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
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
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六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盐块经》三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大家请合掌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居士:
晚上好!
我们今天晚上将继续一起来学习《盐块经》,我们在前天晚上学习了《盐块经》中佛陀所说到的:“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然而,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接着,佛陀解释了什么样的人即使只做少量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佛陀说:“有些人不曾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卑微、身贱、少恶而住苦。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即使做了少量了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
我们在上一次的学习中举个例子,有一个妇女由于她杀死一条狗,而由此导向堕落地狱,然后即使在以后的很多世的轮回中,她每世都溺水而死。
接着佛陀又继续说:“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只是在今生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伟大、住于无量。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我们在前天晚上举了盎谷离马喇(Angulimàla)指蔓的故事。故事讲到,他本来是一个杀人魔王,杀了999个人,就差一步连他自己的亲生母亲也杀掉了,那个时候由于佛陀已经知道如果再晚一步,他会变得无可挽救了,同时佛陀也看到了就在那天他的因缘也将要成熟,于是佛陀特地赶了三十多里路去见他、去挽救他,挽救他的慧命,通过佛陀用神通去调伏他,他不再杀人了,而且也加入僧团。
加入了僧团之后,他过着很艰苦的苦行生活,修行头陀支,只穿三衣,粪扫衣、托钵,并且也勤修止观,最后他断尽了一切烦恼,从那个时候开始,可以说他已经断尽了次生受业和后后受业,但是他仍然还要承受现法受业。因此,在托钵时他经常会遭到人家的攻击,用石块丢他,用棍棒打他,有时候托不到食物,托到的是满钵的血,他时常遍体鳞伤。但正是因为他已经修了身,已经修了戒,已经修了心,已经修了慧,他功德不少,很伟大,住于无量。像这样的人,他在今生只是受小的果报,就正如当佛陀见到他遍体鳞伤,满身都流着血,钵也破了,衣服也破了,佛陀跟他说:“如果你还没有出家,没有断除烦恼的话,你未来会在地狱里受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漫长岁月的苦, 但是现在你只在今生受了这么一点点苦报。”
佛陀在这句话里讲到:“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什么是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呢
修戒(bhàvitasãlo),已修戒,意思就是已经修习了戒,这是指增长戒学;
修心(bhàvitacitto),已修心,是已经修习了心,这是指增上心学;
修慧(bhàvitapa¤¤o),已修慧,也就是已经修习了慧,这是指增上慧学;
修身(bhàvitakàyo),已经修习了身,这是已经包括了戒、定、慧的修习。
也就是说佛陀在这里讲到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其实是指戒、定、慧的修习。
我们今天晚上就先来讲修戒、修心、修慧,然后后天晚上我们继续依照戒、定、慧来讲修身。也就是说我们先要对修戒、修心、修慧有个大概了解之后,再重点以修身为例子,学习如何通过修身来培育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乃至通过修身来断除烦恼,证悟涅槃。假如我们没有对戒、定、慧有个大概了解,就来谈修身,理想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因此,后天晚上我们将依照义注里讲到修身的分别法来讲,但现在,我们先得对戒、定、慧有个大概的了解。
讲到修戒(bhàvitasãlo)是指四种遍净戒:
第一、巴帝摩卡律仪戒 (pàtimokkhasaüvara-sãla),pàtimokkha在《清净道论》里解释为护解脱,pàti的意思是保护、看护,由于看护这些戒,mokkha能够解脱恶趣的苦,因此通过很好地守护好戒而能够脱离恶道之苦,这称为pàtimokkha,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译为护解脱,saüvara是保护、防护的意思,作为名词,它是律仪。Sãla是行为,戒行。
第二、根律仪戒 (indriyasaüvara-sãla);
第三、活命遍净戒 (àjãvapàrisuddhi-sãla) ;
第四、资具依止戒 (paccayasannissita-sãla) 。
我们先简单地讲讲巴帝摩卡律仪戒 (pàtimokkhasaüvara-sãla),什么是护解脱律仪戒?对于巴帝摩卡,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面都讲到了,佛陀是这样说的:「“诸比库,应当具足戒与具足巴帝摩卡而住!应以巴帝摩卡律仪防护而住,具足正行与行处,对微细的罪过也见到危险,受持学习于诸学处!”」也就是说,应当具足圆满的戒,具足巴帝摩卡。
巴帝摩卡有两种意思:
第一种是作为僧团半月、半月应当诵的戒本,这称为经籍的。
而另外一个呢,就是戒巴帝摩卡。对于比库来说,是227条戒律,对于四分律的比丘僧戒来说,是250条学处,这个称为巴帝摩卡。或者说依照梵文pràtimokùa译为“波罗提木叉”。这个是一个比库或者说一个比丘来说,他应当完全持守的、应当具足的;
应以巴帝摩卡律仪防护而住,就是通过这些好好保护自己的身和语,具足正行与行处,有很好的身的正行,语的正行,有很好的去处,不去与出家人和比库不相应的地方,应当具足出家人应有的身体的行为和语言的行为;
对于微细的罪过也见到危险,哪怕是很细小的一些罪过,一些过恶,甚至有犯戒的念头,乃至无意的犯戒,也见到由于自己的放逸、漫不经心,而会带来犯戒的危险,带来不善果报的危险,带来违背世尊指令的危险。通过这样来受持学习世尊所制定的大小学处,如果能做到这样,称为巴帝摩卡律仪戒 (pàtimokkhasaüvara-sãla)。
第二是根律仪戒 (indriyasaüvara-sãla)。根律仪戒,indriya是指根,这里的根是我们的感官——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saüvara是保护、防护,我们称根律仪,就是很好地守护好六根;sãla是这种戒行。
对于根律仪戒,佛陀经常是这样说的:当眼看到颜色,不取于相,不取随相。不取于相,这里的相nimitta是指不去看他是男相、女相、漂亮的、丑陋的相,不取随相,就是不去看细部特征,就是不特意去关注到她的眼睛很漂亮,她的鼻子很漂亮,她的声音很娇柔、很动听,她的手很柔软,她的脚很柔软等等的细部特征,这些是属于随相。
假如一个人没有很好的守护好眼根的话,则会被贪、忧、诸恶不善法所流入,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说假如一个人没有很好地守护好眼根,那么当他看到漂亮的东西的话,就会有贪,如果看到不好的东西,又不如理作意,就会有忧,属于嗔,这样的话,种种的恶不善法就会通过眼根而流入身体,内心就生起了贪、嗔、痴。透过实行此律仪,保护眼根,持守眼根律仪。同样的,当耳听到声音、当鼻嗅到气味、舌尝到味道、身体触到触觉、意识知法,也要不取于相,不取随相,若于不守护意根而住,则会被贪、忧、诸恶不善法所流入,实行此律仪,保护意根,守护意根律仪。这是指对于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六根的保护、防护,能够守护好这些就称为根律仪。
第三种遍净戒是活命遍净戒(àjãvapàrisuddhi-sãla)。àjãva是活命,就是谋生的意思;pàrisuddhi,pàri是完全的,suddhi是清净的,完全的清净,称为遍净。也就是说,作为比库,他对于自己生活…
《《盐块经》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