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錄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衆多賢友共同努力完成,但盡管這樣,
也不能保證裏面完全沒有錯漏,未經尊者最後校對,
僅供大家學習參考,不宜公開。
第六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鹽塊經》叁
瑪欣德尊者講于江西佛學院
大家請合掌來禮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各位居士:
晚上好!
我們今天晚上將繼續一起來學習《鹽塊經》,我們在前天晚上學習了《鹽塊經》中佛陀所說到的:“諸比庫,于此有些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然而,諸比庫,于此,有些人同樣地作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接著,佛陀解釋了什麼樣的人即使只做少量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佛陀說:“有些人不曾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卑微、身賤、少惡而住苦。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即使做了少量了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
我們在上一次的學習中舉個例子,有一個婦女由于她殺死一條狗,而由此導向墮落地獄,然後即使在以後的很多世的輪回中,她每世都溺水而死。
接著佛陀又繼續說:“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同樣地作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只是在今生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諸比庫,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偉大、住于無量。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同樣地作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我們在前天晚上舉了盎谷離馬喇(Angulimàla)指蔓的故事。故事講到,他本來是一個殺人魔王,殺了999個人,就差一步連他自己的親生母親也殺掉了,那個時候由于佛陀已經知道如果再晚一步,他會變得無可挽救了,同時佛陀也看到了就在那天他的因緣也將要成熟,于是佛陀特地趕了叁十多裏路去見他、去挽救他,挽救他的慧命,通過佛陀用神通去調伏他,他不再殺人了,而且也加入僧團。
加入了僧團之後,他過著很艱苦的苦行生活,修行頭陀支,只穿叁衣,糞掃衣、托缽,並且也勤修止觀,最後他斷盡了一切煩惱,從那個時候開始,可以說他已經斷盡了次生受業和後後受業,但是他仍然還要承受現法受業。因此,在托缽時他經常會遭到人家的攻擊,用石塊丟他,用棍棒打他,有時候托不到食物,托到的是滿缽的血,他時常遍體鱗傷。但正是因爲他已經修了身,已經修了戒,已經修了心,已經修了慧,他功德不少,很偉大,住于無量。像這樣的人,他在今生只是受小的果報,就正如當佛陀見到他遍體鱗傷,滿身都流著血,缽也破了,衣服也破了,佛陀跟他說:“如果你還沒有出家,沒有斷除煩惱的話,你未來會在地獄裏受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漫長歲月的苦, 但是現在你只在今生受了這麼一點點苦報。”
佛陀在這句話裏講到:“諸比庫,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什麼是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呢
修戒(bhàvitasãlo),已修戒,意思就是已經修習了戒,這是指增長戒學;
修心(bhàvitacitto),已修心,是已經修習了心,這是指增上心學;
修慧(bhàvitapa¤¤o),已修慧,也就是已經修習了慧,這是指增上慧學;
修身(bhàvitakàyo),已經修習了身,這是已經包括了戒、定、慧的修習。
也就是說佛陀在這裏講到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其實是指戒、定、慧的修習。
我們今天晚上就先來講修戒、修心、修慧,然後後天晚上我們繼續依照戒、定、慧來講修身。也就是說我們先要對修戒、修心、修慧有個大概了解之後,再重點以修身爲例子,學習如何通過修身來培育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乃至通過修身來斷除煩惱,證悟涅槃。假如我們沒有對戒、定、慧有個大概了解,就來談修身,理想起來可能會有點困難。因此,後天晚上我們將依照義注裏講到修身的分別法來講,但現在,我們先得對戒、定、慧有個大概的了解。
講到修戒(bhàvitasãlo)是指四種遍淨戒:
第一、巴帝摩卡律儀戒 (pàtimokkhasaüvara-sãla),pàtimokkha在《清淨道論》裏解釋爲護解脫,pàti的意思是保護、看護,由于看護這些戒,mokkha能夠解脫惡趣的苦,因此通過很好地守護好戒而能夠脫離惡道之苦,這稱爲pàtimokkha,所以我們也可以把這個譯爲護解脫,saüvara是保護、防護的意思,作爲名詞,它是律儀。Sãla是行爲,戒行。
第二、根律儀戒 (indriyasaüvara-sãla);
第叁、活命遍淨戒 (àjãvapàrisuddhi-sãla) ;
第四、資具依止戒 (paccayasannissita-sãla) 。
我們先簡單地講講巴帝摩卡律儀戒 (pàtimokkhasaüvara-sãla),什麼是護解脫律儀戒?對于巴帝摩卡,佛陀在很多經典裏面都講到了,佛陀是這樣說的:「“諸比庫,應當具足戒與具足巴帝摩卡而住!應以巴帝摩卡律儀防護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對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受持學習于諸學處!”」也就是說,應當具足圓滿的戒,具足巴帝摩卡。
巴帝摩卡有兩種意思:
第一種是作爲僧團半月、半月應當誦的戒本,這稱爲經籍的。
而另外一個呢,就是戒巴帝摩卡。對于比庫來說,是227條戒律,對于四分律的比丘僧戒來說,是250條學處,這個稱爲巴帝摩卡。或者說依照梵文pràtimokùa譯爲“波羅提木叉”。這個是一個比庫或者說一個比丘來說,他應當完全持守的、應當具足的;
應以巴帝摩卡律儀防護而住,就是通過這些好好保護自己的身和語,具足正行與行處,有很好的身的正行,語的正行,有很好的去處,不去與出家人和比庫不相應的地方,應當具足出家人應有的身體的行爲和語言的行爲;
對于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哪怕是很細小的一些罪過,一些過惡,甚至有犯戒的念頭,乃至無意的犯戒,也見到由于自己的放逸、漫不經心,而會帶來犯戒的危險,帶來不善果報的危險,帶來違背世尊指令的危險。通過這樣來受持學習世尊所製定的大小學處,如果能做到這樣,稱爲巴帝摩卡律儀戒 (pàtimokkhasaüvara-sãla)。
第二是根律儀戒 (indriyasaüvara-sãla)。根律儀戒,indriya是指根,這裏的根是我們的感官——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saüvara是保護、防護,我們稱根律儀,就是很好地守護好六根;sãla是這種戒行。
對于根律儀戒,佛陀經常是這樣說的:當眼看到顔色,不取于相,不取隨相。不取于相,這裏的相nimitta是指不去看他是男相、女相、漂亮的、醜陋的相,不取隨相,就是不去看細部特征,就是不特意去關注到她的眼睛很漂亮,她的鼻子很漂亮,她的聲音很嬌柔、很動聽,她的手很柔軟,她的腳很柔軟等等的細部特征,這些是屬于隨相。
假如一個人沒有很好的守護好眼根的話,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這是一個比喻,就是說假如一個人沒有很好地守護好眼根,那麼當他看到漂亮的東西的話,就會有貪,如果看到不好的東西,又不如理作意,就會有憂,屬于嗔,這樣的話,種種的惡不善法就會通過眼根而流入身體,內心就生起了貪、嗔、癡。透過實行此律儀,保護眼根,持守眼根律儀。同樣的,當耳聽到聲音、當鼻嗅到氣味、舌嘗到味道、身體觸到觸覺、意識知法,也要不取于相,不取隨相,若于不守護意根而住,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意根,守護意根律儀。這是指對于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這六根的保護、防護,能夠守護好這些就稱爲根律儀。
第叁種遍淨戒是活命遍淨戒(àjãvapàrisuddhi-sãla)。àjãva是活命,就是謀生的意思;pàrisuddhi,pàri是完全的,suddhi是清淨的,完全的清淨,稱爲遍淨。也就是說,作爲比庫,他對于自己生活…
《《鹽塊經》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