堪飲用。”因爲恒河的水很多,所以不會因爲一點點的鹽而弄得鹹苦不堪。

  正是如此,“諸比庫,于此,有些人只是做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諸比庫,于此,有些人同樣的只做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即使做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呢?諸比庫,有些人不曾修身,不曾修戒,不曾修心,不曾修慧,卑微,身賤,少惡,而住苦。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

  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同樣做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呢?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諸比庫,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偉大,住于無量。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同樣的做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接著佛陀又舉了另外一個例子,他說:“諸比庫,于此,有些人即使因半金也被捕,因一金也被捕,因百金也被捕。諸比庫,于此,有些人卻不因半金被捕,不因一金被捕,不因百金而被捕。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即使因半金也被捕,因一金也被捕,因百金也被捕呢?諸比庫,于此,有些人窮困、貧乏、少財。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即使因半金也被捕,因一金也被捕,因百金也被捕。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不因半金而被捕,不因一金被捕,不因百金被捕呢?諸比庫,于此,有些人富有、大富、多錢。諸比庫,像這樣的人不因半金被捕,不因一金被捕,不因百金被捕。”

  就是說一些窮人,因爲他們很窮,所以犯了一點點的罪也會被抓起來。如果一個人很有錢的話,或者說很有威懾,很有威望的人,他們不會因爲很小的罪,而被抓坐牢。

  正因爲如此,“諸比庫,于此有些人做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諸比庫,于此,有些人同樣做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呢?諸比庫,于此,有些人不曾修身,不曾修戒,不曾修心,不曾修慧,卑微,身賤,少惡,而住苦。諸比庫,象這樣的人做了少量的惡業,由此導向地獄。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同樣做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呢?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諸比庫,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偉大,住于無量。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同樣的做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諸比庫,猶如有一類人不與取而偷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可能會被殺,被捕,被罰沒,或被任意處理。有一類人不與取,就是偷了羊,卻不會被殺,被捕,被罰沒,或被任意處理。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不與取了,就是偷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可能會被殺,被捕,被罰沒,或被任意處理呢?諸比庫,于此,有些人貧困、貧乏、少財。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偷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可能會被殺,被捕,被罰沒,或被任意處理。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偷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卻不會被殺,被捕,被罰沒,或被任意處理呢?諸比庫,于此,有些人富有、大富、多錢,是國王或國王的大臣。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偷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不會被殺,被捕,被罰沒,或被任意處理,甚至還會向他合掌請求說:“大人,請還給我羊或給我羊的價錢(價值)吧!”正是如此,諸比庫,于此,有些人因爲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然而,諸比庫,于此,有些人同樣做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呢?諸比庫,有些人不曾修身,不曾修戒,不曾修心,不曾修慧,卑微,身賤,少惡,而住苦。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同樣做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呢?即使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諸比庫,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偉大,住于無量。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同樣的做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然後佛陀就做總結,我們回到剛開始的那一段。佛陀說:諸比庫,若有人這樣說:“此人隨其所造之業,都要承受其果報。”諸比庫,若是這樣,則不能住于梵行,不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終盡。諸比庫,若有人這樣說:“此人隨其所造的應受之業,而承受其果報。”諸比庫,若是這樣,則能住于梵行,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終盡。

  那我們學習了這部經,我們就可以來做個總結,我們在用了叁期禅修營的時間,都講了業,在第一期禅修營當中我們講了業的分類,第二期禅修營中我們也講了業的分類。在這一期裏面我們就講了如何超越業。

  應當如何去超越業呢?如果一個人他沒有修行,他不修戒、不修定、不修慧。他將一直隨著業産生的果報而流轉于生死,因爲善業而受樂,因爲不善業而受苦。由于他受樂或受苦,又重新再造業,這樣的話,就像一個網或者說象一個結,越打越實,越拉越緊,就這樣毫無止境的流轉輪回下去。然而如果一個人,他想讓過去生所造的業不成熟,不能夠産生作用,他必須得要修行戒、定、慧。或者在這部經裏講到,他應當要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唯有通過這麼樣,我們才能破除這個結,正如佛陀在《相應部》裏面講到的,也就是在所有的一本《清淨道論》裏面就都是講的這首偈子:“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有勤智比庫,彼當解此結。”一個住戒的,有智慧的人,他修習心與慧,也就是他住于戒就是修戒,修習心就是修定,修于慧就是修慧。有勤就是他能夠精進,智,這裏的智,就是培育智慧。這樣的比庫,他將能夠解開這個結,這個結是煩惱的結,由于煩惱造業這樣的結,因此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禅修者,也想斷除煩惱,解開生死的結,解開業果的結,得怎麼樣?我們必須得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

  我們今天這部《鹽塊經》就講到這裏,下面大家一起來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鹽塊經》四》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經》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