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鹽塊經》二▪P2

  ..續本文上一頁不是很疼我?”韋提希王後說:“孩子,你怎麼這樣問呢?在你還很小的時候,有一次你的手長了一個膿瘡,痛得你直在那裏哭,誰都平息不了你的痛苦,結果我不得不把你抱到你父親辦事廳那裏,你父親看了二話不說,就把你的手指含在口中,結果那個惡瘡就在你父親的口中破了,膿夾雜著血流出來,你的父親並沒有把它吐出來而是吞下去。”當未生怨王聽到這個之後,他急忙就說:“趕快把我的父親放出來。”但是大臣說:“大王!我現在怎麼可以放,你的父親已經去世了。”從那個時候開始,未生怨王就充滿了懊惱,充滿了悔恨,充滿了彷徨跟恐懼,沒有一個晚上可以睡好覺,一直生活在痛苦裏,日夜憔悴。

  後來他聽了大臣耆婆,就是名醫耆婆的建議,前到芒果園去拜見佛陀。佛陀當時正好和很多比庫在芒果園裏,當時未生怨王就問了一系列的問題,他問說:“在世間上各行各業的人,他們都通過自己的勞作,通過自己的勞動而謀生、而掙錢、而有了吃,不僅僅自己有了吃,還可以養家糊口,同時還可以去進行布施,供養你們這些出家人。那你們這些出家人修行又有什麼結果呢?”于是佛陀就跟他講了《沙門果經》,就是出家人修行有什麼結果,稱爲sàmannaphala沙門的修行成果的意思。當未生怨王聽了佛陀講這部經之後,就對佛陀升起很強的信心,于是他就表示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團,從此以後請世尊憶念他,一直到終生都成爲一位在家弟子。

  然後當時未生怨王就這樣說,他說:“尊者,罪惡戰勝了我,我如此愚蠢,如此愚癡,如此不善!我爲了奪取王權而殺死了父親,正直、如法之王的生命。尊者,爲此願世尊接受我的罪爲罪,以防護未來!”

  當時佛陀說:“大王,罪惡確實戰勝了你,你如此愚蠢,如此愚癡,如此不善!你殺死了父親,正直、如法之王的生命。大王,若你能見罪爲罪,如法忏悔,在未來成就防護,我接受此事。大王,這就是在聖者之律中成長:能見罪爲罪,如法忏悔,在未來成就防護!”

  也就是說佛陀接受了他的忏悔。佛陀在這裏接受他忏悔時候,佛陀說:“能夠見罪爲罪”,就是你能夠知錯認錯,你知道錯了,如法忏悔,通過如法地、真實地把它表露出來,認真改過。然後很重要的是最後那句話:“在未來能成就防護”。從些以後好好地守護好未來,在未來不要再犯錯誤。我們可以從這裏看到,忏悔真正的意義就是改過,把自己的過失、把自己的罪惡說出來,然後很好地防護未來,這就是忏悔的作用,從此以後不要再走錯路,不要再犯錯誤。

  當未生怨王說了這些這話,又聽了世尊這樣說之後,他就說:“尊者!現在我們在家有很多事情,我們應當要告辭。”

  當未生怨王走了之後,佛陀就說這個未生怨王,他自己毀了自己,因爲他殺死了他正直如法的父親。假如他沒有做這樣的錯事的話,他將在這一座當中,就能夠證得法眼。能夠得法眼,也就是說他只需要通過聽聞《沙門果經》,就可以證得初果。

  然而由于他親近了惡知識,親近了壞朋友,又殺害了自己的父親,造下了無間業,這種無間業成了業障kammantaràyikà,因此這種業障礙,他不能夠通過聽聞佛法而證得聖道聖果,這就是業障。

  由于未生怨王在世尊面前已經把他自己的過錯、把他自己的罪惡說了出來,從那個時候開始未生怨王完全變了一個人,雖然他的脾氣還是很暴躁,但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已經不再懊惱了,不再經常後悔,而是把自己的身心投入進去,護持佛陀,護持佛陀的教法,護持佛陀的僧團。

  在未生怨王繼位的第八年,我們的佛陀去世了,就在佛陀去世的那一年雨安居,由未生怨王,就是阿阇世王做外護,舉行了我們佛教史上很重要的一件大事——第一次聖典結集。這一次聖典結集,是由未生怨王完全把七葉窟裝修起來,而且提供所有參加結集的五百位阿拉漢的飲食、衣服、住所跟醫藥。這是一個很殊勝的善業,但是阿阇世王、未生怨王最後的結局仍然是給自己的兒子殺死了。未生怨王死了之後也墮入到地獄。他墮落到銅鍋地獄,他將在地獄裏往下沈叁萬年,之後再往上浮叁萬年,也就是他在地獄裏將煎熬六萬年之後,他的罪業才能夠消除。爲什麼會這麼樣?因爲他造的是無間罪業,因爲他殺死的父親,他殺死了聖者,因爲他的父親是初果聖者。這種業並沒有因爲他向佛陀親自承認、親自忏悔而消除。但是由于他忏悔了,他重新改過了,又由于他在忏悔之後投身于支持佛陀的教法,他已經成爲持戒、聽聞佛法、有布施、有禅修的人,他的罪業本來將會令他在地獄受很久的苦,由于教法的偉大,他在地獄只受六萬年,罪業將能夠結束。而在未來,他也將能夠成爲獨覺佛。這是由于他過去已經積累很強的巴拉密,而在佛陀在世的時候,他又通過聽聞佛陀說了《沙門果經》之後,升起了很強的信心,這種信心甚至沒有其他人可以跟他相比較的。

  我們可以從這件事,看到忏悔確實很重要,但是忏悔並不是說把過去所造的惡業的罪消掉,而是改過自新,從此以後重新做人,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善人。

  聽了這個故事之後,我們再繼續看經文,經文裏面佛陀講:“諸比庫,于此有些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墮落地獄。然而,諸比庫,于此有些人同樣的做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這裏講到的能夠在“現法受報”,是指這種業只會在今生成熟,果報成熟的時間在今生,因此這種業稱爲現法受業。

  “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就在第二生中即使連極少量的果報都不會再出現,何況更多的果報呢?這是特指已經證得了阿拉漢果的漏盡者。

  佛陀接著提出了反問:“諸比庫,象什麼樣的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呢?諸比庫,于此有些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卑微、身賤、少惡、住苦。諸比庫,象這樣的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

  這裏講到了“卑微”,巴利叫作pparitto意思是只有少許的意思,就是很少的功德;“身賤”直譯爲“少我”appàtumo,這裏身是指自身,也就是相對于偉大來說他的功德很少,因此是稱爲“身賤”。“少惡而住于苦”(appadukkhavihàrã),即使因爲少量的惡,也住于苦。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德、沒有福報、沒有福德、沒有修行,即使很少的惡業,也能令他承受很大的苦報。

  在這裏我們講一個故事,因爲佛陀在世的時候,那些比庫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在每一年的雨安居之後,在各地住雨安居的比庫,都會去佛陀居住的地方見佛陀,當時就有一群比庫在雨安居之後,決定前往世尊所住的地方去見佛陀。

  走到半路的時候,他們就要坐船,船到了海中央,就出了大風,突然烏雲密布,船就在那邊轉,很久都不行走。當時船裏的人就覺得很奇怪,他們認定在船當中一定有不吉祥的人,一定有災星。于是他們就決定把那個不吉祥的人找出來准備祭海,但誰是災星呢?誰是不吉祥的人呢?他們用抓阄的方法,結果就一個一個地抓阄,最後抓到船長的夫人,船長就說:算了,重來。接著又再抓阄,還是船長的夫人。沒那麼巧吧?第叁次再抓,結果又是船長夫人,這個時候船長就不得不說:“哎,這個倒黴的、可憐的女人呀,我不能夠因爲這個可憐的女人而讓整船的人死”。于是就把他夫人身上的首飾全部拿下來,然而用一個裝沙的袋子綁在他夫人的脖子上,叫船上的人把她扔到海裏去淹死了,祭海。船長的夫人丟下海後,不久真的就風平浪靜了,船就可以安全到達了目的地。

  當時那一群比庫就想:“哎!真的是太奇怪了,爲什麼會這麼樣發生這樣的怪事呢?叁次抓阄都抓到了船長的夫人,這樣的事情一定只有我們的世尊才知道。”

  于是他們見到佛陀之後就把這件事報告佛陀,然後就問世尊說:“世尊啊!這個女人到底造了什麼業呢?爲什麼會那麼奇怪叁次抓阄都抓到了她,結果活活的給扔到海裏淹死了。”佛陀于是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巴拉耐西(地名),現在也叫巴拉耐西。在巴拉耐西那個地方有一個居士的妻子,就是一個在家人的妻子,一個農夫的妻子。這個女人很賢惠,家裏的事務她都自己親手去做,不論挑水呀、砍柴呀、做飯呀、洗碗呀、她都自己親手去做。這個農夫養了一條狗,這條狗對這個女人形影不離,不論她到田裏面送食物、送飯菜給他的丈夫,或者她到森林裏面撿樹葉、撿樹枝,這條狗一直都跟著她,形影不離地跟著她。其實這條狗在叁世之前是這女人的丈夫,由于她的過去丈夫在死時候,還是很留戀這個女人,因此想要生生世世跟著她,于是即使投生成爲狗也跟著這個女人。但是這個女人不知道,那個狗就是很喜歡跟著這個女人,形影不離,無論這個女人去到哪裏它都跟。

  有一天,這個女人正在走,那個狗又在跟著她,結果碰到一群年輕人,年輕人看到一條狗跟著一個女人,就調侃說:“哎,帶著狗的獵人,今天有沒有什麼肉給我們吃呀。”那個女人聽了就感到很懊惱、很生氣,她就生那條狗的氣,很煩這條狗經常跟著她。于是當她把飯菜送給了田裏工作的丈夫回來之後,她就找了一個空罐子、一個水罐,把水罐裏面裝滿了沙,再把蓋蓋緊,然後用一條繩子綁著沙罐一頭。做好這些,她就蹲下來,蹲下來逗她的那條狗,然後就帶它到了池溏邊,那條狗以爲會給它吃的,就搖著尾巴跟過去,結果這個婦人把一邊綁著沙袋的繩子的另外的一頭綁在狗的脖子上面,然後讓這瓶子一直拖著那狗沈進池溏裏,這條狗就被活活地淹死。由于這個女人造了活活地把狗淹死的業,結果這種業在她臨終的時候…

《《鹽塊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鹽塊經》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