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定力的支助。
有禅那的修行者他应当怎样去修行呢?他应该先背熟三十二身分,顺背逆背,他观照思维的时候会用到,当他背这三十二身分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甚至我们可以用单个字单个字的背,比如发、毛、甲、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胆汁、痰、脓、血、汗、脂、泪、膏、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也就是说我们先简单的把它背出来,然后我们再去进一步的思维,如果一位禅修者要观照的话他要进入第四禅,先次第的入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然后从第四禅出定,那个时候他的心很强,他的光明很强,然后这个时候他就去注意他的身体,他的身体很明亮,然后他再逐一的去观照头发,当他的心一转向头发的时候,他会发现他的头发已经很清晰的呈现在他的意门,他不是用眼睛去看的。头发整片是黑的,形状等等,而且是立体的。然后再观体毛、再观指甲,看他当时是怎么坐的,如果当时他的两只手是叠掌,或者是双跏趺而坐的话,可以看见十个手指甲,十个脚指甲就呈现在那里。然后再看他的牙齿,上面的牙齿,连牙根都要看到,接着看皮肤,如果这样可以的话,接着看第二组肌肉。第一组和第二组稍微有点不同,第一组都是在表皮的,在我们体表的,第二组开始是在里面的,肌肉、筋腱、骨、骨髓、肾。一组一组来观,一般我们先教导观第一组,如果第一组他可以很清晰的观到,那么可以接着几组继续去观照思维。一般禅修者可以很快的,甚至在一天之内就把这三十二身分都修完。当可以逐一逐一观照这三十二身分之后,你再一起看,一起看这三十二身分,然后再看哪一个身分可以称为是subha,清净的,漂亮的、美丽的。这个时候,禅修者会报告,没有一个是能够称为清净的,漂亮的。当我们实际去修行的时候,特别是有禅那的修行的时候,我们甚至不鼓励禅修者去看相片,特别是看人体标本的相片,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定力,他会很难去想象里面这个是什么,例如肠子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肠间膜是什么样,胃中物是什么,粪便是什么,他们很难想象,就像在没有牙膏的牙膏壳里拼命的去挤,就很难去挤出里面的味道来。如果是你已经有了定力,你看你会发现到你自己看到的内脏和标本看到的内脏是完全不同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看到的内脏是有生命的,例如心脏、肝脏,肺啊,它们都是有生命的,跟看到的那些,特别是医学家们所看到的形状又变了,颜色又变了,而且又没有生命力的那种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人在修三十二身分的时候,假如他一定要去看的话,宁可我们建议他去看一些画,一些医学的挂图,不要看标本就可以了。因为这样他可以更加明白颜色、方位、处所就可以了。对于有定力的禅修者,他有的时候甚至不用去看什么挂图,他只要把三十二身分背会,就可以如实的把它去观照出来。
那我们再去看这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我想问问大家哪一个是最漂亮的,有没有?现在让大家选,大家最喜欢哪一个?例如头发,很多人都会披肩散发或者一头秀发,但是如果在理发店或发廊剪掉的或者夹杂着肥皂水掉下来的时候。。。。例如指甲,经常要擦指甲油,摩擦摩的光滑。但是如果你剪下它放在那里的时候。。。特别是皮肤对女士来说精心呵护,每天要擦粉啊,画眉毛啊,擦口红啊。这些都是在做什么工作?在画皮是不是?我们再看看现在的那些美容店或是化妆品都是在为皮肤而做,是不是?
在《清净道论》里面说到,例如你的头发或指甲、牙齿、皮肤,乃至到哪一个部分掉下来,都一定是很肮脏的,甚至我们连想都不想去碰一下。虽然这些是肮脏的,但是至少我们还是可以看的过去,是不是?如果我们好几天不洗头,头发会怎么样?很痒。如果我们很长时间不剪手指甲,手指甲会有很多污垢。如果几天不刷牙,好几天不洗澡,不洗皮肤会怎么样?这些都是不净的,这些还不会不净到那里,假如我们把肚子里的东西翻过来,皮肤全部在里面,那会怎么样呢?这就是我们身体的真相,它就是这么样的。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么样来修习不净,来思维身体。这样的话,当一个人升起贪欲的时候,他应当思维不净,他应当修习不净。如果一个禅修者他已经有了定力,譬如第四禅,那么他能够很快的,乃至一、二天他就能够成就三十二身分的修法,可以证得初禅。如果对于没有禅那的禅修者,如果他愿意的话他也可以以三十二身分作为他的根本业处,这样一直来修习,而且通过修习身至念他可以证得初禅。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持续的思维这三十二个身体的部分,思维到成熟之后呢,我们再把这三十二个身分做为一个整体或者取它的某一个部分来专注。例如地界的第二组第三个骨,取白骨想aṭṭhikasaññā,aṭṭhika、aṭṭhika、aṭṭhika(白骨、白骨、白骨)或者Paṭikkūla、Paṭikkūla、Paṭikkūla(厌恶,厌恶,厌恶)。这样来成就白骨想。
我们修白骨也可以证得初禅。你把身体当成一个整体,看到它只是三十二个部分,它是由三十二个部分拼凑而成的一堆东西、一堆很肮脏的东西。正如佛陀在《大念处经》里面讲到的,就犹如一个具眼的人(视力良好的人),他打开一个开口的袋子,发现里面这些是米,这些是黍米,这些是糙米,这些是绿豆等等。同样的,我们这个身体是一个很漂亮的皮囊,装着一大堆很肮脏的东西,我们就这样去观照:这个是心,这个是肝,这是粪便,这是痰,这是脓等等。当我们这样持续的去思维,去观照,它的定力将会维持下去乃至达到初禅。当他培育了定力之后,如果他想要继续以这种方法来转修Vipassanā,转修观也可以。应当如何通过这种方法来转修观呢?我们接下来就讲修习三十二身分乃至到证果的方法。
首先通过修习三十二身分来培育定力直到证得初禅。证得初禅之后呢,他应当要修习辨识初禅的名法,初禅有多少个名法?34个名法。他一开始由于一下子要看34个名法不容易,他可以先从禅支来看,初禅有多少个禅支?有5个禅支,这5个禅支是属于什么?是属于心所。那他可以去查初禅的五禅支,他们分别是寻、伺、喜、乐、一境性Vitakka-vicara-piti-sukh”ekaggata。当他查到寻、伺、喜、乐、一境性之后呢,然后他再去查初禅的禅心,这个是称为识。然后呢,再是触,受(这里的受是乐禅支的乐),想、思、一境性(这里的一境性是禅支),然后名命根、作意,寻、伺(也是属于禅支),胜解,精进,喜(也属于禅支)、欲、信、念、惭、愧、无贪、无嗔、中舍性。
然后是六对十二个心所,它们分别是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身练达性、心练达性。最后一个慧根。一共是34个名法,也就是说一个初禅的禅心伴随着三十三个心所,这个就是初禅的名法。
而初禅的名法它都有一个所缘,所有的这些名法它都朝向一个所缘,它的所缘是什么?是三十二身分,这里的身是概念法还是究竟法?是概念法。因为以概念法为所缘才能够证得禅那。当他这样辨识了初禅的名法之后呢,他再去找这些名法根据什么而生或依什么生起?他观察到这些名法它是依身。首先这些名法是在心所依处里面生起,在心所依处里面,他再辨识里面的色法,色法一共有54种色法。
这54种色法又依照四类的色聚,一类是心生色,一类是业生色,一类是食生色,一类是时节生色,这些不仅仅在依处,不能够单独把心所依处拿出来,它还包括了依身,这个身体也是属于一堆色法,他再辨识身体里面的四类色法,这样来修习色业处。
也就是说这个修行方法是先从名业处入手,再修色业处,之后他再去找这些名色法它都是有因的,然后他再找到由于有了无明、有了爱、有了取它才会有。有了造业、才有了这堆名色法,通过这样来修缘起。等当他找到了名色法之因、找到了缘起之后,他再思维,这堆名色法是称为缘生法。而过去的无明、爱、取、业这些属于缘,这只是缘跟缘生法而已。缘跟缘生法都是称为行法,而且它们都不外于名法和色法。于是他再去观照缘跟缘法的三相。哪三相呢?无常相、苦相、无我相(Aniccalakkhanam, dukkhalakkhanam, anattalakkhanam)就这样观照修习观业处,修习Vipassanā,他观照无论是称为初禅的名法也好,无论是这些名法所依的身也好,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而且这堆名色法不仅是无常、苦、无我的,连造成它们的因也是无常、苦、无我的。他通过这样的方法来修Vipassanā,当他的观智一直提升到很高的阶段,那个时候他可以以观初禅的名法为主,因为我们在这里讲到的是由于修的是三十二身分,他没有其他的定力,例如他只是通过修习三十二身分而证得了初禅。他并没有修习入出息念,也没有证得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用这样的方法,他可以进一步修习。在高级观智的时候,以观照初禅的名法为主,观照无常、苦、无我,他可以次第的证得不同的果位,例如初果、第二果、第三果、第四果(初果入流果,第二果一来果,第三果不来果,第四果阿拉汉果)。
对于用这种方法来修行的人,在经典里面也很多,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例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很熟悉的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在他出家、受具足戒之后第一个雨安居,他就证得了初果。然而一直到佛陀入般涅槃,入灭之后他仍然还是初…
《《盐块经》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