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定力的支助。
有禅那的修行者他應當怎樣去修行呢?他應該先背熟叁十二身分,順背逆背,他觀照思維的時候會用到,當他背這叁十二身分的時候,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語言,甚至我們可以用單個字單個字的背,比如發、毛、甲、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膽汁、痰、膿、血、汗、脂、淚、膏、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尿,也就是說我們先簡單的把它背出來,然後我們再去進一步的思維,如果一位禅修者要觀照的話他要進入第四禅,先次第的入第一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然後從第四禅出定,那個時候他的心很強,他的光明很強,然後這個時候他就去注意他的身體,他的身體很明亮,然後他再逐一的去觀照頭發,當他的心一轉向頭發的時候,他會發現他的頭發已經很清晰的呈現在他的意門,他不是用眼睛去看的。頭發整片是黑的,形狀等等,而且是立體的。然後再觀體毛、再觀指甲,看他當時是怎麼坐的,如果當時他的兩只手是疊掌,或者是雙跏趺而坐的話,可以看見十個手指甲,十個腳指甲就呈現在那裏。然後再看他的牙齒,上面的牙齒,連牙根都要看到,接著看皮膚,如果這樣可以的話,接著看第二組肌肉。第一組和第二組稍微有點不同,第一組都是在表皮的,在我們體表的,第二組開始是在裏面的,肌肉、筋腱、骨、骨髓、腎。一組一組來觀,一般我們先教導觀第一組,如果第一組他可以很清晰的觀到,那麼可以接著幾組繼續去觀照思維。一般禅修者可以很快的,甚至在一天之內就把這叁十二身分都修完。當可以逐一逐一觀照這叁十二身分之後,你再一起看,一起看這叁十二身分,然後再看哪一個身分可以稱爲是subha,清淨的,漂亮的、美麗的。這個時候,禅修者會報告,沒有一個是能夠稱爲清淨的,漂亮的。當我們實際去修行的時候,特別是有禅那的修行的時候,我們甚至不鼓勵禅修者去看相片,特別是看人體標本的相片,爲什麼呢?因爲如果一個人沒有定力,他會很難去想象裏面這個是什麼,例如腸子是什麼形狀,什麼顔色,腸間膜是什麼樣,胃中物是什麼,糞便是什麼,他們很難想象,就像在沒有牙膏的牙膏殼裏拼命的去擠,就很難去擠出裏面的味道來。如果是你已經有了定力,你看你會發現到你自己看到的內髒和標本看到的內髒是完全不同的,爲什麼呢?因爲你看到的內髒是有生命的,例如心髒、肝髒,肺啊,它們都是有生命的,跟看到的那些,特別是醫學家們所看到的形狀又變了,顔色又變了,而且又沒有生命力的那種是不同的。如果一個人在修叁十二身分的時候,假如他一定要去看的話,甯可我們建議他去看一些畫,一些醫學的挂圖,不要看標本就可以了。因爲這樣他可以更加明白顔色、方位、處所就可以了。對于有定力的禅修者,他有的時候甚至不用去看什麼挂圖,他只要把叁十二身分背會,就可以如實的把它去觀照出來。
那我們再去看這身體的叁十二個部分,我想問問大家哪一個是最漂亮的,有沒有?現在讓大家選,大家最喜歡哪一個?例如頭發,很多人都會披肩散發或者一頭秀發,但是如果在理發店或發廊剪掉的或者夾雜著肥皂水掉下來的時候。。。。例如指甲,經常要擦指甲油,摩擦摩的光滑。但是如果你剪下它放在那裏的時候。。。特別是皮膚對女士來說精心呵護,每天要擦粉啊,畫眉毛啊,擦口紅啊。這些都是在做什麼工作?在畫皮是不是?我們再看看現在的那些美容店或是化妝品都是在爲皮膚而做,是不是?
在《清淨道論》裏面說到,例如你的頭發或指甲、牙齒、皮膚,乃至到哪一個部分掉下來,都一定是很肮髒的,甚至我們連想都不想去碰一下。雖然這些是肮髒的,但是至少我們還是可以看的過去,是不是?如果我們好幾天不洗頭,頭發會怎麼樣?很癢。如果我們很長時間不剪手指甲,手指甲會有很多汙垢。如果幾天不刷牙,好幾天不洗澡,不洗皮膚會怎麼樣?這些都是不淨的,這些還不會不淨到那裏,假如我們把肚子裏的東西翻過來,皮膚全部在裏面,那會怎麼樣呢?這就是我們身體的真相,它就是這麼樣的。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這麼樣來修習不淨,來思維身體。這樣的話,當一個人升起貪欲的時候,他應當思維不淨,他應當修習不淨。如果一個禅修者他已經有了定力,譬如第四禅,那麼他能夠很快的,乃至一、二天他就能夠成就叁十二身分的修法,可以證得初禅。如果對于沒有禅那的禅修者,如果他願意的話他也可以以叁十二身分作爲他的根本業處,這樣一直來修習,而且通過修習身至念他可以證得初禅。也就是說我們通過持續的思維這叁十二個身體的部分,思維到成熟之後呢,我們再把這叁十二個身分做爲一個整體或者取它的某一個部分來專注。例如地界的第二組第叁個骨,取白骨想aṭṭhikasaññā,aṭṭhika、aṭṭhika、aṭṭhika(白骨、白骨、白骨)或者Paṭikkūla、Paṭikkūla、Paṭikkūla(厭惡,厭惡,厭惡)。這樣來成就白骨想。
我們修白骨也可以證得初禅。你把身體當成一個整體,看到它只是叁十二個部分,它是由叁十二個部分拼湊而成的一堆東西、一堆很肮髒的東西。正如佛陀在《大念處經》裏面講到的,就猶如一個具眼的人(視力良好的人),他打開一個開口的袋子,發現裏面這些是米,這些是黍米,這些是糙米,這些是綠豆等等。同樣的,我們這個身體是一個很漂亮的皮囊,裝著一大堆很肮髒的東西,我們就這樣去觀照:這個是心,這個是肝,這是糞便,這是痰,這是膿等等。當我們這樣持續的去思維,去觀照,它的定力將會維持下去乃至達到初禅。當他培育了定力之後,如果他想要繼續以這種方法來轉修Vipassanā,轉修觀也可以。應當如何通過這種方法來轉修觀呢?我們接下來就講修習叁十二身分乃至到證果的方法。
首先通過修習叁十二身分來培育定力直到證得初禅。證得初禅之後呢,他應當要修習辨識初禅的名法,初禅有多少個名法?34個名法。他一開始由于一下子要看34個名法不容易,他可以先從禅支來看,初禅有多少個禅支?有5個禅支,這5個禅支是屬于什麼?是屬于心所。那他可以去查初禅的五禅支,他們分別是尋、伺、喜、樂、一境性Vitakka-vicara-piti-sukh”ekaggata。當他查到尋、伺、喜、樂、一境性之後呢,然後他再去查初禅的禅心,這個是稱爲識。然後呢,再是觸,受(這裏的受是樂禅支的樂),想、思、一境性(這裏的一境性是禅支),然後名命根、作意,尋、伺(也是屬于禅支),勝解,精進,喜(也屬于禅支)、欲、信、念、慚、愧、無貪、無嗔、中舍性。
然後是六對十二個心所,它們分別是身輕安、心輕安、身輕快性、心輕快性、身柔軟性、心柔軟性、身適業性、心適業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身練達性、心練達性。最後一個慧根。一共是34個名法,也就是說一個初禅的禅心伴隨著叁十叁個心所,這個就是初禅的名法。
而初禅的名法它都有一個所緣,所有的這些名法它都朝向一個所緣,它的所緣是什麼?是叁十二身分,這裏的身是概念法還是究竟法?是概念法。因爲以概念法爲所緣才能夠證得禅那。當他這樣辨識了初禅的名法之後呢,他再去找這些名法根據什麼而生或依什麼生起?他觀察到這些名法它是依身。首先這些名法是在心所依處裏面生起,在心所依處裏面,他再辨識裏面的色法,色法一共有54種色法。
這54種色法又依照四類的色聚,一類是心生色,一類是業生色,一類是食生色,一類是時節生色,這些不僅僅在依處,不能夠單獨把心所依處拿出來,它還包括了依身,這個身體也是屬于一堆色法,他再辨識身體裏面的四類色法,這樣來修習色業處。
也就是說這個修行方法是先從名業處入手,再修色業處,之後他再去找這些名色法它都是有因的,然後他再找到由于有了無明、有了愛、有了取它才會有。有了造業、才有了這堆名色法,通過這樣來修緣起。等當他找到了名色法之因、找到了緣起之後,他再思維,這堆名色法是稱爲緣生法。而過去的無明、愛、取、業這些屬于緣,這只是緣跟緣生法而已。緣跟緣生法都是稱爲行法,而且它們都不外于名法和色法。于是他再去觀照緣跟緣法的叁相。哪叁相呢?無常相、苦相、無我相(Aniccalakkhanam, dukkhalakkhanam, anattalakkhanam)就這樣觀照修習觀業處,修習Vipassanā,他觀照無論是稱爲初禅的名法也好,無論是這些名法所依的身也好,它們都是無常、苦、無我的。而且這堆名色法不僅是無常、苦、無我的,連造成它們的因也是無常、苦、無我的。他通過這樣的方法來修Vipassanā,當他的觀智一直提升到很高的階段,那個時候他可以以觀初禅的名法爲主,因爲我們在這裏講到的是由于修的是叁十二身分,他沒有其他的定力,例如他只是通過修習叁十二身分而證得了初禅。他並沒有修習入出息念,也沒有證得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用這樣的方法,他可以進一步修習。在高級觀智的時候,以觀照初禅的名法爲主,觀照無常、苦、無我,他可以次第的證得不同的果位,例如初果、第二果、第叁果、第四果(初果入流果,第二果一來果,第叁果不來果,第四果阿拉漢果)。
對于用這種方法來修行的人,在經典裏面也很多,在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很多,例如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很熟悉的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在他出家、受具足戒之後第一個雨安居,他就證得了初果。然而一直到佛陀入般涅槃,入滅之後他仍然還是初…
《《鹽塊經》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