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是很疼我?”韦提希王后说:“孩子,你怎么这样问呢?在你还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你的手长了一个脓疮,痛得你直在那里哭,谁都平息不了你的痛苦,结果我不得不把你抱到你父亲办事厅那里,你父亲看了二话不说,就把你的手指含在口中,结果那个恶疮就在你父亲的口中破了,脓夹杂着血流出来,你的父亲并没有把它吐出来而是吞下去。”当未生怨王听到这个之后,他急忙就说:“赶快把我的父亲放出来。”但是大臣说:“大王!我现在怎么可以放,你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未生怨王就充满了懊恼,充满了悔恨,充满了彷徨跟恐惧,没有一个晚上可以睡好觉,一直生活在痛苦里,日夜憔悴。
后来他听了大臣耆婆,就是名医耆婆的建议,前到芒果园去拜见佛陀。佛陀当时正好和很多比库在芒果园里,当时未生怨王就问了一系列的问题,他问说:“在世间上各行各业的人,他们都通过自己的劳作,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谋生、而挣钱、而有了吃,不仅仅自己有了吃,还可以养家糊口,同时还可以去进行布施,供养你们这些出家人。那你们这些出家人修行又有什么结果呢?”于是佛陀就跟他讲了《沙门果经》,就是出家人修行有什么结果,称为sàmannaphala沙门的修行成果的意思。当未生怨王听了佛陀讲这部经之后,就对佛陀升起很强的信心,于是他就表示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团,从此以后请世尊忆念他,一直到终生都成为一位在家弟子。
然后当时未生怨王就这样说,他说:“尊者,罪恶战胜了我,我如此愚蠢,如此愚痴,如此不善!我为了夺取王权而杀死了父亲,正直、如法之王的生命。尊者,为此愿世尊接受我的罪为罪,以防护未来!”
当时佛陀说:“大王,罪恶确实战胜了你,你如此愚蠢,如此愚痴,如此不善!你杀死了父亲,正直、如法之王的生命。大王,若你能见罪为罪,如法忏悔,在未来成就防护,我接受此事。大王,这就是在圣者之律中成长:能见罪为罪,如法忏悔,在未来成就防护!”
也就是说佛陀接受了他的忏悔。佛陀在这里接受他忏悔时候,佛陀说:“能够见罪为罪”,就是你能够知错认错,你知道错了,如法忏悔,通过如法地、真实地把它表露出来,认真改过。然后很重要的是最后那句话:“在未来能成就防护”。从些以后好好地守护好未来,在未来不要再犯错误。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忏悔真正的意义就是改过,把自己的过失、把自己的罪恶说出来,然后很好地防护未来,这就是忏悔的作用,从此以后不要再走错路,不要再犯错误。
当未生怨王说了这些这话,又听了世尊这样说之后,他就说:“尊者!现在我们在家有很多事情,我们应当要告辞。”
当未生怨王走了之后,佛陀就说这个未生怨王,他自己毁了自己,因为他杀死了他正直如法的父亲。假如他没有做这样的错事的话,他将在这一座当中,就能够证得法眼。能够得法眼,也就是说他只需要通过听闻《沙门果经》,就可以证得初果。
然而由于他亲近了恶知识,亲近了坏朋友,又杀害了自己的父亲,造下了无间业,这种无间业成了业障kammantaràyikà,因此这种业障碍,他不能够通过听闻佛法而证得圣道圣果,这就是业障。
由于未生怨王在世尊面前已经把他自己的过错、把他自己的罪恶说了出来,从那个时候开始未生怨王完全变了一个人,虽然他的脾气还是很暴躁,但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已经不再懊恼了,不再经常后悔,而是把自己的身心投入进去,护持佛陀,护持佛陀的教法,护持佛陀的僧团。
在未生怨王继位的第八年,我们的佛陀去世了,就在佛陀去世的那一年雨安居,由未生怨王,就是阿阇世王做外护,举行了我们佛教史上很重要的一件大事——第一次圣典结集。这一次圣典结集,是由未生怨王完全把七叶窟装修起来,而且提供所有参加结集的五百位阿拉汉的饮食、衣服、住所跟医药。这是一个很殊胜的善业,但是阿阇世王、未生怨王最后的结局仍然是给自己的儿子杀死了。未生怨王死了之后也堕入到地狱。他堕落到铜锅地狱,他将在地狱里往下沉三万年,之后再往上浮三万年,也就是他在地狱里将煎熬六万年之后,他的罪业才能够消除。为什么会这么样?因为他造的是无间罪业,因为他杀死的父亲,他杀死了圣者,因为他的父亲是初果圣者。这种业并没有因为他向佛陀亲自承认、亲自忏悔而消除。但是由于他忏悔了,他重新改过了,又由于他在忏悔之后投身于支持佛陀的教法,他已经成为持戒、听闻佛法、有布施、有禅修的人,他的罪业本来将会令他在地狱受很久的苦,由于教法的伟大,他在地狱只受六万年,罪业将能够结束。而在未来,他也将能够成为独觉佛。这是由于他过去已经积累很强的巴拉密,而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他又通过听闻佛陀说了《沙门果经》之后,升起了很强的信心,这种信心甚至没有其他人可以跟他相比较的。
我们可以从这件事,看到忏悔确实很重要,但是忏悔并不是说把过去所造的恶业的罪消掉,而是改过自新,从此以后重新做人,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人。
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我们再继续看经文,经文里面佛陀讲:“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堕落地狱。然而,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同样的做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这里讲到的能够在“现法受报”,是指这种业只会在今生成熟,果报成熟的时间在今生,因此这种业称为现法受业。
“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就在第二生中即使连极少量的果报都不会再出现,何况更多的果报呢?这是特指已经证得了阿拉汉果的漏尽者。
佛陀接着提出了反问:“诸比库,象什么样的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呢?诸比库,于此有些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卑微、身贱、少恶、住苦。诸比库,象这样的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
这里讲到了“卑微”,巴利叫作pparitto意思是只有少许的意思,就是很少的功德;“身贱”直译为“少我”appàtumo,这里身是指自身,也就是相对于伟大来说他的功德很少,因此是称为“身贱”。“少恶而住于苦”(appadukkhavihàrã),即使因为少量的恶,也住于苦。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德、没有福报、没有福德、没有修行,即使很少的恶业,也能令他承受很大的苦报。
在这里我们讲一个故事,因为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些比库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每一年的雨安居之后,在各地住雨安居的比库,都会去佛陀居住的地方见佛陀,当时就有一群比库在雨安居之后,决定前往世尊所住的地方去见佛陀。
走到半路的时候,他们就要坐船,船到了海中央,就出了大风,突然乌云密布,船就在那边转,很久都不行走。当时船里的人就觉得很奇怪,他们认定在船当中一定有不吉祥的人,一定有灾星。于是他们就决定把那个不吉祥的人找出来准备祭海,但谁是灾星呢?谁是不吉祥的人呢?他们用抓阄的方法,结果就一个一个地抓阄,最后抓到船长的夫人,船长就说:算了,重来。接着又再抓阄,还是船长的夫人。没那么巧吧?第三次再抓,结果又是船长夫人,这个时候船长就不得不说:“哎,这个倒霉的、可怜的女人呀,我不能够因为这个可怜的女人而让整船的人死”。于是就把他夫人身上的首饰全部拿下来,然而用一个装沙的袋子绑在他夫人的脖子上,叫船上的人把她扔到海里去淹死了,祭海。船长的夫人丢下海后,不久真的就风平浪静了,船就可以安全到达了目的地。
当时那一群比库就想:“哎!真的是太奇怪了,为什么会这么样发生这样的怪事呢?三次抓阄都抓到了船长的夫人,这样的事情一定只有我们的世尊才知道。”
于是他们见到佛陀之后就把这件事报告佛陀,然后就问世尊说:“世尊啊!这个女人到底造了什么业呢?为什么会那么奇怪三次抓阄都抓到了她,结果活活的给扔到海里淹死了。”佛陀于是就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巴拉耐西(地名),现在也叫巴拉耐西。在巴拉耐西那个地方有一个居士的妻子,就是一个在家人的妻子,一个农夫的妻子。这个女人很贤惠,家里的事务她都自己亲手去做,不论挑水呀、砍柴呀、做饭呀、洗碗呀、她都自己亲手去做。这个农夫养了一条狗,这条狗对这个女人形影不离,不论她到田里面送食物、送饭菜给他的丈夫,或者她到森林里面捡树叶、捡树枝,这条狗一直都跟着她,形影不离地跟着她。其实这条狗在三世之前是这女人的丈夫,由于她的过去丈夫在死时候,还是很留恋这个女人,因此想要生生世世跟着她,于是即使投生成为狗也跟着这个女人。但是这个女人不知道,那个狗就是很喜欢跟着这个女人,形影不离,无论这个女人去到哪里它都跟。
有一天,这个女人正在走,那个狗又在跟着她,结果碰到一群年轻人,年轻人看到一条狗跟着一个女人,就调侃说:“哎,带着狗的猎人,今天有没有什么肉给我们吃呀。”那个女人听了就感到很懊恼、很生气,她就生那条狗的气,很烦这条狗经常跟着她。于是当她把饭菜送给了田里工作的丈夫回来之后,她就找了一个空罐子、一个水罐,把水罐里面装满了沙,再把盖盖紧,然后用一条绳子绑着沙罐一头。做好这些,她就蹲下来,蹲下来逗她的那条狗,然后就带它到了池溏边,那条狗以为会给它吃的,就摇着尾巴跟过去,结果这个妇人把一边绑着沙袋的绳子的另外的一头绑在狗的脖子上面,然后让这瓶子一直拖着那狗沉进池溏里,这条狗就被活活地淹死。由于这个女人造了活活地把狗淹死的业,结果这种业在她临终的时候…
《《盐块经》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