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鹽塊經》叁▪P3

  ..續本文上一頁也可以通于止,通于觀。大家聽過《大念處經》應該還有印象吧?這些都是在《大念處經》中身念處講到的,第一種是入出息念,然後四種威儀,四種正知,厭惡想就是叁十二身分(身至念),然後是四界分別,九種墓墟觀(或者稱爲冢墓觀),這些都是通于止和通于觀的。

  

如果一位禅修者已培育了定力,例如他有了四種色界的禅那和四種無色界的定,他應當轉修Vipassanā(轉修觀),轉修觀之前他必須先修四界差別。四界差別在《清淨道論》裏歸爲止業處,這是由于它能夠培育到近行定。但是如果一個人想要轉修觀的話,他可通過四界分別達到近行定之後,直接去破除色聚的密集,而走進修觀的門,來修色業處,之後再修名業處。

  

我們可以說修止是修觀的基礎,修心之後再修慧。應當如何修慧呢?我們接著再來分別一下觀業處。觀智的基礎在《清淨道論》裏稱爲慧根,慧根就是智慧的基礎,就是戒清淨、心清淨。如果一個人沒有培育戒,就談不到修定;一個人沒有定力,就談不上修慧,因爲他沒有根。例如你想要種一棵樹,首先樹要紮根,然後才能慢慢地茁壯成長。因此戒清淨和心清淨是慧的根,是修觀智的基礎,然後才談得上修觀。

  

我們修觀也必須要有所緣,這在《清淨道論》裏稱爲慧地。修觀智的所緣是什麼呢?我們常常談到觀照,觀照什麼呢?依照《清淨道論》來分就是五取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聖谛和十二緣起支,這些都稱爲慧地。

  

五取蘊是什麼呢?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這稱爲五取蘊。五取蘊是觀智的所緣。

  

十二處是什麼呢?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顔色處、聲音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這稱爲十二處。

  

十八界是哪些呢?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顔色界、聲音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這稱爲十八界。

  

二十二根是什麼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性根、男性根、命根、苦根、樂根、憂根、悅根(喜根)、舍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最終知根(已知跟)、具最終知根(具知根),這是二十二根,這些是觀智的所緣。

  

然後是四聖谛,四聖谛之中前面兩個苦聖谛和苦集聖谛是觀智的所緣。

  

還有十二緣起支,哪十二緣起支呢?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些是稱爲緣起支,也稱爲緣生法。

  

我們所談到的修觀就是要觀照這些,修觀離不開這些。如果你要培育觀智卻不觀照這些,正如你要看東西,但是沒有東西給你看一樣。因此我們說樹要長在大地上,一切的花草樹木都是依地而立,同樣的,觀智也要依這些所緣而立。因此我們可以總結,觀業處其實只有兩種,第一種是色業處Rūpakammaṭṭhāna、第二種是名業處nāmakammaṭṭhāna,這是對觀智所緣的總結。

  

我們講到五取蘊,它是不是名色法?五取蘊是色、受、想、行、識,是不是?色是屬于色蘊rūpa,受想行識這四種稱爲名蘊,它們是屬于名法。

  

我們講到十二處,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和一部分的法處,這些是屬于色法,而意,意處和一部分的法處是屬于名。

  

十八界也是,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和一部分的法界這些屬于色業處,而意界和一部分的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跟意識界這些屬于名業處。

  

二十二根也是,眼、耳、鼻、舌、身、女性根,男性根,色命根,這些屬于色業處,其他的是屬于名業處。

  

佛陀是怎麼說四聖谛裏的苦聖谛(saïkhittena pa¤cupàdànak- khandhà dukkhà )的呢?總而言之,五取蘊就是苦,所以苦聖谛其實也是屬于名色法。

  

然後講到了(dukkhasamudayaü ariyaccaü)集聖谛,苦生起的聖谛,由什麼産生苦呢?還是名色法的造作。所以在經典裏說taṇhā渴愛,是屬于集聖谛,或者又可以說(Avijjā, taṇhā)無明和愛,這是苦生起的原因。無明和愛是屬于名,還屬于是色?對,是屬于名。

  

十二支緣起呢,無明屬于名還是色?行呢?名色呢?識呢?對,都是名。

  

那麼六處呢?(聽衆回答:色)色,當然也包括名。

  

然後觸、受、愛、取這些都是屬于名法,因此我們在實際的修行中,可以把所有觀智的所緣歸爲色和名。

  

什麼色?什麼是色業處呢?當我們觀照物質的,就稱爲色,當我們觀照一切的心理現象、精神現象時,稱爲名,這只是大致的說法,如果依照觀智的所緣來說,其實我們看到的物質往往是帶有概念的,我們看到的精神現象也是帶有概念的,如果是用觀智來分,這更精確。

  

講到色,依照《阿毗達摩》有二十八種色,這二十八種色在真正實際觀照的時候,我們應當依照六處門來觀照,這六處六指:眼處門、耳處門、鼻處門、舌處門、身處門和心所依處門。

  

眼處門、耳處門、鼻處門、舌處門、心所依處門各五十四種色法,而身處門是四十四種色法,我們依照這樣來觀。

  

每一處門又都有四類色法:第一類是業生色法、第二類是心生色法、第叁類是時節生色法、第四類是食生色法。

  

其中業生色往往有叁十種色法,例如眼處門有眼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有叁十種色法,還有時節生色八種、心生色八種、食生色八種,所以眼處門有五十四種色法,我們依照這樣來觀照。之後當我們觀照眼、耳、鼻、舌、身和心所依處這六門時,還要依照四十二身分來觀照。我們是這樣來辨識色業處的,這就猶如在《清淨道論》裏講到的名色辨別智的那種方法。無論是以六處門、十二處、十八界或者以名色法、四界分別而言,《清淨道論》裏分成幾種,其實還都是講一種,就是觀色業處。

  

然後我們再辨識名業處,名業處可分爲兩種:心法和心所法。心法和心所法不能獨立分開生起的,一生必定一起生。而這些又可以依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意門六門來分,每一門都有特定的心路過程。

  

例如當我們觀眼門的心路過程時,眼門有它的運作方式:當我們看到一個物體時,首先是顔色所緣撞擊到我們的眼淨色,之後有分波動了兩下,然後生起一個五門轉向心,把心流從有分流中拉到顔色所緣裏,然後生起一個眼識,這個眼識就象攝象機一樣,能夠取顔色的信息,接著生起一個領受心、一個推度心,然後確定心,接著是七個速行心依次地生滅。如果看的時候,顔色所緣撞擊力很強的話,將會有兩個彼所緣生滅,然後心流又落入有分。

  

我們應該依照這種心路過程的生滅方式來辨識,例如五門轉向,五門轉向有十一種名法,然後眼識有八種名法,然後領受有十一種名法,如果是悅俱推度有十二種名法,如果是舍俱推度有十一種名法,然後確定有十二種名法。然後再看速行,速行會造業,要看它造的是善還是不善的,因此它的名法也觀照它的變化。

  

這個過程就是當我們的眼睛看到的時候——心是怎麼運作的過程。之後呢,在我們的意門心路過程又對這一個顔色信息怎麼加工、怎麼判斷,給它什麼名字?作出什麼反應?我們就是通過這樣修習名業處。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意門也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證得了禅那,他必須在意門裏辨識禅那的心路過程。

  

無論眼、耳、鼻、舌、身、意六門中的哪一門,都可分爲兩大類的心路過程,一類是善的心路過程,一類是不善的心路過程。善和不善,它的造作都是在速行裏所發生的。

  

當我們知道了要修觀、修觀的所緣(對象)後,如何次第地培育觀智呢?觀智的進展在《清淨道論》裏稱爲慧體,就是慧的本身。《清淨道論》之所以稱爲清淨之道,是依照七清淨來分的,這七種清淨分別是: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智見清淨這七種。

  

戒清淨和心清淨是屬于觀智的根,稱爲慧根,是前提和基礎。

  

見清淨就是名色辨別智的階段,名色辨別智就是我們應該分別名和色,開始分別身體,我們所執著的身體,有我,男人、女人、我很漂亮、我很青春,這些都是我、我、我;然後是其他人,這個是我的愛人、我的丈夫、我的妻子、我的小孩,這些都是概念,他應當通過觀智去觀照,其實所謂的人、有情、男人、女人只是一堆名色法,只是一堆五取蘊。應該如何去辨別呢?所謂的色法其實只是六處門的一堆…

《《鹽塊經》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鹽塊經》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