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盐块经》三▪P2

  ..续本文上一页的必须品与得来的方式都应当要完全的清净,在《清净道论》里这样讲到:远离违越为活命之因而制定的六种学处,以及“诡诈、虚谈、作暗示、作诈骗、以利求利”如是等诸恶法,为“活命遍净戒”。

  例如自己没有上人法,说自己有上人法,自己没有神通,说自己有神通,自己没有禅那,说自己有禅那,自己没有证果,说自己有证果,通过这样来骗取信众的信心而得到供养,这已经是巴拉基嘎,是破戒了。或者说通过以一些不正当的方式来骗取信众的信心,然后得到供养,这称为邪命。

  以及“诡诈、虚谈、作暗示、作诈骗、以利求利”如是等诸恶法,如果已经是远离了这些种种恶法,为活命遍净戒。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出家人,他所获得生活必需品,必须得是正当的,如果是通过正当途径而获得,就称为活命遍净。

  如果通过不正当的谋生方式,就称为邪命,例如通过巴结在家人,通过暗示,通过以利求利,送一些东西给那些当官的,那些大施主,目的是为了得到有人供养,这些称为以利求利,如果一位出家人远离了这些恶法,这些邪命的、不好的谋生方式,称为活命遍净戒。

  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穿着)之衣,只是为了防御寒冷,为了防御炎热,为了防御虻、蚊、风吹、日晒、爬虫类的触恼,只是为了遮蔽羞处。

  第四种遍净戒称为资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ãla)。paccaya在这里是资具的意思,它的本意是指缘,种种因缘的缘,在这里指生活的缘,生活的必需品,我们可以说是生活用品;sannissita是依靠的,也就是作为一个比库来说,他的日常用品应当要正确使用,而且使用的时候要正确地省思它的正当用途。如果能做到这样,那称为资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ãla)。这里的资具主要指四种:

  第一是袈裟也就是衣 (cãvara);

  第二是piõóapàta,是钵食,饮食;

  第三是senàsana,住所,或者称坐卧处;

  第四是bhesajja是药品。

  对于衣的省思如下:我如理省思,所受用之衣只是为了防御虻、蚊、风吹、日晒、爬虫类的触恼,只是为了遮蔽羞处,这是对所穿的袈裟正确的省思、正确的用途。

  第二是对食物的省思: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的食物不为嬉戏,不为骄慢,不为装饰,不为庄严,只是为了此身住立存续,为了停止伤害,为了资助梵行,如此我将消除旧受,并使新受不生,我将维持生命,无过且安住。这是对食物的省思。

  第三是对住所的省思,senàsana,这称为坐卧处,就是我们的住所: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的坐卧处,只是为了防御寒冷,为了防御炎热,为了防御虻、蚊、风吹、日晒、爬虫类的触恼,只是为了免除季候的危险,而好独处(禅修)之乐。

  第四种是对药品的省思: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的病者所需之医药资具,只是为了防御已生起的病苦之受,为了尽量没有身苦。

  作为一个出家人,应当每天都要省思,甚至说每使用一次都要省思,按照戒律来说,就是我们每穿一次袈裟都需要省思,我们用餐的时候要省思,我们住所要省思,我们每服药品也要省思,因为假如这样省思,那么我们使用这些生活用品就没有过失。如果不省思,那么我们本身会违犯戒律。

  因为我们之所以现在有这些生活用品,我们能够使用它们,这是佛陀允许的。作为世尊本身,他是属于应受这些供养的,作为一位阿罗汉圣者,也是应受这些供养的,因为他们称为应供,也就是他们有资格去接受,去享用这些。但是对于仍是凡夫的弟子来说,如果要做到戒清净,那么使用这些物品前,就必须通过如理的省思,这样的话,他才是继承了佛陀所允许的这些生活用品。如果他自己仍是凡夫弟子,又没有戒,那么他使用这些物品,是被称为欠债或者借受用的。而如果是一个贼住的比库,那么他使用这次物品是属于盗,是盗贼的受用。如果诸比库能够每天如理省思这四种资具,就称为资具依止戒。

  对于在家居士来说,现在我们在禅修营里禅修,大家用的是常住供养的物品、吃的是常住的饭、住的是常住的住所,因此我们也应当进行省思。在上座部佛教里,那些在家居士去寺院居住时,他们也接受施主的供养,都要进行这样的省思。

  如果一个人做到了戒清净,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他应当修增上心学,也就是修心。我们可通过修止业处samatha kammaññhàna来修心,通过这样修心来培育定力。定力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近行定(upacàra samàpatti),第二种是安止定(appanà samàpatti)。在《清净道论》以及在《摄阿毗达摩义论》里,都这样定义说,心清净或者说修心是指近行定和安止定。

  《清净道论》里说到近行定以及八种等至称为心清净。其中的近行定是属于欲界的定,还不是属于色界、无色界的定,而安止定是属于八定,这八定包括了色界的四种禅那以及无色界的四种定。

  色界的四种禅那就是:初禅paṭhamajjhāna、第二禅dutiyajjhāna、第三禅tatiyajjhāna、第四禅catutthajjhāna,四种无色界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修止业处,通过修心能够培育定力,一般我们所说到的定是指近行定以及八种安止定。

  应当如何来培育近行定和安止定呢?我们必须要通过适当地专注于目标来培育。因此我们在培育止业处的时候,先要找适当的所缘。

  佛陀一生教过很多种修习止、培育定力的方法,在《清净道论》里归纳为四十种业处,有的义注里归纳为三十八种所缘,这里讲到的业处就是心专注地用来培育定力的所缘、目标。因此我们说到的四十种业处,是依所缘来分的,就是说依专注的对象来分的。

  先谈谈近行定,有十种业处可以培育达到近行定,分别是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等六随念和死随念、寂止随念、四界分别观、食厌想。

  佛随念Buddhànussati,就是通过忆念佛陀的功德,持续地把佛陀的功德置于心中的第一位,来培育专注力从而达到近行定的禅修方法;

  法随念是忆念法的功德,叫Dhammānussati;

  僧随念Saṇghānussati,是忆念僧宝的功德;

  戒随念sīlānussati,是忆念自己的戒清净,自己的戒没有毁坏、不穿、没有斑点,通过这样来忆念自己的戒;

  舍随念cāgānussati,这里的舍(càgà),就是施舍、布施,忆念自己经常做布施,亲手做布施,欢喜地做布施,而生起的依布施功德来忆念的禅修方法;

  天随念devatānussati,是忆念由于诸天具有信、戒、闻、舍、慧的功德,我也具有这种功德,因此以诸天的功德为对比,让自己生起欢喜心,然后通过这样的忆念来培育定力的方法。

  死随念maraṇānussati,是忆念死的必然性,来培育定力;

  寂止随念upasamānussati,是忆念涅槃的寂静和殊胜,通过忆念涅槃的功德培育定力的方法;

  四界分别观,是指观身体里面的地、水、火、风四界来培育定力;

  食厌想,是随念、思惟由于觅食的苦、进食的苦、吃下去的食物的不净、食物在肚子里的消化等等的痛苦、不净、肮脏,再思惟所吃掉的食物全部排到厕所里去。思惟从开始觅食到食物最后的结果,都是很不净的,这样能够克服对食物的贪,这称为食厌想。

  这十种业处分别是依所缘分的,例如佛随念是忆念佛陀的功德,法随念是忆念法的功德,僧随念是忆念僧的功德,这都是依所缘分的。这十种业处只能达到近行定(upacàra samàpatti),这是欲界的定。

  

能够证得安止定的一共有三十种业处,他们是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十不净是指尸体腐烂的十个过程,例如——青瘀相、肿胀相、脓烂相、断坏相等等;身至念也称为三十二身分,是思惟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的禅修方法;入出息念是通过正念专注呼吸的方法;慈、悲、喜、舍四种梵住以及四种无色界定。

  

在这三十种业处中,十遍都可以证得色界的第四禅;十不净和身至念可证得色界的初禅;入出息念可证得色界的第四禅;四种梵住当中的慈、悲、喜——就是修行慈心、悲心、喜心,可证得色界的第三禅;舍梵住则直接证得色界的第四禅;四种无色界定依次证得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我们可以从四十种业处中的任何一种来培育而达到近行定或安止定。有些义注也把这四十种业处归纳为三十八种所缘,这三十八种所缘就是把十遍中的白遍和光明遍合二为一,把十遍中的限定虚空遍和空无边处的所缘合二为一,它们是极其相似的,因此四十种业处变成了三十八种所缘,这是一种分法。

  

我们讲了这四十种业处来培育定力,例如修习白遍而证得色界的第四禅,之后以白遍为基础修习四种无色界定,当我们具足了安止的八种定之后,我们应当再继续修习四界分别观。

  

在所有这四十种业处中,有些是通于止,又通于观的。例如我们修十不净,可通于止,也可通于观;身至念可以通于止,也通于观;入出息念也可以通于止,通于观;四界差别…

《《盐块经》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盐块经》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