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錄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衆多賢友共同努力完成,但盡管這樣,
也不能保證裏面完全沒有錯漏,未經尊者最後校對,
僅供大家學習參考,不宜公開。
第六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鹽塊經》二
瑪欣德尊者講于江西佛學院
大家請合掌來禮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各位àvuso,各位法師、各位禅修者、各位居士大德們:
晚上好!
我們在上一次講開示的時候,就轉入了講有關業報的一部經,叫做《鹽塊經》(Loõaphalasuttaü)。在講這部經的時候,我們討論了佛陀所提到的兩種跟業果有關的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認爲凡是造作了業都必須得承受果報,佛陀說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爲假如這種觀點成立的話,那修行將變成是沒有用的。如果我們所造作的業一直都要承受它所産生的果報,那無論你如何去禅修,如何致力于滅苦都不可能解脫。
然而佛陀又說:如果認爲隨其所造的應受之業,人們受其果報,這樣的話就有可能致力于禅修,有可能滅盡諸苦。講到應受的業,我們就講到有四種業:第一種是現法受業;第二種次生受業;第叁種是後後受業,這叁種是稱爲應受之業;第四種是無效業。
然後我們又再對外道與佛教的業報觀進行簡單的比較。外道認爲,業使靈魂受到汙染,如果要讓靈魂清淨,要讓靈魂得到淨化,就必須進行類似于祭祀、誦經、念咒、禮拜等等儀式來求神赦免自己的罪,或者說通過修定讓靈魂淨化,或者說通過苦行而使苦報盡快能夠成熟,達到消業。
然而佛陀並不承認有本體、有本體的我、不承認有個體的靈魂。造業跟受報只是因果相續的過程,如果所造的業在時節、因緣成熟的情況下就必定要受果報,然而如果時間過去了,也就是說,現法受業跟次生受業,這兩個是有時間的限製的,在因緣成熟的情況下它就要成熟,如果因緣不成熟,它們就成爲無效業。對于後後受業或者說無盡業呢,只要造作了,就沒有時間上的限製,只要有因緣成熟它就會産生果報。雖然並不一定每一生因緣都能夠成熟,都能夠有因緣和合,但是只要有因緣和合,就必須承受這種業帶來的果報。唯有通過修行戒定慧,唯有通過完全斷除一切的煩惱,當入般涅磐的時候,果報五蘊就已經離散了,由于沒有煩惱的支助,所有以前所做的那些業,不能夠再重新組合五蘊,這樣的話業就成爲無效了。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外道與佛教都是共同立足于業的輪回,但是二者的分歧在于:外道看到了業、看到了輪回,就認爲有個“我”在輪回;佛教也看到了業、看到了輪回,但是佛教發現,因爲業在不斷地成熟帶來了果報,所以沒有“我”。
爲什麼會這樣?我們用一條河流來比喻,由于這條河水不斷地流,所以在外道看來河流是一個實體,但是是在佛教看或者說佛陀眼光看呢,這條河流是刹那刹那的生滅的。今天的河流與昨天的河流不一樣,這一小時的河流和那一小時的河流不一樣,乃至每秒、每一刹那的河流都不斷地變化。然而由于它已經不斷地生滅、不斷地生滅,不斷的業帶來的果報成熟,所以我們稱它爲名色相續流。這種名色相續流由于它不斷地生滅、又不斷地相續,看上去好象是連貫的,因此外道由于業、由于輪回,産生了常見;而佛陀呢,看到了它的生滅,他不生起常見。而有些外道看到它的滅,但是沒有把它當成一個組合,所以又産生斷見。佛陀離了斷見、離了常見,而生起中道見。
當然有些學者可能會認爲,佛陀關于輪回跟業思想是借用于古印度原有的思想,甚至有些學者乃至佛教中人,認爲輪回和業是佛陀借用的名詞,並不是了義,並不是究竟的。這種觀點其實是錯誤的,爲什麼呢?因爲佛陀的理論是靠如實知見而得到的,菩薩在菩提樹下,在觀察的時候,他就觀察過緣起,發現到其實由于衆生造了業,這種業成熟帶來了果報,佛陀看到這樣。
由于古代印度的那些修行者,那些梵行者,那些苦行僧們也有定力,當他們培育起定力之後呢,他們擁有了宿命智。由于有了宿命智,他看到了輪回,而又由于他們證得了天眼智,看到了輪回的運作是由于業,因此擁有了宿命智、宿命通的人可以看到輪回。擁有了天眼智、天眼通的人看到了業的運作,因此只要你擁有這兩種智就可以看到輪回跟業。由于那些外道也看到,只不過他們並沒有最後的漏盡智,並沒有“無我”智,他們看不到在輪回與業之間其實是刹那刹那的生滅,是沒有我的,而佛陀看到了。
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也說業、也說輪回,但是佛陀說“無我”。外道也看到業、也看到了輪回,但是他們說有“我”。這是佛教跟外道雖然看到共同的東西,但是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之處,佛陀看到的是更透徹、更究竟的。因此我們就不能夠說外道看到的東西,後來佛陀也看到了,我們就說佛陀是借用他們看到的東西。只要有智慧的人,只要有宿命智、有叫宿住隨念智跟有情死生智的人,都可以看到業跟輪回,只不過佛陀的智慧是在緣起基礎上,再見到了無我。
之後我們又講到忏悔和除障。我們講到了“忏”其實就是請求忍可,請求原諒;“悔”就是自己發露自己的罪。忏悔可以除某些障,這種障是指障道法,我們也稱爲障礙法,障有五種,它們是:第一種業障、第二種煩惱障、第叁種果報障、第四種毀謗障、第五種違令障。在這五種障礙法當中,業障、煩惱障和果報障是不能夠忏悔的,但是毀謗障跟違令障必須通過忏悔,才能夠消除生天的障礙和解脫的障礙,但是仍不能夠消除惡業。
爲了進一步再說明應當如何進行忏悔和忏悔是不是能夠消除業障的問題,我們以未生怨王的故事來說明。未生怨,巴利語叫Ajatasattu ,古代翻譯成阿阇世王。由于當時Bimbisara頻毗娑羅王跟他的夫人韋提希結合以後生出了未生怨王。在這個王子還沒有生之前呢,當時韋提希王後很想要喝頻毗娑羅王右臂上的血,當時的占星家們就認她胎裏面懷著的小孩長大之後,將要殺了自己的父親,韋提希就想用流産的方式進行墮胎,幾次墮胎都不成功,後來被國王發現了,國王就阻止了她,最後還是生出這個小王子。由于在還沒出生的時候,已經有種種的不祥的征兆,于是國王就給他取名叫Ajatasattu 。Ajata就是還沒有出生的、sattu是敵人,怨敵。
等未生怨太子長到了十幾歲時,當時正好Devadatta提婆達多學會了神通,想奪取僧團的領導權,他就向世尊提出請求,結果世尊就當著國王和很多信衆的面拒絕了他。于是Devadatta就懷恨在心,他就用神通化成一個年輕人,腰上纏著蛇,進到王宮裏去,到了未生怨太子寢室。當時未生怨太子見到了很害怕,Devadatta說:“王子不用害怕,是我。”他就顯出了原形,當時未生怨太子就對Devadatta産生了很強的信心,用很多供養品去供養Devadatta,于是Devadatta取得了未生怨王子的信心。然後他就教唆慫恿未生怨王子說:“你殺死你的父親,奪取王位,而我將殺死佛陀,我做新佛。新王、新佛一定治世。”
後來,未生怨王子有一天中午就把刀藏在腳上,偷偷地潛入王宮准備殺死父王,准備篡位,結果就由于很緊張,被皇宮的侍衛發現了,把他抓了起來。國王問他說爲什麼要這麼樣做?他說我想要奪王位,頻毗娑羅王就主動把王位交給了他。讓給他之後呢,Devadatta又來說:“你不要認爲現在你已經奪得了王位,說不定過了兩天你的父親突然又想做回國王,那你的王位又不保。”當時未生怨王說:“那我應該怎麼樣呢?”“你應該一不做二不休,把你的父親殺死。”當時,未生怨王說:“我已經是國王了,我本來是武士出身,我不可能用刀殺我的父親。”Devadatta說:“你可以把他餓死。”
于是未生怨王就把他的父親囚禁起來,不給他任何東西吃。當時韋提希王後就偷偷地把食物藏在腰裏,潛進死牢,把食物送給她的夫君。當未生怨王知道這件事之後很生氣,下命令不允許他的母親再帶任何食物,結果韋希提王後就把食物偷偷藏在發髻上。後來未生怨王又發現他的父親還沒死,然後又知道是他的母親做的,于是就命他的母親不允許盤著頭發,結果她就把食物藏在鞋上,後來又被未生怨王發現了,結果他的母親又把蜜糖、酥油塗在身上,偷偷地帶進死牢裏,給她的夫君吃。後來又被未生怨王知道了,就命令從此以後不允許他的母親再進入牢房裏去見她的丈夫、他的父親。
頻毗娑羅王由于是初果聖者,已經是入流聖者,他就通過憶念佛陀在那裏經行,身體發出了很喜悅的、明亮的光芒。但未生怨王知道了以後就說:“好!你現在還能夠行走。”于是派兩個理發師,把他父親的腳割開,撒上鹽,然後放在炭火裏,看他還能不能走,這兩個理發師執行了未生怨王的命令。就這樣,頻毗娑羅王,這個老國王,這個正直的國王就在痛苦中去世了。
當頻毗娑羅王去世了之後,正好未生怨王的兒子出生了,當時那些送信的大臣決定:噩耗跟喜訊一起報,先讓國王聽到喜訊,然後再叫他聽噩耗。于是那些大臣就報告說國王王說:“你已經生太子了,你喜得貴子。”當時未生怨王一聽到之後全身立刻就充滿了父愛,于是他就急忙去找到他的母親說:“母親!我的父親他在我小的時候是…
《《鹽塊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