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盐块经》四

  

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

  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

  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六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盐块经》四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àvuso、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晚上好!

  我们在前天晚上一起学习了《盐块经》里面讲到的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我们就依照持戒——四种遍净戒以及修止和修观这种次第来讲,但是在经文里面还出现了一句话叫做修身(bhàvitakàyo),我们前天晚上讲到的修身已经包括了修行戒、定、慧,那我们现在就先来讲讲修身,为什么我们要把修身放在后面呢?因为如果是对戒、定、慧的修行次第没有一定的了解,或者说没有一定的认识,如果讲到修身,可能(理解起来)会有点困难。今天晚上我们就将依照这部经典和《义注》里面讲到修身的方法来简单的谈一谈。

  我们将重点藉修身为目次,来讲到如何通过修身依次达到断除烦恼和让业消除作为修习的次第。

  因为修身也包括修戒,那应当如何通过修身来持戒呢?在《义注》里面就讲到了,一个禅修者如果能够防护五门,这样他就是守护好根律仪。守护好根律仪,这里五门是以身为主,所以一个人如果很好的保护好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就是在这里讲到的修身。正如佛陀在经典里面讲到的当眼睛看见颜色,不取于相,不取随相,若由于不守护眼根而住,则会被贪、忧、诸恶不善法所流入,实行此律仪,保护眼根,持守眼根律仪。当耳朵听到声音,鼻嗅到香,舌尝到味,身触到触,不取于相,不取随相,若不守护身根而住,则会被贪、忧、诸恶不善法所流入,实行此律仪,保护身根,持守身根律仪。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他随便乱看,不防护自己的眼根,看不该看的,听不该听的或者说他看了,没有很好的保护好眼根,不如理作意。于是看见好看的生起了贪,看到不好的、不喜欢的生起了嗔,心起排斥。或者是由于不如理作意,即使看到好的也会生嗔,看见不好的也会生贪。如果一个人很好的保护好眼根,那就是说他守护好眼根律仪。

  当然我们应当知道,佛陀教导的根律仪,并不是外道所理解的根律仪。因为有一次,有一个外道的弟子他走到佛陀那里,他说你们也讲守护根门,我们的导师也教导守护根门,那佛陀就问外道的弟子说:“你们的导师是怎么教你守护根门的?”他回答说:“我们的导师教我们不要看,不要听,不要嗅,不要触…这就是守护根门。”于是佛陀就对阿难尊者说:“阿难!如果说不看就叫做守护眼根律仪的话,那么瞎子都在修习眼根律仪。如果不听叫做守护耳根律仪,所有的聋子都在修习耳根律仪”。因此,我们所讲到的守护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指看照样看的,听照样的,触照样触的,触的时候要很好的保护。

  例如当我们去托钵的时候,如果见到了一些净相,美丽的像,如果我们没有守护好眼根,随便乱看。看了不该看的东西,那么很容易生起贪。或者看见一些很肮脏的,丑陋的,例如看到一些死尸等等,如果不如理作意,就会生起嗔,生起厌恶。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的守护好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他就能很好的守护好自己的心。因为根据我们平时跟外界的接触,都是通过根门来接触的,可以说我们平时的生活、工作就是跟外在的境的接触的一个过程,特别是在家人,每天都会接受很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颜色的光等,这些属于物体的、形状的,声音的,而在我们平时的一天生活中,我们通过眼睛来认知的信息,几乎占所有信息当中的80%,其他的(信息),再次是通过听到的,身体感触到的,因此我们知道,如果不守护好眼根,就会被贪、忧、恶不善法所流入。那这个是对守护根门来说的修身。

  我们再接着讲一下如何通过培育定力来修身,在《义注》里面讲到身随观kāyānupassī,这种方法来修身称为修身,讲到身随观,我们很自然想到《念处经》或《大念处经》(Mahàsatipaññhànasuttaü),在《长部》的第二十二经跟《中部》的第十经,就称为《大念处经》或是《念处经》,这部经里面讲到的身念处或身随观,一共有14种,其中第一种是入出息念,第二种是四威仪,第三种是四种正知,第四种是厌恶作意,第五种是界作意,其他九种是冢墓观。

  我们在这里就以最经常,最能够代表修身的kāyagatāsati身至念为例来讲,身至念也称为三十二身分,这里的三十二身分不要把它错误的说成三十二分身,是三十二身分,就是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如果讲到这部经的来源,也就是这种修行方法的来源,在很多经典里讲到,例如在《大念住经》里面也有讲到,在《中部》里面有专门一部叫《身至念经》里面也讲到。

  在《大念住经》和《身至念经》里面这样讲到。佛陀说:诸比库,比库对此从脚底以上、从发顶以下、为皮肤所包的身体(以皮肤为边沿的这个身体),观察(思维)充满种种之不净:“于此身中有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油膏、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

   在这部经里面,或是《大念住经》或《身至念经》里面一共讲到了三十一种身体的部分,然而在小部的小诵Khuddakapāṭha,那里面就提到了三十二身分,在《清净道论》里面也很详细的讲到应当如何来修习这三十二身分的方法。

  如果一位禅修者要修习身至念,修习三十二身分,他可以先背熟这三十二个身体的部分,就正如《清净道论》里面讲到的,如果一个人想修习的话,他要先背诵。背诵这三十二身分一共可以分为六组。

  在修色业处的时候,我们讲到的身体可以分为四十二个部分。这四十二个部分,其中地界有二十种,水界有十二种,火界有四种,风界有六种,一共有四十二种。

  然而在身至念里或三十二身分的修法里面就有三十二种。只是包括地和水这两界,其中地界可以分为四组,水界分为两组。

  其中地界的四组是:

  第一组是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

  第二组是肌肉、筋腱、骨、骨髓、肾;

  第三组是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

  第四组是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脑。

  对于水界的两组,水界和地界稍微不同,地界是一组5个,水界一组是6个。

  第五组是胆汁、痰、脓、血、汗、脂肪;

  第六组是眼泪、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

  对于一位禅修者如果他要修习三十二身分,他要如何来修习呢?在《清净道论》中说到他要先背熟,背诵分为顺背和逆背。

  (1kesā 2lomā 3nakhā 4dantā 5taco,)(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

  (5taco, 4dantā,3nakhā,2lomā,1kesā,)(皮肤,牙齿,指甲,身毛,头发。)

  然后呢,再(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

  (肾脏、骨髓、骨骼、筋腱、肌肉、皮肤、牙齿、指甲、身毛、头发。)

  就这样慢慢的背,然后顺背、逆背,顺背、逆背,背熟之后,然后他可以再进一步去思维,去省察这三十二种身体的部分。

  应该如何来省察呢?应当依照形状、依照颜色、依照方位、依照处所、依照界限这种种方式来思维。

  例如头发,头发的形状就是很细小的,象针一样,它的颜色是黑色的,如果是老人的话,就是白色,如果是洋人的头发,颜色就是黄色或棕色的。它的方位是处于身体的上方,头顶的上方。它的界限下面是头皮,上面是空界。还有一直到额头、耳朵、颈项这是它的界限。我们通过这些方法来思维。然后是身体的毛发,它的形状是更加的细小,它的颜色是褐色的,它遍布全身,除了五个地方没有,除了脸的皮肤,有的人脸的皮肤还会有细小的毛,手掌,脚掌,其他地方都是身毛遍布的。还有指甲,包括手指甲和脚指甲。牙齿上面一排,下面一排。皮肤也是如此,用这样的方法逐一逐一的思维。

  在修三十二身分的时候有两种修法,一种是对于没有禅那的禅修者的修法,另一种是已经有了禅那的禅修者的修法。

  对于没有禅那的禅修者的修法在《清净道论》里面讲到,如果一个人没有禅那,那么他就先要背诵,背诵之后再记熟每一个身体部分他都有五个特相,那就是颜色、形状、方位、处所、界限,应当这么样的记熟。之后再一组一组,先顺观,然后再逆观,如果一组观成熟之后再观第二组。第二组成熟再观第三组,再观第四组。如果一个禅修者在过去世有很强的巴拉密的话,他可以很快的取到这些身体部分的相。

  他可以顺观从头发开始,观到尿,然后再逆观到头发,这样顺观、逆观,顺观、逆观后,等他可以所有三十二个像都很清楚的呈现出来,然后他再整体的观,作意它的不净。

  然而对于有禅那的禅修者来说呢,他修三十二身分可以说是很容易。因为根据教学来看,几乎所有有禅那的禅修者他要观三十二身分都很容易,你让他去观照,去思维,他很快就报告他可以了,为什么呢?因为有禅…

《《盐块经》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经》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