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盐块经》四▪P4

  ..续本文上一页有这种情况了。

  由于阿拉汉道的已经断除了一切烦恼,故阿拉汉圣者不再轮回。由于没有了烦恼,所以说之前所造的那些业,在一位阿拉汉圣者般涅槃之后呢,完全已经无效了。正如我们这里讲到的Angulimàla尊者的故事(央掘摩罗),他之前虽然可以说做了很多坏事,杀了那么多的人,但是等他断尽了一切烦恼之后呢,那些业它就无法再带来下一生,最多它在今生,由于还有这五蕴,还要继续承受,还有身体的痛苦。但是由于他已经不会再入胎了,乃至到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他都不会再有了,以前的那些业也成为无效。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在《盐块经》里讲到,这些圣者们,由于证道果者,他已经不入凡流了,故不卑微。证道果者,由于具有戒、定、慧、解脱及解脱知见这五种功德,故为伟大。证道果者已经断除了有限的贪、嗔、痴,故称这些圣者为住于无量,而特别在经典的义注里讲到,这些都是指漏尽者来讲的。因为对漏尽者来说,我们才可以说到,他们所造的业只能在今生,在现法受报,而在来生一点都没有。

  当佛陀在讲了一个人,他通过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他不卑微,伟大,住于无量,这样的人他即使做少量的恶业,却能够在现法,在今生中受报。即使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在这里佛陀就举了一个比喻,他说“诸比库,犹如有人将盐块投入小水杯中,你们认为如何?小水杯的水是否会因为盐块而咸的不堪饮用?”如果把这盐块丢进小水杯中,这杯水可以喝吗?是不是会变得很咸呢?所以那些比库说:“是的,尊者。”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水杯中的水太少,才会使得由于该盐块而咸的不堪饮用。”

  接着佛陀又问:“诸比库,犹如有人将盐块投进恒河中,你们认为那河水是否会因为该盐块而咸的不堪饮用呢?”会不会?不会。佛陀就问:“那是什么原因呢?”“尊者,因为恒河乃是大水聚,不会因为该盐块而咸的不堪饮用。”因为恒河的水很多,所以不会因为一点点的盐而弄得咸苦不堪。

  正是如此,“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只是做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同样的只做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即使做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呢?诸比库,有些人不曾修身,不曾修戒,不曾修心,不曾修慧,卑微,身贱,少恶,而住苦。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同样做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呢?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伟大,住于无量。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同样的做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接着佛陀又举了另外一个例子,他说:“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即使因半金也被捕,因一金也被捕,因百金也被捕。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却不因半金被捕,不因一金被捕,不因百金而被捕。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即使因半金也被捕,因一金也被捕,因百金也被捕呢?诸比库,于此,有些人穷困、贫乏、少财。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即使因半金也被捕,因一金也被捕,因百金也被捕。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不因半金而被捕,不因一金被捕,不因百金被捕呢?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富有、大富、多钱。诸比库,像这样的人不因半金被捕,不因一金被捕,不因百金被捕。”

  就是说一些穷人,因为他们很穷,所以犯了一点点的罪也会被抓起来。如果一个人很有钱的话,或者说很有威慑,很有威望的人,他们不会因为很小的罪,而被抓坐牢。

  正因为如此,“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做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同样做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呢?诸比库,于此,有些人不曾修身,不曾修戒,不曾修心,不曾修慧,卑微,身贱,少恶,而住苦。诸比库,象这样的人做了少量的恶业,由此导向地狱。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同样做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呢?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伟大,住于无量。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同样的做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诸比库,犹如有一类人不与取而偷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可能会被杀,被捕,被罚没,或被任意处理。有一类人不与取,就是偷了羊,却不会被杀,被捕,被罚没,或被任意处理。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不与取了,就是偷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可能会被杀,被捕,被罚没,或被任意处理呢?诸比库,于此,有些人贫困、贫乏、少财。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偷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可能会被杀,被捕,被罚没,或被任意处理。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偷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却不会被杀,被捕,被罚没,或被任意处理呢?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富有、大富、多钱,是国王或国王的大臣。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偷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不会被杀,被捕,被罚没,或被任意处理,甚至还会向他合掌请求说:“大人,请还给我羊或给我羊的价钱(价值)吧!”正是如此,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因为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然而,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同样做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呢?诸比库,有些人不曾修身,不曾修戒,不曾修心,不曾修慧,卑微,身贱,少恶,而住苦。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同样做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呢?即使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伟大,住于无量。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同样的做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然后佛陀就做总结,我们回到刚开始的那一段。佛陀说:诸比库,若有人这样说:“此人随其所造之业,都要承受其果报。”诸比库,若是这样,则不能住于梵行,不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终尽。诸比库,若有人这样说:“此人随其所造的应受之业,而承受其果报。”诸比库,若是这样,则能住于梵行,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终尽。

  那我们学习了这部经,我们就可以来做个总结,我们在用了三期禅修营的时间,都讲了业,在第一期禅修营当中我们讲了业的分类,第二期禅修营中我们也讲了业的分类。在这一期里面我们就讲了如何超越业。

  应当如何去超越业呢?如果一个人他没有修行,他不修戒、不修定、不修慧。他将一直随着业产生的果报而流转于生死,因为善业而受乐,因为不善业而受苦。由于他受乐或受苦,又重新再造业,这样的话,就像一个网或者说象一个结,越打越实,越拉越紧,就这样毫无止境的流转轮回下去。然而如果一个人,他想让过去生所造的业不成熟,不能够产生作用,他必须得要修行戒、定、慧。或者在这部经里讲到,他应当要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唯有通过这么样,我们才能破除这个结,正如佛陀在《相应部》里面讲到的,也就是在所有的一本《清净道论》里面就都是讲的这首偈子:“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库,彼当解此结。”一个住戒的,有智慧的人,他修习心与慧,也就是他住于戒就是修戒,修习心就是修定,修于慧就是修慧。有勤就是他能够精进,智,这里的智,就是培育智慧。这样的比库,他将能够解开这个结,这个结是烦恼的结,由于烦恼造业这样的结,因此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禅修者,也想断除烦恼,解开生死的结,解开业果的结,得怎么样?我们必须得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我们今天这部《盐块经》就讲到这里,下面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盐块经》四》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经》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