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聖者。在第一次結集,也就是在佛陀入滅後的那一年的雨安居當中,第二天就要舉行結集了,第一次結集當時他還是初果。他是當時被選的500位比庫當中,既是最有資格又是最沒有資格去參加的。爲什麼呢?最有資格的是因爲他跟隨佛陀,一直跟隨了25年,佛陀說的很多法他都聽聞了,他是當時佛陀身邊那麼多弟子中聽聞最多法的。正如阿難尊者自己也說過:“我聽聞了八萬四千組法蘊dhammakkhandha,其中八萬二千是由佛陀那裏聽聞的,二千是從弟子那裏聽來的。”但是他又是最沒有資格的,爲什麼呢?因爲他才是初果聖人,其他的499位都是斷盡一切煩惱的阿拉漢聖者。所以他是最有資格又是最沒有資格的。于是當時就有一位比庫去說他:“在我們中間還有一位比庫夾著腥臭!”.當時他聽到之後,他自己就想:哎呀!現在在這裏的499位,他們都沒有任何的煩惱,只有一個散發著臭味的人,那必定是他。爲什麼呢?因爲他還是初果聖者,貪、嗔、癡,還一樣也沒有斷除。他就知道那位比庫說的是他,他的身心受到觸動。于是在那天晚上他徹夜經行,在《律藏》裏面講到他就是用kāyagatāsati身至念來修行。一直到快要天亮了,他一個晚上都在那邊經行感到很累,他就躺下來,結果就在他即將躺下來的時候,他的心從一切諸漏之中解脫出來。
那我們也可以看到,其實阿難尊者本身他自己是精通四種禅那和四種無色界定的,但是在經典裏面講到,他那天晚上是以修kāyagatāsati身至念爲主,通過修身至念,最後他再觀照身至念裏面的初禅名法,然後再證得阿拉漢果的。
而另外一個也是很有名的,在佛陀的教法當中非常有名的叫Mahākaccāyana,馬哈咖吒亞那(古譯摩诃迦旃延尊者)。佛陀也是贊歎他修身隨觀,修身至念很出色的一位比庫。他也是通過修身至念而證得阿拉漢果。
在《清淨道論》裏面講到根律儀,也舉了一位Mahàtissa大長老例子,當時他在阿努羅陀補羅住,他准備進城去托缽,結果在路上遇見一個剛跟丈夫吵了架的女人,那個女人一見到長老就生起了顛倒之想,就發出大笑。那個時候長老就順著笑聲一看,看到牙齒,那個時候立刻就看到了,他由牙齒而取觀,而見到了一具白骨。那個時候他就站在那裏,在Mahàṭīkā裏面就說,他就站在那裏,取白骨爲相而進入了初禅,出定之後他就立刻觀照初禅的名法,這樣次第的證得了聖道、聖果。他就站在那裏由凡夫證得了阿拉漢果。
這就是由叁十二身分而證果的例子,當然了Mahàtissa長老不能說在那個時候,因爲在那個時候之前他已經很精通修Vipassanā,修觀的方法。他就因爲這個因緣,因爲他一直以來都很熟悉各種觀法,所以他很快的就證得了阿拉漢果。
那還有另外一種修法,是依照身純粹修觀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大念住經》裏面講到,《大念住經》裏面這個歸爲九種冢墓觀,這是取外在不淨的屍體的修觀法。
在經典裏面佛陀說:“諸比庫,比庫見到被丟棄在墓地裏的屍體,死後經一日,經二日或叁日,已經腫脹、青淤、膿爛。”
這裏就講到一位比庫他在墳場、在冢墓裏面,當他看到了屍體,因爲古印度有這樣的風俗,就是把屍體扔到樹林裏面,扔到墳場裏面,任它自己去腐爛。當他看到之後呢,如果他只是取屍體的像而觀它的不淨,他可以修定來證得初禅。但是在《大念住經》裏面又講到,這種方法也可以作爲修過患隨觀。如果他只是取外在的不淨相,他可以證得初禅。如果他再比較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這個是在觀禅裏面稱爲過患隨觀ādīnavānupassana。
最後他可以再繼續,如同比庫見到被丟棄在墓地裏的屍體,正被烏鴉、兀鷹、鹫、蒼鹭、狗、老虎、豹、豺狼或各種蟲所噉食。他比較于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
他應看到,由于見到屍體,再想到自己的身體也無法避免,由于這樣的對比,他對這個的身體生起過患想,這個身體有種種的過患。之後他看到骨鎖尚有肉有血,由筋腱連結著……骨鎖已無肉,爲血所汙,由筋腱連結著……骨鎖已無血、肉,由筋腱連結著……已無連結的骨頭散落各處:一處爲手骨,另一處爲腳骨,另一處爲踝骨,另一處爲胫骨,另一處爲股骨,另一處爲髋骨,另一處爲肋骨,另一處爲脊椎骨,另一處爲肩胛骨,另一處爲頸椎骨,另一處爲颚骨,另一處爲齒骨,另一處爲頭骨。
他又再見到骨頭白如螺貝的顔色,然後又再見到骨頭經堆積,經過叁四年之後骨頭變爲粉末。這是看到一具屍體,由于腫脹,青淤,膿爛,一直到碎爲粉末的過程。每一種他都比較此身,他比較于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
通過這樣來修過患隨觀。如果他能夠成就的話,他就成就過患隨觀智。這是在《大念住經》裏面佛陀講到這九種修法。
然而在每一段佛陀都這樣講:“他如是于內身,隨觀身而住;如是于外身,隨觀身而住;如是于內外身,隨觀身而住。”
當他見到外在的屍體之後,他再對比這內在的身,對于內在的身也修這樣的法,他再對外在的觀,然後他再內外觀,這就是在《大念住經》裏面每一段佛陀講到觀法的時候,他都會教導,要內觀,要外觀,要內外觀。內外觀之後,還要觀察它生起之法,觀它壞滅之法,再觀它的生滅法,通過內觀、外觀、再觀它的生滅法,生起,壞滅,生滅,這樣慢慢的他的觀智能夠得到提升,最後乃至到可以通過這種方法而證得果位。
那在這裏,今天晚上我們就簡單的講了通過修身,包括修戒、包括修定、包括修觀來提升自己的定力和提升自己的觀智,一直到證果的方法。
現在我們再結合我們所講的那部經跟我們現在講的有關——講業,來看看一位禅修者當他證得聖道、聖果之後的功德。當一位禅修者通過修習戒、定、慧,而證得了初道的時候,也就是sotapatti-magga 。Sota就是河流,在這裏是指聖者之流,apatti是進入,所以稱爲入流,magga是道。入流道已經斷除了“有身見” sakkāyadiṭṭhi或者古代翻譯成薩迦耶見。或者稱爲身見,或者稱爲邪見。
所以證得了入流道的初果聖者,不會再墮落四惡趣,哪四惡趣呢?地獄、畜生、餓鬼、阿蘇羅。爲什麼不會再墮落呢?因爲一個人、一個有情,之所以能夠墮落四惡趣,是由于邪見。如果沒有邪見,他不可能墮落到四惡趣。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一個初果聖者已經斬斷了邪見,也就是在初道的時候邪見已經被徹底的斷除了。
正因爲如此,即使一個初果聖者會生起貪欲,例如佛陀在世的時候,很多那些初果聖者也是在家人,他們還會結婚啊,還會生孩子啊,他們可能還會喜歡聽歌啊,還會喜歡一些美食啊,他們還會有貪,但是那些貪是沒有邪見相應的貪。
那一個禅修者如果證得了初果之後,他在證得初果之前所造的一切那些會令他投生到惡道裏面的那些業,都不能夠産生令他投生到惡道的作用。即使一個人在沒有證得初果前,好像庫祖達拉一樣,她是一個仆人,每天她都幫她的主人買東西,都偷她的錢,例如說今天給她10塊錢去買花,她只買5塊錢,5塊錢自己落袋。後來她聽到佛陀說法,證得初果之後呢,她就不會再做這件事情了,那天她再去買花,她的主人發現今天的花怎麼多了那麼多,她就把之前的事情坦白的說出來。如果一個人,他之前可能做過許多壞事,例如殺生、例如偷盜、例如邪淫、例如說妄語或是喝酒等等,但他一旦證得了初果之後呢,他所做過的那些惡業很可能,如果他沒有證果的話,他死了之後還有機會令他墮落到惡道。但是由于初道已經斷除了邪見,因此他的那些惡業再強也不能産生令他投生到惡趣的果報。因爲這些業沒有邪見的支柱,所以它的力量減弱很多。如果能夠産生果報,可能是今生他會受到一些身體的痛苦啊,或是受到別人誹謗啊,誣蔑啊,給人罵啊,給人打啊。而不會由此而墮落到惡道裏面去。
由于不來道已斷除了欲界的貪,不來道是Anāgāmi,āgāmi是來,na是不,不要來,就是不會再來,magga是道。不來道古代翻譯成阿那含,我們也可以叫它第叁道,它已經斷除了對欲的貪,對欲界的貪。因此一個證得了叁果的聖者,不會再投生到欲界。
因爲對于欲界的生命、對于任何欲界他已經不會再粘著,不會再去追求。所以一位叁果的聖者斷除了貪,斷除了嗔,他也不會生氣,不會悲傷,不會憂愁,不會擔心。他也不會喜歡吃的,不會喜歡欲樂,男女的那些,他也不會喜歡,因爲他已經斷除了這些,他之前所造作的那些善業,惡業,等他一證得了叁果之後,他不會再投生到欲界,爲什麼呢?因爲沒有欲貪。沒有對欲界的貪,或者稱爲欲漏。由于沒有這種對欲界生命的執著,所以他以前所造的業也因爲沒有煩惱的支柱,就不能夠帶來欲界的投生,欲界的生命,而只能投生到色界或無色界梵天界去。
那他之前所作的那些業,例如在他還是凡夫的時候,會殺生,會偷盜,會邪淫,會做這些,但是等他一投生到梵天界,梵天界他沒有身去(受),所以他身體不會痛苦,最大的不善果報就是,有時他看見一些不淨或聽到一些聲音,但是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爲一位梵天人,幾乎都是在享受他善的果報。而身體的痛苦啊,病痛啊,這裏痛,那裏痛啊,這個病、那個病啊,這些都是欲界的。乃至欲界的天人,例如叁十叁天,經常要和阿蘇羅打架,有時手被砍了,腳被砍了。又如欲界的天,他們有高低之分,有些天是要做屬下的,有些天就很有威德的,很多人服侍。那被服侍的就是天子或者大威德天,那些服侍人的,他們還是要聽人使喚的,但是到了梵天界,他們就沒…
《《鹽塊經》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