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
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
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六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盐块经》二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大家请合掌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àvuso,各位法师、各位禅修者、各位居士大德们:
晚上好!
我们在上一次讲开示的时候,就转入了讲有关业报的一部经,叫做《盐块经》(Loõaphalasuttaü)。在讲这部经的时候,我们讨论了佛陀所提到的两种跟业果有关的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认为凡是造作了业都必须得承受果报,佛陀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假如这种观点成立的话,那修行将变成是没有用的。如果我们所造作的业一直都要承受它所产生的果报,那无论你如何去禅修,如何致力于灭苦都不可能解脱。
然而佛陀又说:如果认为随其所造的应受之业,人们受其果报,这样的话就有可能致力于禅修,有可能灭尽诸苦。讲到应受的业,我们就讲到有四种业:第一种是现法受业;第二种次生受业;第三种是后后受业,这三种是称为应受之业;第四种是无效业。
然后我们又再对外道与佛教的业报观进行简单的比较。外道认为,业使灵魂受到污染,如果要让灵魂清净,要让灵魂得到净化,就必须进行类似于祭祀、诵经、念咒、礼拜等等仪式来求神赦免自己的罪,或者说通过修定让灵魂净化,或者说通过苦行而使苦报尽快能够成熟,达到消业。
然而佛陀并不承认有本体、有本体的我、不承认有个体的灵魂。造业跟受报只是因果相续的过程,如果所造的业在时节、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就必定要受果报,然而如果时间过去了,也就是说,现法受业跟次生受业,这两个是有时间的限制的,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它就要成熟,如果因缘不成熟,它们就成为无效业。对于后后受业或者说无尽业呢,只要造作了,就没有时间上的限制,只要有因缘成熟它就会产生果报。虽然并不一定每一生因缘都能够成熟,都能够有因缘和合,但是只要有因缘和合,就必须承受这种业带来的果报。唯有通过修行戒定慧,唯有通过完全断除一切的烦恼,当入般涅磐的时候,果报五蕴就已经离散了,由于没有烦恼的支助,所有以前所做的那些业,不能够再重新组合五蕴,这样的话业就成为无效了。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外道与佛教都是共同立足于业的轮回,但是二者的分歧在于:外道看到了业、看到了轮回,就认为有个“我”在轮回;佛教也看到了业、看到了轮回,但是佛教发现,因为业在不断地成熟带来了果报,所以没有“我”。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用一条河流来比喻,由于这条河水不断地流,所以在外道看来河流是一个实体,但是是在佛教看或者说佛陀眼光看呢,这条河流是刹那刹那的生灭的。今天的河流与昨天的河流不一样,这一小时的河流和那一小时的河流不一样,乃至每秒、每一刹那的河流都不断地变化。然而由于它已经不断地生灭、不断地生灭,不断的业带来的果报成熟,所以我们称它为名色相续流。这种名色相续流由于它不断地生灭、又不断地相续,看上去好象是连贯的,因此外道由于业、由于轮回,产生了常见;而佛陀呢,看到了它的生灭,他不生起常见。而有些外道看到它的灭,但是没有把它当成一个组合,所以又产生断见。佛陀离了断见、离了常见,而生起中道见。
当然有些学者可能会认为,佛陀关于轮回跟业思想是借用于古印度原有的思想,甚至有些学者乃至佛教中人,认为轮回和业是佛陀借用的名词,并不是了义,并不是究竟的。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的理论是靠如实知见而得到的,菩萨在菩提树下,在观察的时候,他就观察过缘起,发现到其实由于众生造了业,这种业成熟带来了果报,佛陀看到这样。
由于古代印度的那些修行者,那些梵行者,那些苦行僧们也有定力,当他们培育起定力之后呢,他们拥有了宿命智。由于有了宿命智,他看到了轮回,而又由于他们证得了天眼智,看到了轮回的运作是由于业,因此拥有了宿命智、宿命通的人可以看到轮回。拥有了天眼智、天眼通的人看到了业的运作,因此只要你拥有这两种智就可以看到轮回跟业。由于那些外道也看到,只不过他们并没有最后的漏尽智,并没有“无我”智,他们看不到在轮回与业之间其实是刹那刹那的生灭,是没有我的,而佛陀看到了。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也说业、也说轮回,但是佛陀说“无我”。外道也看到业、也看到了轮回,但是他们说有“我”。这是佛教跟外道虽然看到共同的东西,但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之处,佛陀看到的是更透彻、更究竟的。因此我们就不能够说外道看到的东西,后来佛陀也看到了,我们就说佛陀是借用他们看到的东西。只要有智慧的人,只要有宿命智、有叫宿住随念智跟有情死生智的人,都可以看到业跟轮回,只不过佛陀的智慧是在缘起基础上,再见到了无我。
之后我们又讲到忏悔和除障。我们讲到了“忏”其实就是请求忍可,请求原谅;“悔”就是自己发露自己的罪。忏悔可以除某些障,这种障是指障道法,我们也称为障碍法,障有五种,它们是:第一种业障、第二种烦恼障、第三种果报障、第四种毁谤障、第五种违令障。在这五种障碍法当中,业障、烦恼障和果报障是不能够忏悔的,但是毁谤障跟违令障必须通过忏悔,才能够消除生天的障碍和解脱的障碍,但是仍不能够消除恶业。
为了进一步再说明应当如何进行忏悔和忏悔是不是能够消除业障的问题,我们以未生怨王的故事来说明。未生怨,巴利语叫Ajatasattu ,古代翻译成阿阇世王。由于当时Bimbisara频毗娑罗王跟他的夫人韦提希结合以后生出了未生怨王。在这个王子还没有生之前呢,当时韦提希王后很想要喝频毗娑罗王右臂上的血,当时的占星家们就认她胎里面怀着的小孩长大之后,将要杀了自己的父亲,韦提希就想用流产的方式进行堕胎,几次堕胎都不成功,后来被国王发现了,国王就阻止了她,最后还是生出这个小王子。由于在还没出生的时候,已经有种种的不祥的征兆,于是国王就给他取名叫Ajatasattu 。Ajata就是还没有出生的、sattu是敌人,怨敌。
等未生怨太子长到了十几岁时,当时正好Devadatta提婆达多学会了神通,想夺取僧团的领导权,他就向世尊提出请求,结果世尊就当着国王和很多信众的面拒绝了他。于是Devadatta就怀恨在心,他就用神通化成一个年轻人,腰上缠着蛇,进到王宫里去,到了未生怨太子寝室。当时未生怨太子见到了很害怕,Devadatta说:“王子不用害怕,是我。”他就显出了原形,当时未生怨太子就对Devadatta产生了很强的信心,用很多供养品去供养Devadatta,于是Devadatta取得了未生怨王子的信心。然后他就教唆怂恿未生怨王子说:“你杀死你的父亲,夺取王位,而我将杀死佛陀,我做新佛。新王、新佛一定治世。”
后来,未生怨王子有一天中午就把刀藏在脚上,偷偷地潜入王宫准备杀死父王,准备篡位,结果就由于很紧张,被皇宫的侍卫发现了,把他抓了起来。国王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样做?他说我想要夺王位,频毗娑罗王就主动把王位交给了他。让给他之后呢,Devadatta又来说:“你不要认为现在你已经夺得了王位,说不定过了两天你的父亲突然又想做回国王,那你的王位又不保。”当时未生怨王说:“那我应该怎么样呢?”“你应该一不做二不休,把你的父亲杀死。”当时,未生怨王说:“我已经是国王了,我本来是武士出身,我不可能用刀杀我的父亲。”Devadatta说:“你可以把他饿死。”
于是未生怨王就把他的父亲囚禁起来,不给他任何东西吃。当时韦提希王后就偷偷地把食物藏在腰里,潜进死牢,把食物送给她的夫君。当未生怨王知道这件事之后很生气,下命令不允许他的母亲再带任何食物,结果韦希提王后就把食物偷偷藏在发髻上。后来未生怨王又发现他的父亲还没死,然后又知道是他的母亲做的,于是就命他的母亲不允许盘着头发,结果她就把食物藏在鞋上,后来又被未生怨王发现了,结果他的母亲又把蜜糖、酥油涂在身上,偷偷地带进死牢里,给她的夫君吃。后来又被未生怨王知道了,就命令从此以后不允许他的母亲再进入牢房里去见她的丈夫、他的父亲。
频毗娑罗王由于是初果圣者,已经是入流圣者,他就通过忆念佛陀在那里经行,身体发出了很喜悦的、明亮的光芒。但未生怨王知道了以后就说:“好!你现在还能够行走。”于是派两个理发师,把他父亲的脚割开,撒上盐,然后放在炭火里,看他还能不能走,这两个理发师执行了未生怨王的命令。就这样,频毗娑罗王,这个老国王,这个正直的国王就在痛苦中去世了。
当频毗娑罗王去世了之后,正好未生怨王的儿子出生了,当时那些送信的大臣决定:噩耗跟喜讯一起报,先让国王听到喜讯,然后再叫他听噩耗。于是那些大臣就报告说国王王说:“你已经生太子了,你喜得贵子。”当时未生怨王一听到之后全身立刻就充满了父爱,于是他就急忙去找到他的母亲说:“母亲!我的父亲他在我小的时候是…
《《盐块经》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