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可以通于止,通于观。大家听过《大念处经》应该还有印象吧?这些都是在《大念处经》中身念处讲到的,第一种是入出息念,然后四种威仪,四种正知,厌恶想就是三十二身分(身至念),然后是四界分别,九种墓墟观(或者称为冢墓观),这些都是通于止和通于观的。
如果一位禅修者已培育了定力,例如他有了四种色界的禅那和四种无色界的定,他应当转修Vipassanā(转修观),转修观之前他必须先修四界差别。四界差别在《清净道论》里归为止业处,这是由于它能够培育到近行定。但是如果一个人想要转修观的话,他可通过四界分别达到近行定之后,直接去破除色聚的密集,而走进修观的门,来修色业处,之后再修名业处。
我们可以说修止是修观的基础,修心之后再修慧。应当如何修慧呢?我们接着再来分别一下观业处。观智的基础在《清净道论》里称为慧根,慧根就是智慧的基础,就是戒清净、心清净。如果一个人没有培育戒,就谈不到修定;一个人没有定力,就谈不上修慧,因为他没有根。例如你想要种一棵树,首先树要扎根,然后才能慢慢地茁壮成长。因此戒清净和心清净是慧的根,是修观智的基础,然后才谈得上修观。
我们修观也必须要有所缘,这在《清净道论》里称为慧地。修观智的所缘是什么呢?我们常常谈到观照,观照什么呢?依照《清净道论》来分就是五取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四圣谛和十二缘起支,这些都称为慧地。
五取蕴是什么呢?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这称为五取蕴。五取蕴是观智的所缘。
十二处是什么呢?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颜色处、声音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这称为十二处。
十八界是哪些呢?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颜色界、声音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这称为十八界。
二十二根是什么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性根、男性根、命根、苦根、乐根、忧根、悦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最终知根(已知跟)、具最终知根(具知根),这是二十二根,这些是观智的所缘。
然后是四圣谛,四圣谛之中前面两个苦圣谛和苦集圣谛是观智的所缘。
还有十二缘起支,哪十二缘起支呢?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些是称为缘起支,也称为缘生法。
我们所谈到的修观就是要观照这些,修观离不开这些。如果你要培育观智却不观照这些,正如你要看东西,但是没有东西给你看一样。因此我们说树要长在大地上,一切的花草树木都是依地而立,同样的,观智也要依这些所缘而立。因此我们可以总结,观业处其实只有两种,第一种是色业处Rūpakammaṭṭhāna、第二种是名业处nāmakammaṭṭhāna,这是对观智所缘的总结。
我们讲到五取蕴,它是不是名色法?五取蕴是色、受、想、行、识,是不是?色是属于色蕴rūpa,受想行识这四种称为名蕴,它们是属于名法。
我们讲到十二处,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和一部分的法处,这些是属于色法,而意,意处和一部分的法处是属于名。
十八界也是,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和一部分的法界这些属于色业处,而意界和一部分的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跟意识界这些属于名业处。
二十二根也是,眼、耳、鼻、舌、身、女性根,男性根,色命根,这些属于色业处,其他的是属于名业处。
佛陀是怎么说四圣谛里的苦圣谛(saïkhittena pa¤cupàdànak- khandhà dukkhà )的呢?总而言之,五取蕴就是苦,所以苦圣谛其实也是属于名色法。
然后讲到了(dukkhasamudayaü ariyaccaü)集圣谛,苦生起的圣谛,由什么产生苦呢?还是名色法的造作。所以在经典里说taṇhā渴爱,是属于集圣谛,或者又可以说(Avijjā, taṇhā)无明和爱,这是苦生起的原因。无明和爱是属于名,还属于是色?对,是属于名。
十二支缘起呢,无明属于名还是色?行呢?名色呢?识呢?对,都是名。
那么六处呢?(听众回答:色)色,当然也包括名。
然后触、受、爱、取这些都是属于名法,因此我们在实际的修行中,可以把所有观智的所缘归为色和名。
什么色?什么是色业处呢?当我们观照物质的,就称为色,当我们观照一切的心理现象、精神现象时,称为名,这只是大致的说法,如果依照观智的所缘来说,其实我们看到的物质往往是带有概念的,我们看到的精神现象也是带有概念的,如果是用观智来分,这更精确。
讲到色,依照《阿毗达摩》有二十八种色,这二十八种色在真正实际观照的时候,我们应当依照六处门来观照,这六处六指:眼处门、耳处门、鼻处门、舌处门、身处门和心所依处门。
眼处门、耳处门、鼻处门、舌处门、心所依处门各五十四种色法,而身处门是四十四种色法,我们依照这样来观。
每一处门又都有四类色法:第一类是业生色法、第二类是心生色法、第三类是时节生色法、第四类是食生色法。
其中业生色往往有三十种色法,例如眼处门有眼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有三十种色法,还有时节生色八种、心生色八种、食生色八种,所以眼处门有五十四种色法,我们依照这样来观照。之后当我们观照眼、耳、鼻、舌、身和心所依处这六门时,还要依照四十二身分来观照。我们是这样来辨识色业处的,这就犹如在《清净道论》里讲到的名色辨别智的那种方法。无论是以六处门、十二处、十八界或者以名色法、四界分别而言,《清净道论》里分成几种,其实还都是讲一种,就是观色业处。
然后我们再辨识名业处,名业处可分为两种:心法和心所法。心法和心所法不能独立分开生起的,一生必定一起生。而这些又可以依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六门来分,每一门都有特定的心路过程。
例如当我们观眼门的心路过程时,眼门有它的运作方式: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时,首先是颜色所缘撞击到我们的眼净色,之后有分波动了两下,然后生起一个五门转向心,把心流从有分流中拉到颜色所缘里,然后生起一个眼识,这个眼识就象摄象机一样,能够取颜色的信息,接着生起一个领受心、一个推度心,然后确定心,接着是七个速行心依次地生灭。如果看的时候,颜色所缘撞击力很强的话,将会有两个彼所缘生灭,然后心流又落入有分。
我们应该依照这种心路过程的生灭方式来辨识,例如五门转向,五门转向有十一种名法,然后眼识有八种名法,然后领受有十一种名法,如果是悦俱推度有十二种名法,如果是舍俱推度有十一种名法,然后确定有十二种名法。然后再看速行,速行会造业,要看它造的是善还是不善的,因此它的名法也观照它的变化。
这个过程就是当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时候——心是怎么运作的过程。之后呢,在我们的意门心路过程又对这一个颜色信息怎么加工、怎么判断,给它什么名字?作出什么反应?我们就是通过这样修习名业处。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证得了禅那,他必须在意门里辨识禅那的心路过程。
无论眼、耳、鼻、舌、身、意六门中的哪一门,都可分为两大类的心路过程,一类是善的心路过程,一类是不善的心路过程。善和不善,它的造作都是在速行里所发生的。
当我们知道了要修观、修观的所缘(对象)后,如何次第地培育观智呢?观智的进展在《清净道论》里称为慧体,就是慧的本身。《清净道论》之所以称为清净之道,是依照七清净来分的,这七种清净分别是: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这七种。
戒清净和心清净是属于观智的根,称为慧根,是前提和基础。
见清净就是名色辨别智的阶段,名色辨别智就是我们应该分别名和色,开始分别身体,我们所执着的身体,有我,男人、女人、我很漂亮、我很青春,这些都是我、我、我;然后是其他人,这个是我的爱人、我的丈夫、我的妻子、我的小孩,这些都是概念,他应当通过观智去观照,其实所谓的人、有情、男人、女人只是一堆名色法,只是一堆五取蕴。应该如何去辨别呢?所谓的色法其实只是六处门的一堆…
《《盐块经》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