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盐块经》二▪P3

  ..续本文上一页成熟,使这个女人堕落到地狱里面去,而且受了很长的苦。

  后来当这个女人很有幸重新投生为人,结果也是被淹死。乃至在佛陀出世时候,她同样地投生为一个女人,成为船长的女人,结果还是给绑着沙袋给淹死了。我们看这个女人活活地虐待一条狗,把那条狗淹死了,结果造成她堕落地狱很长久的时间,乃至到她投生为人仍然很多世被水淹死,这就是无尽业,是后后受业,已经经受了很多次了,为什么会这么样?

  我们看佛陀说的这句话::“诸比库,象什么样的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呢?诸比库,于此有些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卑微、身贱、少恶、住苦。诸比库,象这样的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

  如果这个女人有持戒的话,她懂得五戒,就不会害了她的那条狗,是不是?而由于她没有智慧,因此她被人一说自己就懊恼,就会生气,结果就把她的狗活活地给淹死了。正是由于她造了这种业,使她堕落到地狱受了很多年的苦,即使投生为人,仍然受到当时虐待畜牲的不善果报。

  接着世尊又因为这件事情,说了这样的一首句子:Na antalikkhe na samuddamajjhe,

  na pabbatànaü vivaraü pavissa.

  na vijjati so jagatippadeso,

  yatthaññhito mu¤ceyya pàpakammà.

  

  非虚空海中,非入山缝隙;

  世界不存在,逃脱恶业处。(Dp.127)

  

  这是《法句经》第一百二十七诵里面讲到的,如果你的恶业要成熟,无论要逃到哪里,飞到空中,潜到海中,进入大石块,或者进入山洞,在这个世间根本就不存在能够逃脱恶业成熟的地方。一但恶业成熟了,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我们必须都得承受。

  接着佛陀又继续再说:“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伟大、住于无量。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佛陀在这里就讲到了,如果一个人同样地造了少量的恶业,这种恶业不会在来生带来果报,只会在今生受苦,不会带到下世。是哪些人呢?这种人就是我们称为有修行的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有大量的功德,有无量的功德,这样的人能够只是造了少量的恶业在今生成熟,而不会带到下生。

  在这里我们就想讲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盎谷离马喇(Angulimàla)的故事。Angulimàla古代翻译成央掘摩罗,Anguli是手指,màla是花蔓或者就叫项链,因此Angulimàla也可以翻译成指蔓。我们讲指蔓的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当然那个时候佛陀还是个菩萨,还没有成佛,当时Pasenadi(国王名,巴谢那地,古音译波斯匿王)有个国师,名字叫巴嘎哇嘎格,他跟他的妻子曼达妮生了一个孩子,巴嘎哇嘎格给他的新出生的儿子用占星法占象。结果发现他儿子出生的星象显示出是处于强盗星宿,是强盗星,他此很忧伤。第二天他象往常一样就去国王那里,因为他是国王的国师,国王的宗教首席顾问,他就照样进宫去向国王请安,就问国王说:“大王,您昨天晚上睡觉如何?”当时波斯匿王说:“我怎么能睡好觉呢?昨天晚上半夜起来的时候,我发现床尾的宝剑发出寒光,为此我害怕了整个晚上,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征兆?”当时国师嘎格说:“国王,不仅仅您见到了这样的先兆,全国的人都见到了这样的征兆,是这么样的,昨天我的妻子生了一个孩子,我给这个孩子占星,结果发现这个孩子是属于强盗星宿,这是一个凶兆。”国王就问:“你的孩子以后长大会是一个独行大盗呢?还是一群强盗的匪首呢?”嘎格他说:“我占星,发现他是一个独行者,他并不是匪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国王,我是不是应该把他杀死呢?”当时波斯匿王就说:“既然他是个独行者,那你就应当好好的护养,你应当好好地教育他,或许可以改变他的命运,说不定以后他的性情会改变,说不定,你不用杀他。”于是,嘎格就听从国王的意见,回去给儿子特意取了个名字叫作ahiṁsaka,就是不伤害,hiṁsaka就是伤害人,ahiṁsaka就是不伤害。嘎格在孩子很小时就以传统道德来教育他,叫他不要伤害别人,希望能够改变这个孩子的命运,改变他一生注定的恶运。

  结果这个小孩的成长中,真的是很乖,对长辈很恭敬而且很聪明,学什么东西都很快。等到他长到十二岁的时候,他的父母认为应该将他送到一个很好的地方,接受高等的训练,于是就将他送到达嘎西拉(地名),就在现在的巴基斯坦那边,北印度。那个地方当时是整个印度手工业、各种技巧、技术的中心。当时就送他去那个地方投一个名师,学习各种各样的技术、文化。ahiṁsaka也是很聪明,而且很听话,对老师很恭敬,结果他学习很优秀、成绩也很好,很快就得到老师的赏识。他的老师把他当成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叫他到自己的家里住、跟自己一起吃饭。

  然而就是因此,那些原来的学生们妒火中烧,他们认为这个刚来的小子,一来到之后就得到我们老师的芳心,把我们当成不存在一样,眼里只有这个学生而没有我们,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这样得逞。于是他们就一起商量,想出了一条毒计。他们分成三组,到老师那里去告状,他们说那一个刚来的ahiṁsaka想要谋害你,当时老师就说:“滚开,你们这些混蛋,想要分裂我跟我儿子的关系,没门!”然后就把他们轰出去。结果他们第二天又来轰炸,他也是把他们轰出去,结果第三批又来了,由于一而再,再而三,他老师开始怀疑ahiṁsaka,只要有了怀疑,会把很多类似的迹象都当成是真的了,因为这个时候就带了有色的眼镜,已经对这个人有了成见。所以很多那些根本没有意义的东西他都把它当成有意义的,结果就这样老师想要除掉ahiṁsaka,但是他想:“我是一个有名望的老师,我在印度很有名,如果我就这样除掉我的学生,会使我的名誉受损,而且ahiṁsaka出身名门,他是乔萨罗国国师的儿子,如果我除掉他,对我肯定不利,我应当怎么样除掉他呢?”后来他就想到了一个诡计,就在ahiṁsaka即将要毕业的时候,他跟ahiṁsaka说:“现在你已经学得很好了,已经可以出师了,但是作为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一点东西来报达他的老师,这是说不过去的。” ahiṁsaka说:“老师,如果你有任何需要的,只要我能帮忙,我必定全力以赴地去做。” ahiṁsaka其实很善良,他根本不知道老师的意图,他还认为:“做一个学生应尽责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完全恭敬地对待他的老师,这是作为学生的义务。”他的老师说:“好吧,你要交给我一千个人右手的手指头作为毕业时老师的礼物。”当时,ahiṁsaka听了傻了眼:“老师!我怎么可以做这样的事情?”老师说:“这是对老师的报达,你必须得这么样做。”虽然他很不情愿,但他还是想:我必须对我的老师完全忠诚。于是他披上了盔甲,带上弓、剑、刀、盾去执行老师给他的任务,其实他根本不知道老师的居心。

  于是他就潜入了乔萨罗国(Kosala),住在加利尼的一个树林里面的一个悬崖上,这方便他看到经过树林里的道路上的人,如果有行人来,他就跳下悬崖,然后就把人杀死,把手指剁下来。刚开始他把手指头全部挂在树上,结果鸟就把那些手指头吃了,吐出了骨头,于是他就把手指头全部串起来,挂在颈项上。

  由于当时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只是知道他的颈项上挂着人的手指头,于是叫他Angulimàla(指蔓),他的名子就这么样来的。后来那些行人因为知道这里出了个杀人魔王,就不敢经过他的道路了。因此Angulimàla无法再找到人来杀,于是他就住在村庄附近,或者经常到村庄里的路上去杀人。他经常徘徊在村庄附近,甚至有时候晚上进入村庄去杀人,去砍手指。结果很多村里的人就害怕,纷纷搬走,搬进了Sāvatthī舍卫城,搬进当时的王宫,而且向当时Pasenadi王投诉。就是说在加利尼树林里面出了一个杀人魔王、一个强盗,很凶悍。十个人在一起也给他杀掉,二十个人在一起也都给他杀掉,三十个人在一起也给杀掉,很凶狠,而且经常打家劫舍进屋里去把人杀掉。当时很多人聚集在王宫面前,要求国王派人去捕捉这个杀人魔王。

  这件事发生在佛陀成佛之后的第十二个年头,有一天佛陀进入到大悲定,出来时候同样去观察世间。就在那天早上,他发现眼前出现了Angulimàla的影子,然后他又再看,他发现如果今天自己不去的话,这个Angulimàla将会堕入无间地狱,为什么?因为他即将犯下一个罪大恶极的事情,而佛陀又发现到如果自己去,将能够解救Angulimàla,并且他过去积累的巴拉密有机会成熟。于是佛陀就特地赶了三十里的路,去到加利尼树林去。

  话说,当时国王已经命令准备出兵去抓Angulimàla,当时他的母亲曼达妮听到之后,虽然不知道这个Angulimàla就是她的儿子ahiṁsaka,但是她预感命…

《《盐块经》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盐块经》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