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色法,所谓的名法也是六门的不同心路过程,这些组合如果再分析,色只是一堆色,名可分为受想行识,也可分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门心路过程。当他这样辨识时,他发现所谓的人、有情只是一堆五蕴,只是一堆名色。
什么是色,以毁坏称为色,什么是名,以朝向所缘称为名。当他可以分别地辨识六门的色法之后,他再一起总观——这是色,为什么是色?因为它是毁坏的,这称为色,外在的,内在都是。什么是名?能够取所缘,能够认知外在的这个是好还是不好,这就称为名。
然后再一起观照它们,在这个阶段,因为他已经通过智慧而分析了所谓的人、我、男人、女人、众生、有情只是一堆名色法,那么他可以破除这些而暂时镇伏邪见,他的见得到清净,称为见清净。
由于他正式辨识了名法的自性相、色法的自性相,那个时候他看到的是(名色法)的自性相,逐一、逐一地辨识,先把它分别,就象看到一个人一样,先把他的组合分开;就象见到一辆车一样,先把它拆开,拆开就没有车的概念;就象房子,房子很漂亮,当把它拆开成一块一块砖时,就没有房子的概念了。
之后应当继续再辨识名色法的因,什么是名色法的因呢?没有因就不会有果,有果就必定有因。因是什么?我们可以用十二缘起支去追,所谓的这堆身体、这堆名色法,它的因是由于我们过去所造的业。但是如果没有烦恼,就不会造业,因此我们再追查过去的无明、爱、取、行、业有,这五种是过去的因,然后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这是现在的果,然后再有爱、取、业有,又带来未来的轮回。我们通过观照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来把握好三世的因果关系,这称为缘摄受,而通过把握三世因果,以及业、造业所带来的果报关系而生起的智慧,称为缘摄受智。
由于一个禅修者已经把握好了三世因果的关系,他自然不会怀疑有没有过去世,也不会怀疑是否有未来世,因为他已经掌握好因果关系,必定会由过去世造业,因缘成熟而带来今生的果报,而现在还在造业没有断烦恼,这种业的力量将在未来成熟。他已经超越了对过去的怀疑、对未来的怀疑,这称为度疑,由于他的心已经没有对因果的怀疑、对缘起的怀疑、对三世的怀疑,这称为度疑清净,那个时候他把握的是缘相,是因果相。
当他能够辨识到名色法之因之后,他应当继续思惟所有的名法、色法,包括它们的因都是无常、苦、无我。那个时候,他可以用各种思惟方法来观照,他可以用无常、苦、无我来思惟,可以用过去、现在、未来来思惟,可以用内在、外在来思惟,用五蕴的色、受、想、行、识的方法来思惟,用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的方法来思惟,可以用十八界的方法来思惟,可以用二十二根的方法来思惟,可以用缘起支的方法来思惟,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思惟,特别是思惟七种色观法,七种非色观法,四十种“to”的方法,各种佛陀教导的思惟方法来观照名法、色法它们的运作,观照五取蕴,观照十二处,观照十八界,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这种智称为思惟智。
而由于他持续这样的观照,他的智慧将会慢慢得到提升,然后呢,他再把它总的作为五蕴的方法来观,尝试去观生灭,生灭有两种生灭,一种是刹那生灭,一种是缘生灭。当一个禅修者在开始观名、色法的生灭时,他将能够体验到到一些殊胜的境界,例如很殊胜的光明,很强的精进,很强的喜,有策励,中舍,很多很殊胜的感受,还有慧,这些称为智。这些很殊胜的感受,甚至会给人误以为证得了圣道圣果,原来其实那个时候他离圣道圣果还有一段距离,如果他执着于他已经达成了目标,他就走进了非道。他应当明白这个时候并不是真正的道,这只是属于观的染(vipassanà upakkilesa)观随烦恼,也就是伴随着你的观智提升的时候,你自然就可以体验到这些东西。其中前面九种,例如光明、喜、策励、智、轻安、舍,这些都是属于善法,在修行过程之前你也会有,但是在那个时候特别明显、强烈,例如观智,在那个时候很强,而且他的心自然而然能够很平稳的观照,观照诸名色法的生灭,诸行法的生灭。只不过第十种观的染称为欲nikantī,他会贪着这些,欲是不善的,他会贪着这些境界,认为已经是涅槃,开悟,是解脱。前面九种本身并不是观的染,但它们本身是欲执着的所缘,因此也把他们归为观的随烦恼一类。
当他知道了在这个阶段还没达成目标,他应当继续持续的精进,他就应当再观照无论是光也好,智也好,策励也好,轻安也好,喜也好,乐也好,乃至到欲也好,再观照他们也是生灭的,这个时候他将能够继续提升他的观智,当他越过了这个地方,就可称为道非道智见清净。
也就是经历了在修观过程中,他刚刚修观,观智还没培育起来,生灭随观智还没有成熟的阶段的一些境界,他超越了这些境界。在这个阶段,道非道智见清净包括两种智:第一种是思惟智,第二种是还没有成熟的生灭智,这个时候他观照的是属于行法的生灭相。
当他经过了道非道智见清净之后,继续再培育观智,继续再观照行法的生灭,当他的生灭随观智已变得很平稳,很强,已经成熟了,那个时候他不用再观行法的生灭,不用再注意诸行法的生与住相,只观它的坏灭。当他观坏灭的时候,他的观智进入坏灭智的阶段,当他观坏灭智的时候,他会对诸行法产生恐怖之感,现起怖畏,见到了诸行法的过患,他会厌离诸行法,有很强的意欲想要解脱,然而由于那个时候他的心仍然还没有办法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诸行法中解脱出来,这个时候他应该重复地复习观照之前观照的那些行法。当他一直重复这样观照时,他的心将会很平稳,已经舍离了喜,舍离了厌,对诸行法处于中舍的状态,这称为行舍智。
当他再这样持续地观照时,如果道的心路过程即将生起的时候,将会有几个心识刹那,也会称为随顺智,然后有一个种姓智,其中的随顺智观照的还是属于坏灭相,因此我们从观智里观的所缘的变化来分,可分为自性相、缘相、生灭相。在这里行道智见清净里生灭智所观的相还是属于生灭相,到了坏灭随观智,一直到随顺智,所观照的是属于坏灭相,这是观智进展的时他所见到的,同样见到是行法,观照的同样是无常、苦、无我,但是他所见到的由于观智的进展,而看到的所缘呈现出来的不同。
当他生起随顺智,随顺智一灭去,就生起一个刹那的种姓智,种姓智一灭去,接着生起的是道智,这就是观智的果。观智的果是什么,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修观,也就是属于第七个阶段的清净——智见清净(¤àõadassana-visuddhi ),智见清净包括两种智:一种是道智、一种是果智。道智和果智的所缘只有一种,是涅槃。
道智包括四种道智,也称为四种道心:(sotapatti-magga、 sakadàgàmi-magga、 anàgàmi-magga、arahatta-magga )入流道智、一来道智、不来道智、阿拉汉道智。
道智的作用是断烦恼,我们所说到的断烦恼,就是在道智这个阶段执行的。一旦道智生起,接着就生起相应的果智。
例如一个人生起入流道智,在入流道智生起的那一刹那,他就可以断除三种烦恼:第一种是邪见、第二种是戒禁取见、第三种是疑。道心一灭去之后,立刻就生起入流果心,入流果心生起两次,接着就落入有分,我们再省察刚才证得的圣道、圣果,这是属于省察智。果智也可分为四种智:入流果(sotàpanna phala)、一来果(Sakadàgàmã phala)、不来果(anàgàmã phala)、阿拉汉果(arahatta-phala)。
果智是体验到由于已经断除了烦恼,已经证入涅槃的那种境界。那个时候他已经不再是凡夫,已经入了圣流了。做为一个圣者,他有能力取涅槃为目标而入果定,叫做(phalasamāpatti),那个时候生起的是以果心为主,果心是以智为主,我们称为果智。
我们谈谈修定和修慧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要断烦恼,就必须要修慧,没有智慧,谈不上断烦恼,而没有定,不能够生智慧。因为能断烦恼的是道智,如果我们为苦所逼迫,为烦恼所煎熬,就应当致力于断烦恼。但是用什么来断烦恼呢?用道智来断。道智的近因是什么呢?道智的近因是观智,也就是我们要培育观智,观智成熟了,就生起道智,道智能够断除烦恼。观智的近因是什么呢,观智的直接原因是定,《清静道论》里说慧的直接原因是定,由于有了定,才产生了慧。佛陀在《法句经》里说:Yoga ve jayati bhuri, ayoga bhurisavkhayo;
etam dvedhapatham batva, bhavaya vibhavaya ca,
tath” attanam niveseyya, yatha bhuri pavaddhati.
这是法句经第282颂,它的意思是:由于禅修生慧,无禅修慧则灭,了知此二道,增长与退失,自己应确立,增长以智慧。这里讲的Yoga,在义注里讲的就是对三十八种所缘的如理作意,也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培育定力,通过修习止业处而培育定力。由于有了定,那么生起了广慧,大地那么宽广的智慧,如果一个人没有定力,没有禅那,那么他的智慧将会消失。
这两种道已经了知了之后呢,也就是说通过培育增长或者没有增长这两种,他自己应当如此来确立,这样智慧将得以增长和培育起来。
因此我们如果要培育观智,就应当要培育定力,如果没有定力,智慧将会退失。当我们明白了由于有了定,就有了慧,没有了定,智慧就会退失,这两种得失之道后,我们就应当确定:为了增长慧,我们要先培育定;当我们培育了定力之后呢,我们不应当只满足于定,还应当致力于慧;当我们有了慧之后,我们也不应当只满足于慧,还应当致力于断除烦恼。好,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后天晚上再继续学习。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盐块经》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