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錄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衆多賢友共同努力完成,但盡管這樣,
也不能保證裏面完全沒有錯漏,未經尊者最後校對,
僅供大家學習參考,不宜公開。
第六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鹽塊經》四
瑪欣德尊者講于江西佛學院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各位àvuso、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晚上好!
我們在前天晚上一起學習了《鹽塊經》裏面講到的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我們就依照持戒——四種遍淨戒以及修止和修觀這種次第來講,但是在經文裏面還出現了一句話叫做修身(bhàvitakàyo),我們前天晚上講到的修身已經包括了修行戒、定、慧,那我們現在就先來講講修身,爲什麼我們要把修身放在後面呢?因爲如果是對戒、定、慧的修行次第沒有一定的了解,或者說沒有一定的認識,如果講到修身,可能(理解起來)會有點困難。今天晚上我們就將依照這部經典和《義注》裏面講到修身的方法來簡單的談一談。
我們將重點藉修身爲目次,來講到如何通過修身依次達到斷除煩惱和讓業消除作爲修習的次第。
因爲修身也包括修戒,那應當如何通過修身來持戒呢?在《義注》裏面就講到了,一個禅修者如果能夠防護五門,這樣他就是守護好根律儀。守護好根律儀,這裏五門是以身爲主,所以一個人如果很好的保護好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就是在這裏講到的修身。正如佛陀在經典裏面講到的當眼睛看見顔色,不取于相,不取隨相,若由于不守護眼根而住,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眼根,持守眼根律儀。當耳朵聽到聲音,鼻嗅到香,舌嘗到味,身觸到觸,不取于相,不取隨相,若不守護身根而住,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身根,持守身根律儀。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他隨便亂看,不防護自己的眼根,看不該看的,聽不該聽的或者說他看了,沒有很好的保護好眼根,不如理作意。于是看見好看的生起了貪,看到不好的、不喜歡的生起了嗔,心起排斥。或者是由于不如理作意,即使看到好的也會生嗔,看見不好的也會生貪。如果一個人很好的保護好眼根,那就是說他守護好眼根律儀。
當然我們應當知道,佛陀教導的根律儀,並不是外道所理解的根律儀。因爲有一次,有一個外道的弟子他走到佛陀那裏,他說你們也講守護根門,我們的導師也教導守護根門,那佛陀就問外道的弟子說:“你們的導師是怎麼教你守護根門的?”他回答說:“我們的導師教我們不要看,不要聽,不要嗅,不要觸…這就是守護根門。”于是佛陀就對阿難尊者說:“阿難!如果說不看就叫做守護眼根律儀的話,那麼瞎子都在修習眼根律儀。如果不聽叫做守護耳根律儀,所有的聾子都在修習耳根律儀”。因此,我們所講到的守護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指看照樣看的,聽照樣的,觸照樣觸的,觸的時候要很好的保護。
例如當我們去托缽的時候,如果見到了一些淨相,美麗的像,如果我們沒有守護好眼根,隨便亂看。看了不該看的東西,那麼很容易生起貪。或者看見一些很肮髒的,醜陋的,例如看到一些死屍等等,如果不如理作意,就會生起嗔,生起厭惡。如果一個人能夠很好的守護好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他就能很好的守護好自己的心。因爲根據我們平時跟外界的接觸,都是通過根門來接觸的,可以說我們平時的生活、工作就是跟外在的境的接觸的一個過程,特別是在家人,每天都會接受很多的信息,這些信息包括顔色的光等,這些屬于物體的、形狀的,聲音的,而在我們平時的一天生活中,我們通過眼睛來認知的信息,幾乎占所有信息當中的80%,其他的(信息),再次是通過聽到的,身體感觸到的,因此我們知道,如果不守護好眼根,就會被貪、憂、惡不善法所流入。那這個是對守護根門來說的修身。
我們再接著講一下如何通過培育定力來修身,在《義注》裏面講到身隨觀kāyānupassī,這種方法來修身稱爲修身,講到身隨觀,我們很自然想到《念處經》或《大念處經》(Mahàsatipaññhànasuttaü),在《長部》的第二十二經跟《中部》的第十經,就稱爲《大念處經》或是《念處經》,這部經裏面講到的身念處或身隨觀,一共有14種,其中第一種是入出息念,第二種是四威儀,第叁種是四種正知,第四種是厭惡作意,第五種是界作意,其他九種是冢墓觀。
我們在這裏就以最經常,最能夠代表修身的kāyagatāsati身至念爲例來講,身至念也稱爲叁十二身分,這裏的叁十二身分不要把它錯誤的說成叁十二分身,是叁十二身分,就是身體的叁十二個部分。如果講到這部經的來源,也就是這種修行方法的來源,在很多經典裏講到,例如在《大念住經》裏面也有講到,在《中部》裏面有專門一部叫《身至念經》裏面也講到。
在《大念住經》和《身至念經》裏面這樣講到。佛陀說:諸比庫,比庫對此從腳底以上、從發頂以下、爲皮膚所包的身體(以皮膚爲邊沿的這個身體),觀察(思維)充滿種種之不淨:“于此身中有頭發、身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油膏、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尿。”
在這部經裏面,或是《大念住經》或《身至念經》裏面一共講到了叁十一種身體的部分,然而在小部的小誦Khuddakapāṭha,那裏面就提到了叁十二身分,在《清淨道論》裏面也很詳細的講到應當如何來修習這叁十二身分的方法。
如果一位禅修者要修習身至念,修習叁十二身分,他可以先背熟這叁十二個身體的部分,就正如《清淨道論》裏面講到的,如果一個人想修習的話,他要先背誦。背誦這叁十二身分一共可以分爲六組。
在修色業處的時候,我們講到的身體可以分爲四十二個部分。這四十二個部分,其中地界有二十種,水界有十二種,火界有四種,風界有六種,一共有四十二種。
然而在身至念裏或叁十二身分的修法裏面就有叁十二種。只是包括地和水這兩界,其中地界可以分爲四組,水界分爲兩組。
其中地界的四組是:
第一組是頭發、身毛、指甲、牙齒、皮膚;
第二組是肌肉、筋腱、骨、骨髓、腎;
第叁組是心髒、肝髒、肋膜、脾髒、肺;
第四組是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腦。
對于水界的兩組,水界和地界稍微不同,地界是一組5個,水界一組是6個。
第五組是膽汁、痰、膿、血、汗、脂肪;
第六組是眼淚、油脂、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尿。
對于一位禅修者如果他要修習叁十二身分,他要如何來修習呢?在《清淨道論》中說到他要先背熟,背誦分爲順背和逆背。
(1kesā 2lomā 3nakhā 4dantā 5taco,)(頭發、身毛、指甲、牙齒、皮膚,)
(5taco, 4dantā,3nakhā,2lomā,1kesā,)(皮膚,牙齒,指甲,身毛,頭發。)
然後呢,再(頭發、身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腎髒。)
(腎髒、骨髓、骨骼、筋腱、肌肉、皮膚、牙齒、指甲、身毛、頭發。)
就這樣慢慢的背,然後順背、逆背,順背、逆背,背熟之後,然後他可以再進一步去思維,去省察這叁十二種身體的部分。
應該如何來省察呢?應當依照形狀、依照顔色、依照方位、依照處所、依照界限這種種方式來思維。
例如頭發,頭發的形狀就是很細小的,象針一樣,它的顔色是黑色的,如果是老人的話,就是白色,如果是洋人的頭發,顔色就是黃色或棕色的。它的方位是處于身體的上方,頭頂的上方。它的界限下面是頭皮,上面是空界。還有一直到額頭、耳朵、頸項這是它的界限。我們通過這些方法來思維。然後是身體的毛發,它的形狀是更加的細小,它的顔色是褐色的,它遍布全身,除了五個地方沒有,除了臉的皮膚,有的人臉的皮膚還會有細小的毛,手掌,腳掌,其他地方都是身毛遍布的。還有指甲,包括手指甲和腳指甲。牙齒上面一排,下面一排。皮膚也是如此,用這樣的方法逐一逐一的思維。
在修叁十二身分的時候有兩種修法,一種是對于沒有禅那的禅修者的修法,另一種是已經有了禅那的禅修者的修法。
對于沒有禅那的禅修者的修法在《清淨道論》裏面講到,如果一個人沒有禅那,那麼他就先要背誦,背誦之後再記熟每一個身體部分他都有五個特相,那就是顔色、形狀、方位、處所、界限,應當這麼樣的記熟。之後再一組一組,先順觀,然後再逆觀,如果一組觀成熟之後再觀第二組。第二組成熟再觀第叁組,再觀第四組。如果一個禅修者在過去世有很強的巴拉密的話,他可以很快的取到這些身體部分的相。
他可以順觀從頭發開始,觀到尿,然後再逆觀到頭發,這樣順觀、逆觀,順觀、逆觀後,等他可以所有叁十二個像都很清楚的呈現出來,然後他再整體的觀,作意它的不淨。
然而對于有禅那的禅修者來說呢,他修叁十二身分可以說是很容易。因爲根據教學來看,幾乎所有有禅那的禅修者他要觀叁十二身分都很容易,你讓他去觀照,去思維,他很快就報告他可以了,爲什麼呢?因爲有禅…
《《鹽塊經》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