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必須品與得來的方式都應當要完全的清淨,在《清淨道論》裏這樣講到:遠離違越爲活命之因而製定的六種學處,以及“詭詐、虛談、作暗示、作詐騙、以利求利”如是等諸惡法,爲“活命遍淨戒”。
例如自己沒有上人法,說自己有上人法,自己沒有神通,說自己有神通,自己沒有禅那,說自己有禅那,自己沒有證果,說自己有證果,通過這樣來騙取信衆的信心而得到供養,這已經是巴拉基嘎,是破戒了。或者說通過以一些不正當的方式來騙取信衆的信心,然後得到供養,這稱爲邪命。
以及“詭詐、虛談、作暗示、作詐騙、以利求利”如是等諸惡法,如果已經是遠離了這些種種惡法,爲活命遍淨戒。也就是說作爲一個出家人,他所獲得生活必需品,必須得是正當的,如果是通過正當途徑而獲得,就稱爲活命遍淨。
如果通過不正當的謀生方式,就稱爲邪命,例如通過巴結在家人,通過暗示,通過以利求利,送一些東西給那些當官的,那些大施主,目的是爲了得到有人供養,這些稱爲以利求利,如果一位出家人遠離了這些惡法,這些邪命的、不好的謀生方式,稱爲活命遍淨戒。
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穿著)之衣,只是爲了防禦寒冷,爲了防禦炎熱,爲了防禦虻、蚊、風吹、日曬、爬蟲類的觸惱,只是爲了遮蔽羞處。
第四種遍淨戒稱爲資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ãla)。paccaya在這裏是資具的意思,它的本意是指緣,種種因緣的緣,在這裏指生活的緣,生活的必需品,我們可以說是生活用品;sannissita是依靠的,也就是作爲一個比庫來說,他的日常用品應當要正確使用,而且使用的時候要正確地省思它的正當用途。如果能做到這樣,那稱爲資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ãla)。這裏的資具主要指四種:
第一是袈裟,也就是衣 (cãvara);
第二是piõóapàta,是缽食,飲食;
第叁是senàsana,住所,或者稱坐臥處;
第四是bhesajja是藥品。
對于衣的省思如下:我如理省思,所受用之衣只是爲了防禦虻、蚊、風吹、日曬、爬蟲類的觸惱,只是爲了遮蔽羞處,這是對所穿的袈裟正確的省思、正確的用途。
第二是對食物的省思: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的食物不爲嬉戲,不爲驕慢,不爲裝飾,不爲莊嚴,只是爲了此身住立存續,爲了停止傷害,爲了資助梵行,如此我將消除舊受,並使新受不生,我將維持生命,無過且安住。這是對食物的省思。
第叁是對住所的省思,senàsana,這稱爲坐臥處,就是我們的住所: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的坐臥處,只是爲了防禦寒冷,爲了防禦炎熱,爲了防禦虻、蚊、風吹、日曬、爬蟲類的觸惱,只是爲了免除季候的危險,而好獨處(禅修)之樂。
第四種是對藥品的省思: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的病者所需之醫藥資具,只是爲了防禦已生起的病苦之受,爲了盡量沒有身苦。
作爲一個出家人,應當每天都要省思,甚至說每使用一次都要省思,按照戒律來說,就是我們每穿一次袈裟都需要省思,我們用餐的時候要省思,我們住所要省思,我們每服藥品也要省思,因爲假如這樣省思,那麼我們使用這些生活用品就沒有過失。如果不省思,那麼我們本身會違犯戒律。
因爲我們之所以現在有這些生活用品,我們能夠使用它們,這是佛陀允許的。作爲世尊本身,他是屬于應受這些供養的,作爲一位阿羅漢聖者,也是應受這些供養的,因爲他們稱爲應供,也就是他們有資格去接受,去享用這些。但是對于仍是凡夫的弟子來說,如果要做到戒清淨,那麼使用這些物品前,就必須通過如理的省思,這樣的話,他才是繼承了佛陀所允許的這些生活用品。如果他自己仍是凡夫弟子,又沒有戒,那麼他使用這些物品,是被稱爲欠債或者借受用的。而如果是一個賊住的比庫,那麼他使用這次物品是屬于盜,是盜賊的受用。如果諸比庫能夠每天如理省思這四種資具,就稱爲資具依止戒。
對于在家居士來說,現在我們在禅修營裏禅修,大家用的是常住供養的物品、吃的是常住的飯、住的是常住的住所,因此我們也應當進行省思。在上座部佛教裏,那些在家居士去寺院居住時,他們也接受施主的供養,都要進行這樣的省思。
如果一個人做到了戒清淨,在戒清淨的基礎上,他應當修增上心學,也就是修心。我們可通過修止業處samatha kammaññhàna來修心,通過這樣修心來培育定力。定力又分爲兩種,第一種是近行定(upacàra samàpatti),第二種是安止定(appanà samàpatti)。在《清淨道論》以及在《攝阿毗達摩義論》裏,都這樣定義說,心清淨或者說修心是指近行定和安止定。
《清淨道論》裏說到近行定以及八種等至稱爲心清淨。其中的近行定是屬于欲界的定,還不是屬于色界、無色界的定,而安止定是屬于八定,這八定包括了色界的四種禅那以及無色界的四種定。
色界的四種禅那就是:初禅paṭhamajjhāna、第二禅dutiyajjhāna、第叁禅tatiyajjhāna、第四禅catutthajjhāna,四種無色界定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也就是說,我們通過修止業處,通過修心能夠培育定力,一般我們所說到的定是指近行定以及八種安止定。
應當如何來培育近行定和安止定呢?我們必須要通過適當地專注于目標來培育。因此我們在培育止業處的時候,先要找適當的所緣。
佛陀一生教過很多種修習止、培育定力的方法,在《清淨道論》裏歸納爲四十種業處,有的義注裏歸納爲叁十八種所緣,這裏講到的業處就是心專注地用來培育定力的所緣、目標。因此我們說到的四十種業處,是依所緣來分的,就是說依專注的對象來分的。
先談談近行定,有十種業處可以培育達到近行定,分別是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舍隨念、天隨念等六隨念和死隨念、寂止隨念、四界分別觀、食厭想。
佛隨念Buddhànussati,就是通過憶念佛陀的功德,持續地把佛陀的功德置于心中的第一位,來培育專注力從而達到近行定的禅修方法;
法隨念是憶念法的功德,叫Dhammānussati;
僧隨念Saṇghānussati,是憶念僧寶的功德;
戒隨念sīlānussati,是憶念自己的戒清淨,自己的戒沒有毀壞、不穿、沒有斑點,通過這樣來憶念自己的戒;
舍隨念cāgānussati,這裏的舍(càgà),就是施舍、布施,憶念自己經常做布施,親手做布施,歡喜地做布施,而生起的依布施功德來憶念的禅修方法;
天隨念devatānussati,是憶念由于諸天具有信、戒、聞、舍、慧的功德,我也具有這種功德,因此以諸天的功德爲對比,讓自己生起歡喜心,然後通過這樣的憶念來培育定力的方法。
死隨念maraṇānussati,是憶念死的必然性,來培育定力;
寂止隨念upasamānussati,是憶念涅槃的寂靜和殊勝,通過憶念涅槃的功德培育定力的方法;
四界分別觀,是指觀身體裏面的地、水、火、風四界來培育定力;
食厭想,是隨念、思惟由于覓食的苦、進食的苦、吃下去的食物的不淨、食物在肚子裏的消化等等的痛苦、不淨、肮髒,再思惟所吃掉的食物全部排到廁所裏去。思惟從開始覓食到食物最後的結果,都是很不淨的,這樣能夠克服對食物的貪,這稱爲食厭想。
這十種業處分別是依所緣分的,例如佛隨念是憶念佛陀的功德,法隨念是憶念法的功德,僧隨念是憶念僧的功德,這都是依所緣分的。這十種業處只能達到近行定(upacàra samàpatti),這是欲界的定。
能夠證得安止定的一共有叁十種業處,他們是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十不淨是指屍體腐爛的十個過程,例如——青瘀相、腫脹相、膿爛相、斷壞相等等;身至念也稱爲叁十二身分,是思惟身體的叁十二個部分的禅修方法;入出息念是通過正念專注呼吸的方法;慈、悲、喜、舍四種梵住以及四種無色界定。
在這叁十種業處中,十遍都可以證得色界的第四禅;十不淨和身至念可證得色界的初禅;入出息念可證得色界的第四禅;四種梵住當中的慈、悲、喜——就是修行慈心、悲心、喜心,可證得色界的第叁禅;舍梵住則直接證得色界的第四禅;四種無色界定依次證得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我們可以從四十種業處中的任何一種來培育而達到近行定或安止定。有些義注也把這四十種業處歸納爲叁十八種所緣,這叁十八種所緣就是把十遍中的白遍和光明遍合二爲一,把十遍中的限定虛空遍和空無邊處的所緣合二爲一,它們是極其相似的,因此四十種業處變成了叁十八種所緣,這是一種分法。
我們講了這四十種業處來培育定力,例如修習白遍而證得色界的第四禅,之後以白遍爲基礎修習四種無色界定,當我們具足了安止的八種定之後,我們應當再繼續修習四界分別觀。
在所有這四十種業處中,有些是通于止,又通于觀的。例如我們修十不淨,可通于止,也可通于觀;身至念可以通于止,也通于觀;入出息念也可以通于止,通于觀;四界差別…
《《鹽塊經》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