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鹽塊經》二▪P3

  ..續本文上一頁成熟,使這個女人墮落到地獄裏面去,而且受了很長的苦。

  後來當這個女人很有幸重新投生爲人,結果也是被淹死。乃至在佛陀出世時候,她同樣地投生爲一個女人,成爲船長的女人,結果還是給綁著沙袋給淹死了。我們看這個女人活活地虐待一條狗,把那條狗淹死了,結果造成她墮落地獄很長久的時間,乃至到她投生爲人仍然很多世被水淹死,這就是無盡業,是後後受業,已經經受了很多次了,爲什麼會這麼樣?

  我們看佛陀說的這句話::“諸比庫,象什麼樣的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呢?諸比庫,于此有些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卑微、身賤、少惡、住苦。諸比庫,象這樣的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

  如果這個女人有持戒的話,她懂得五戒,就不會害了她的那條狗,是不是?而由于她沒有智慧,因此她被人一說自己就懊惱,就會生氣,結果就把她的狗活活地給淹死了。正是由于她造了這種業,使她墮落到地獄受了很多年的苦,即使投生爲人,仍然受到當時虐待畜牲的不善果報。

  接著世尊又因爲這件事情,說了這樣的一首句子:Na antalikkhe na samuddamajjhe,

  na pabbatànaü vivaraü pavissa.

  na vijjati so jagatippadeso,

  yatthaññhito mu¤ceyya pàpakammà.

  

  非虛空海中,非入山縫隙;

  世界不存在,逃脫惡業處。(Dp.127)

  

  這是《法句經》第一百二十七誦裏面講到的,如果你的惡業要成熟,無論要逃到哪裏,飛到空中,潛到海中,進入大石塊,或者進入山洞,在這個世間根本就不存在能夠逃脫惡業成熟的地方。一但惡業成熟了,無論在哪裏、無論在何時,我們必須都得承受。

  接著佛陀又繼續再說:“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同樣地作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諸比庫,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偉大、住于無量。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同樣地作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佛陀在這裏就講到了,如果一個人同樣地造了少量的惡業,這種惡業不會在來生帶來果報,只會在今生受苦,不會帶到下世。是哪些人呢?這種人就是我們稱爲有修行的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有大量的功德,有無量的功德,這樣的人能夠只是造了少量的惡業在今生成熟,而不會帶到下生。

  在這裏我們就想講一個很有名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盎谷離馬喇(Angulimàla)的故事。Angulimàla古代翻譯成央掘摩羅,Anguli是手指,màla是花蔓或者就叫項鏈,因此Angulimàla也可以翻譯成指蔓。我們講指蔓的故事。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佛陀在世的時候,當然那個時候佛陀還是個菩薩,還沒有成佛,當時Pasenadi(國王名,巴謝那地,古音譯波斯匿王)有個國師,名字叫巴嘎哇嘎格,他跟他的妻子曼達妮生了一個孩子,巴嘎哇嘎格給他的新出生的兒子用占星法占象。結果發現他兒子出生的星象顯示出是處于強盜星宿,是強盜星,他此很憂傷。第二天他象往常一樣就去國王那裏,因爲他是國王的國師,國王的宗教首席顧問,他就照樣進宮去向國王請安,就問國王說:“大王,您昨天晚上睡覺如何?”當時波斯匿王說:“我怎麼能睡好覺呢?昨天晚上半夜起來的時候,我發現床尾的寶劍發出寒光,爲此我害怕了整個晚上,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征兆?”當時國師嘎格說:“國王,不僅僅您見到了這樣的先兆,全國的人都見到了這樣的征兆,是這麼樣的,昨天我的妻子生了一個孩子,我給這個孩子占星,結果發現這個孩子是屬于強盜星宿,這是一個凶兆。”國王就問:“你的孩子以後長大會是一個獨行大盜呢?還是一群強盜的匪首呢?”嘎格他說:“我占星,發現他是一個獨行者,他並不是匪首,是一個獨來獨往的人,國王,我是不是應該把他殺死呢?”當時波斯匿王就說:“既然他是個獨行者,那你就應當好好的護養,你應當好好地教育他,或許可以改變他的命運,說不定以後他的性情會改變,說不定,你不用殺他。”于是,嘎格就聽從國王的意見,回去給兒子特意取了個名字叫作ahiṁsaka,就是不傷害,hiṁsaka就是傷害人,ahiṁsaka就是不傷害。嘎格在孩子很小時就以傳統道德來教育他,叫他不要傷害別人,希望能夠改變這個孩子的命運,改變他一生注定的惡運。

  結果這個小孩的成長中,真的是很乖,對長輩很恭敬而且很聰明,學什麼東西都很快。等到他長到十二歲的時候,他的父母認爲應該將他送到一個很好的地方,接受高等的訓練,于是就將他送到達嘎西拉(地名),就在現在的巴基斯坦那邊,北印度。那個地方當時是整個印度手工業、各種技巧、技術的中心。當時就送他去那個地方投一個名師,學習各種各樣的技術、文化。ahiṁsaka也是很聰明,而且很聽話,對老師很恭敬,結果他學習很優秀、成績也很好,很快就得到老師的賞識。他的老師把他當成自己親生的兒子一樣,叫他到自己的家裏住、跟自己一起吃飯。

  然而就是因此,那些原來的學生們妒火中燒,他們認爲這個剛來的小子,一來到之後就得到我們老師的芳心,把我們當成不存在一樣,眼裏只有這個學生而沒有我們,我們無論如何不能讓他這樣得逞。于是他們就一起商量,想出了一條毒計。他們分成叁組,到老師那裏去告狀,他們說那一個剛來的ahiṁsaka想要謀害你,當時老師就說:“滾開,你們這些混蛋,想要分裂我跟我兒子的關系,沒門!”然後就把他們轟出去。結果他們第二天又來轟炸,他也是把他們轟出去,結果第叁批又來了,由于一而再,再而叁,他老師開始懷疑ahiṁsaka,只要有了懷疑,會把很多類似的迹象都當成是真的了,因爲這個時候就帶了有色的眼鏡,已經對這個人有了成見。所以很多那些根本沒有意義的東西他都把它當成有意義的,結果就這樣老師想要除掉ahiṁsaka,但是他想:“我是一個有名望的老師,我在印度很有名,如果我就這樣除掉我的學生,會使我的名譽受損,而且ahiṁsaka出身名門,他是喬薩羅國國師的兒子,如果我除掉他,對我肯定不利,我應當怎麼樣除掉他呢?”後來他就想到了一個詭計,就在ahiṁsaka即將要畢業的時候,他跟ahiṁsaka說:“現在你已經學得很好了,已經可以出師了,但是作爲一個學生,如果沒有一點東西來報達他的老師,這是說不過去的。” ahiṁsaka說:“老師,如果你有任何需要的,只要我能幫忙,我必定全力以赴地去做。” ahiṁsaka其實很善良,他根本不知道老師的意圖,他還認爲:“做一個學生應盡責地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完全恭敬地對待他的老師,這是作爲學生的義務。”他的老師說:“好吧,你要交給我一千個人右手的手指頭作爲畢業時老師的禮物。”當時,ahiṁsaka聽了傻了眼:“老師!我怎麼可以做這樣的事情?”老師說:“這是對老師的報達,你必須得這麼樣做。”雖然他很不情願,但他還是想:我必須對我的老師完全忠誠。于是他披上了盔甲,帶上弓、劍、刀、盾去執行老師給他的任務,其實他根本不知道老師的居心。

  于是他就潛入了喬薩羅國(Kosala),住在加利尼的一個樹林裏面的一個懸崖上,這方便他看到經過樹林裏的道路上的人,如果有行人來,他就跳下懸崖,然後就把人殺死,把手指剁下來。剛開始他把手指頭全部挂在樹上,結果鳥就把那些手指頭吃了,吐出了骨頭,于是他就把手指頭全部串起來,挂在頸項上。

  由于當時沒有一個人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只是知道他的頸項上挂著人的手指頭,于是叫他Angulimàla(指蔓),他的名子就這麼樣來的。後來那些行人因爲知道這裏出了個殺人魔王,就不敢經過他的道路了。因此Angulimàla無法再找到人來殺,于是他就住在村莊附近,或者經常到村莊裏的路上去殺人。他經常徘徊在村莊附近,甚至有時候晚上進入村莊去殺人,去砍手指。結果很多村裏的人就害怕,紛紛搬走,搬進了Sāvatthī舍衛城,搬進當時的王宮,而且向當時Pasenadi王投訴。就是說在加利尼樹林裏面出了一個殺人魔王、一個強盜,很凶悍。十個人在一起也給他殺掉,二十個人在一起也都給他殺掉,叁十個人在一起也給殺掉,很凶狠,而且經常打家劫舍進屋裏去把人殺掉。當時很多人聚集在王宮面前,要求國王派人去捕捉這個殺人魔王。

  這件事發生在佛陀成佛之後的第十二個年頭,有一天佛陀進入到大悲定,出來時候同樣去觀察世間。就在那天早上,他發現眼前出現了Angulimàla的影子,然後他又再看,他發現如果今天自己不去的話,這個Angulimàla將會墮入無間地獄,爲什麼?因爲他即將犯下一個罪大惡極的事情,而佛陀又發現到如果自己去,將能夠解救Angulimàla,並且他過去積累的巴拉密有機會成熟。于是佛陀就特地趕了叁十裏的路,去到加利尼樹林去。

  話說,當時國王已經命令准備出兵去抓Angulimàla,當時他的母親曼達妮聽到之後,雖然不知道這個Angulimàla就是她的兒子ahiṁsaka,但是她預感命…

《《鹽塊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鹽塊經》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