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注定了惡運已經降臨到她兒子身上,而且她也知道如果她不去的話,可能國王會把他殺死,因爲他派了四種兵准備去剿滅Angulimàla。她就去找到他的丈夫說:“夫君,我的預感這個Angulimàla必定是我們的兒子ahiṁsaka,且讓我們去解救他吧”,但是巴嘎哇嘎格說:“由他去吧,他殺了那麼多的人,他是應該死的。”但是出于作爲母親對兒子的母愛,曼達妮她還是決定親自去勸她的兒子,金盆洗手,別幹了。于是她就一個人去到Angulimàla住的地方。
這個時候Angulimàla已經殺了九百九十九人,就差一個他就可以湊夠一千個手指頭了。那個時候,他已經殺得火紅了眼,已經冷血了,沒有任何感情了,他只是想趕快再殺一個人,湊夠一千個數。結果他看到了他的母親的身影現出了,于是他准備殺他的母親。佛陀也是在同一天,看到Angulimàla即將要犯這個罪大惡極的無間業,要去解救他。當佛陀趕往加利尼樹林的時候,見到那些牧羊人、那些牧牛人,見到那些村民,他們見到佛陀就說:“沙門!你不要去那裏,那裏住著一個盜賊Angulimàla,是殺人不見血的,十個人去他也照殺,二十個人去他也照殺,叁十個人去他也照殺,四十個人去,成群結對的去他都照樣把他們殺掉,是個很凶狠的殺人魔王,你不要去,你去也會給他殺掉。”但是佛陀根本不理他們,繼續趕路。到的時候,Angulimàla正好走前去殺他的母親,他發現到佛陀出現在他的面前。于是Angulimàla一動念:“诶,這個沙門!平時人家成群結對來都害怕,他竟然敢一個人來,他真的不怕死了。現在我准備殺我的母親,正好有一個沙門來,我可以殺死他,這樣的話我不用殺死我的母親。”于是他就拿著盾、刀,向佛陀沖過去,這個時候佛陀轉身就走了。Angulimàla跑步追,但是佛陀用平常的腳步走,佛陀顯現神通,即便是很平緩慢慢地走,Angulimàla拼命地跑卻怎麼也追不上佛陀。當時Angulimàla就感到真的是奇迹,真的是未曾有啊!我平時的速度,一個狂奔的大象都可以把它追到,一個狂奔的馬都可以把它追到,我可以追上奔馳的戰車,還可以追到跑得很快的鹿,但是這個出現在我前面的沙門,他竟然只是以平常的腳步走,而無論我如何賣命,如何拼命地追,竟然都追不到他。好!就讓我問他,于是當時Angulimàla就說:“停下來!沙門!停下來!沙門!”佛陀就說:“我已經停下來了Angulimàla,但是你卻沒有停下來。” Angulimàla想:這個沙門!他們自稱真實,他們遵行真實,但是明明我看到他走,他卻說自己停下來。那且讓我問這個沙門:到底是怎麼樣的意思?于是他就問佛陀說:“沙門,你說你停下來,但是你自己卻沒有停,你反而叫我停下來,這個是什麼意思?”佛陀這個時候說:“Angulimàla,我已經停止了殺害一切衆生,但是你卻沒有停止。”
當佛陀說了這首偈頌之後,Angulimàla就發現出現在他面前的人是非凡的人,傳聞中很偉大的、很有智慧的苟達馬佛陀。那個時候他放下了刀,就跪在佛陀面前,請求佛陀原諒。佛陀知道了,就勸他放下,最後Angulimàla決心洗心革面,並且認爲現在他做了那麼多罪業,沒有其它的選擇,于是他請求出家。
然後佛陀就說:“ehi bhikkhu”,就是說:“善來,比庫”。當佛陀這樣說之後,Angulimàla的頭發自然就沒有了,身上的袈裟自然完具,他就成爲善來比庫。當Angulimàla成了僧團的一員之後,佛陀就帶他回到住的地方,給孤獨園。
話說Pasenadi王當時正帶著四步軍,五百個士兵,浩浩蕩蕩准備向加利尼樹林裏面進發,但他經過了佛陀住的地方,他想當時正好是中午,既然我現在來到了給孤獨園,且讓我去拜見世尊一下。然後他就跳下馬、除掉了冠,除掉了刀,途步走到了佛陀住的地方,向佛陀禮敬。
佛陀就問他說:“大王呀!你是不是想攻打鄰國,帶那麼多兵器幹什麼?” Pasenadi王說:“世尊,現在在加利尼樹林裏出了一個殺人魔王,十個人也殺,二十個人也殺,叁十個人也殺,四十個人也殺,已經沒辦法對付了,所以現在我們要出兵去捕捉他。“然後他又補充一句:“世尊!其實我真的很沒有信心。”
佛陀當時說:“如果你看見Angulimàla,他已經剃除須發,穿袈裟衣,已經遠離殺生、離不與取、離妄語,只是日中一食、披叁衣,那會怎麼樣?”
Pasenadi王說:“如果他真的是這麼樣的話,我會禮敬他,我會起立來迎接他,爲他讓座而且我會給他提供保護,會供養他做爲一位比庫應當有的四種資具。”
那佛陀于是就指著坐在他旁邊的:“他就是Angulimàla。”
國王一聽,聽到Angulimàla又看到他,他就開始發抖,這個時候世尊跟他說:“大王!你不要害怕,大王!你不用害怕。”
然後國王就顫抖著起來了:“尊者,請問你叫什麼名字?請問你不是不Angulimàla?”
他說:“我就是Angulimàla。”
那他說:“你的父親是誰?你的母親是誰?”
他說我的父親是巴嘎哇嘎格,他的母親曼達妮。當Angulimàla這樣說了之後,國王才記得當時他出生的時候,自己看到的寶劍發出寒光這件事。
國王就感到很驚訝,而且感到很希奇,他覺得很不可思議:“啊!真的是希有啊!真的是不可思議啊!世尊竟然能夠使難調伏的人能夠調伏,能夠使難寂靜的人能夠寂靜,能夠使很不能平靜的人得到平靜,我要出了很多兵、很多武器,去征伐都不一定能夠征伐的人,世尊竟然能夠不費任何的兵器,把這樣的人征服,把這樣的人調伏,也就是我們說到的purisadamma-sārathī,調禦丈夫。
當時,國王就想要供養Angulimàla,想供養僧團,想供養他四種資具。Angulimàla說:“國王!叁衣已經足夠了。”也就是說Angulimàla出家之後就發願持守苦行,他住在林野、只服叁衣、日中一食,而且穿糞掃衣,于是他沒有接受國王的供養。
不過雖然Angulimàla已經出家了成爲僧團的一員,但是由于他已臭名昭彰。所以當他去托缽的時候,他經常不能夠得到食物。Sāvatthī城那裏的人對他還是懷恨在心,所以他經常托不到食物,但是他想:“如果這樣我就離開,對我是不適當的。”
即使托不到食物,他仍然是這樣堅持。而且當他在禅修的時候他不能夠平靜,他的心不能平靜,因爲他一旦靜下來,就浮現出他以前殺人的景象。他發現他坐下來的時候,以前那些被殺的人在死之前的哀求一直都響在耳邊,大人呀!不要殺我呀!饒了我的命吧!我家裏很窮,我還有孩子呀!我的孩子還很小!經常響起這樣的哀叫聲、哀求聲,使他的心沒辦法平靜。
有一天,當Angulimàla又進入Sāvatthī城裏托缽時,看到一個女人難産,很久都生不出孩子,他生起了悲憫的心,他就想:有情確實很苦啊,衆生確實很苦啊!于是他就把這件事情回去報告了佛陀,佛陀教他說:“你回去!就跟那個難産的女人說:“姐妹呀!自從我出生以來,我不記起我曾經故意傷害過衆生的生命,以這樣的真實語,願你平安!願你能夠平安地生産!””
Angulimàla說:“世尊啊!這樣你不是故意讓我打妄語嗎?你說我出生以來,我從來都不記得我曾經傷害衆生,但是以前經常地我故意傷害衆生。”
那佛陀于是就教他說:“Yatohaü, bhagini, ariyàya jàtiyà jàto, nàbhijànàmi sa¤cicca pàõaü jãvità voropetà,
tena saccena sotthi te hotu, sotthi gabbhassàti。”
佛陀就教他誦這首偈,(意思)就是:姐妹呀!自從我在聖生以來,我不憶得我曾經故意的殺害過任何一位衆生的生命。通過這樣的真實語,願你平安!願你能夠平安地生産!佛陀這裏講到的聖生,也就是說自從Angulimàla在聖者的家庭裏面出生。
Angulimàla聽了之後,就回到了那個難産女人的家,那個家裏的女人用布把房間遮住,然後就在外面放張凳子,當時Angulimàla就在外面念著:“Yatohaü, bhagini, ariyàya jàtiyà jàto, nàbhijànàmi sa¤cicca pàõaü jãvità voropetà,
tena saccena sotthi te hotu, sotthi gabbhassàti。”
他這樣誦後,那個女人就容易地生産了。
佛陀爲什麼要這麼教呢?因爲這本來是一個醫生的責任,不是一個出家人應當做的事,爲什麼佛陀這麼講呢?因爲佛陀知道:自從他出家以來,他的心一直沒辦法平靜,佛陀想通過這一個例子提醒他,他現在已經重新開始了,他已經在聖者的家庭當中出生了,不要再經常記挂過去。
Angulimàla通過誦這首偈頌,他知道從那個時候開始他真的也改變了,而且佛陀也想通過Angulimàla誦這句話,改變人們對他的印象,因爲之前他一直都托不到缽。當時佛陀就想通過他的例子,證明他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之後,已經完全是另一個人,甚至可以用他的慈心、他的悲憫,讓難産的婦女成爲順産。
結果真的從那個時候開始,Angulimàla的心開始平靜,他盡量記起他現在已經重生,已經不再是過去的Angulimàla,他心可以平靜。Angulimàla開始獨處、精進,結果不久他從諸漏中,他的心從諸漏中解脫出來而成爲一名阿拉漢。
但是由于他過去的不善業,他在托缽的時候,還是經常會遭到別人的毆打,經常他出外托缽的時候,會有石頭丟他、會有棍棒打他,使他經常遍體鱗傷,甚至有一次他出外托缽的時候,沒有托到缽,而身體流滿的血,他的缽也破了、袈裟也破了。他回到住的地方,佛陀見到了,就說:“你要忍耐!婆羅門!”你要忍耐,這裏的婆羅門是指他已經是清淨的人了。“婆羅門!你要忍耐!本來你造作的業可以使你在地獄裏面好幾年、好幾百年、好幾千年,但是現在你的業,只是在你今生成熟。”
我們從這一個例子可以看到,佛陀說到的:“像什麼樣的人同樣地作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現法就是今生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未來都不見,何況更多?Angulimàla就是很好的例子。
由于他的心已經從諸漏中、從種種煩惱當中解脫出來,因此他不會再有來生。他殺了那麼多的人,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這些業報可以使他在地獄裏煎熬好幾十萬年、甚至上幾千萬年。然而由于他在那一生已經斷盡了煩惱,他死了之後五蘊就不會再重組了,以前那些業不能夠帶到下一生,在下一生一點點的果報都不可能見,更何況很多的果報?然而在今生由于他所造的不善業,他仍然必須得承受。但是對一切要在未來成熟的業來說,今生承受的這種業又算得了什麼呢?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佛陀所講到的有些人有修行,即使他曾經造了少量的惡業也可以在今生受報,而不會帶到下一生。
那麼我們今天的《鹽塊經》就講到這裏,後天晚上我們來一起學習。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作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涅槃助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鹽塊經》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