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位年輕的比庫就知道自己的過錯了,急忙就向這位年老的比庫忏悔。忏悔之後,他的道障就去除了,但是,他的毀謗的業仍然沒有去除。
第五是違令障。āṇā是命令的意思,Vītikkama 是超越、違犯,違犯了命令。什麼是違犯了命令呢?這裏的命令是指世尊製定的學處。這裏的Vītikkama是指故意的、有心的,也就是說,如果(這個只是對比庫來說)一個比庫故意地、有心地去違犯世尊所製定的學處,無論是大的還是小的。在這裏有幾個條件,第一個他必須是以比庫的身份,如果一個人現在是比庫,後來他還俗了,那麼還俗後,這種業障就不成爲障道。或者說雖然他不再受戒了,但是還認爲自己是比庫,這也成爲障礙。還有呢就是他有心,如果是無意的犯戒就不算,即使連阿拉漢聖者都還會有無意的犯戒,但是有心地、故意地違犯會就成爲障礙。如果違犯了之後,在有兩種情況下,這種障不能消除:第一他明知而不忏悔不認罪,或者說當僧團舉行羯磨並舉他的罪以後,只要這個罪沒有解除,他也不可能證得。所以呢就要解罪或者出罪,還有另外就是他要忏悔。如果他忏悔,那這種違令障就消除,然而他所造的故意犯戒的惡業還在。
因此,在這五種障礙法當中,業障、煩惱障跟果報障是不通忏悔的。
如果現在大家還說:“我業障重”。業障重,你就不用來禅修了,回家吧。(笑)
這裏的業障是指障道的“障”,如果你真的是造了五無間業,今生可以說你在努力,照樣可以爲你以後造一些禅修資糧。煩惱障呢,我想如果大家沒有煩惱障也不會來這裏聽法。果報障那可沒得救了,如果一個人有果報障,已經就會影響他這一生的整一生,除非下一生才修煉,要不然他都是不可能的,因爲果報障是在結生,就是我們在生命的一刹那,就已經先天性地已經決定了,你今生不能夠去求了。也就是說你的先天性已經決定你今生修行不能夠證得任何的成就了,也就是無因結生,包括舍俱的推度心,包括舍俱的不善果報推度心跟善果報推度心,都是這麼樣的。
而毀謗障跟違令障是可以通過忏悔來消除的。這裏講到的忏悔,是指通過忏悔才能夠消除生天的障跟解脫的障。也就是說一旦一個人忏悔了,毀謗障將不成爲毀謗障,不成爲障。通過忏悔,一個人的違令障不成爲障。但是,通過忏悔並不能消除惡業,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毀謗了聖者,他忏悔了,毀謗障不成爲障,但是毀謗業還在。一個人如果是犯戒,故意違犯了世尊製定的學處,那他忏悔了,忏悔了他還可以修行,但是他故意犯下的戒、他的不善心所造的不善業還在。就猶如我們在上次講到伍巴離尊者在兩個大劫以前的過去生,當時他是個王子,他對自己的身份很驕傲。當時他看到一個獨覺佛,看他很不順眼,用各種方式去罵他。結果很快他就頭痛發燒,在他隨同伴侶的陪同之下,他向那位獨覺佛忏悔。忏悔後,可以說他的那個毀謗障沒有了,但是他的業還在,這使他在很多世中仍然在受苦,乃至到最後生,仍然投生到很下賤的家庭,是不是?如果是通過忏悔,能夠消除那個業的話,那麼他不可能在最後一生投生爲理發師(一個宮廷的剃頭匠),所以忏悔是忏障不忏業,因爲造了業。同時對于犯戒也是,如果一個人,假如認爲犯戒之後,他一忏悔,那連業也沒有,那他可能是(應當不受)。
例如:假如我們現在知道有一位居士,他准備一批物品供養給僧團,然後你說:“你不要供養僧團,你供養給我。”結果那個居士就把那批東西供給了你,你得到了本來應該供養僧團的東西。這位居士轉供養了你之後,這些物品叫做“尼薩耆亞巴吉帝亞”,就是應當舍去的。當你舍了這些物品之後呢,必須得忏悔,忏悔了你的戒就得到清淨。等你忏悔後,那些物品還要還給你。爲什麼呢?因爲你所得到的這些東西,其實是屬于你的,但是你是不如法所得。因此當你忏悔之後呢,僧團接受你忏悔之後,那些物品還給你。那如果是這樣的話,你依然可以一直做這樣的事。因爲你一忏悔、一把罪說(出來),那連業都沒有,那不是很便宜了你?是不是?因此你(雖然向)僧團忏悔,罪業依然還在,只是說由于你想要占僧團便宜的障道的這種障礙已經消除了。
所以當我們知道了(這個道理)之後呢,我們經常要行忏悔。就是如果我們身、語、意方面對于僧團啊,對于出家人啊,造了這些(不善業),我們應當忏悔。在上座部佛教裏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經常都會忏悔。例如現在我們在一個僧團裏共住,或者說例如有一個在家人邀請一位比庫去一個地方供養、應供、教禅,那麼等這位比庫快離開的時候呢,所有在家人都會跪在比庫面前,他們說:“尊者啊,如果在這段期間,我對你有任何身語意,或者有意或者無意的冒犯,乃至令你生起不悅,請尊者慈悲的能夠原諒我。”一般都是這麼說。而在僧團當中也有個很好的習慣,就是如果當一位比庫想離開一個僧團裏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他往往會在禅座禅修之後,然後在僧團聚會的時候,就會向僧團宣告,他說:“尊者長老們,我在這段期間,如果有任何身、口、意方面對僧團的冒犯,(或者說我經常使用僧團的物品),我請求僧團的原諒。”就這樣表達,然後當時僧衆一起說:“Sàdhu! Sàdhu! Sàdhu!”就是原諒他了。這種是一種很好的習慣,就是說我們經常(這樣做)。如果我們冒犯了僧團,因爲僧團很可能大衆聚集,有聖者,如果我們對僧團有身、語、意方面造作的不善,我們要請求原諒,不要讓這些不善成爲我們修行的障礙。甚至在斯裏蘭卡的(西裏噶拉尼亞噶絲拉瑪,地名)一帶,他們每天都會要互相隨喜功德,互相忏悔自己的任何叁門(身、語、意叁門)的過失。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很好的傳統,因爲這樣的話他可以免除很多不必要的障礙。因爲,特別適合于愛批評(的人),一個人想到什麼說什麼,那很容易會對佛、對法、對僧、對聖者、對出家人會有所冒犯。如果我們經常的表白、發露,將會使我們修行,逐步的(去)證得涅磐。
好,今天的業、忏悔、除障就講到這裏,後天大家繼續一起來學習。
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做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涅槃助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鹽塊經》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