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尽业或者后后受业,都将成为无效。因此,佛教有首偈颂,叫做:“假使经百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讲到这里呢,有的人会问,忏悔有没有用?可能有人认为忏悔可以消障,是不是可以呢?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在探讨前,我们谈谈为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因为在禅修报告或平时谈话当中,很多人经常会提到:“我业障很重,我不能修行。”那到底什么是业障呢?大家清不清楚?什么是业障呢?我们在这里就探讨一下忏悔到底有没有用,“障”可不可以除。
“忏”跟“悔”,其实是两个词。忏,巴利语khama,意为忍,即请求忍可。悔,巴利语àpatti pàñidesana,意为自说罪。忏悔即自说其罪,请求忍可或原谅。
“忏”巴利叫做khama,这个词是梵语ksam或者叫做ksama,它的意思是忍的意思,也就是请求忍可。那“悔”呢巴利叫做àpatti pàñidesana,àpatti是指罪过、过失;pàñi是一种前缀词,它的意思是反向的,或者对自己的;desana是说。àpatti是罪过,pàñi是自己,desana是说。它的意思是自己说,自己表白自己的过失,发露自己的不善心、非行。所以忏悔就是自说其罪,请求忍可,或者请求原谅。这个是忏悔的意思。
但是,我们要清楚,忏悔跟后悔的“悔”是不同的。后悔的“悔”,巴利叫做kukkucca,也就是悔恨、懊恼的意思。kukkucca表现为对于不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做了,或者对于应该做的事情还没有做,而内心感到悔恨、后悔、懊恼,是一种心。这一种后悔的心,是属于嗔恨心,它必定是不善的,所以我们把这种心叫做“恶作” kukkucca。
然而,忏悔的“悔”是发露自己的过失。通过发露这些过失,把自己的罪过、过失,把自己的恶业发(露)出来,说出来,然后改过,从此之后不要继续再造,因此是属于一种善业。从他发露之后,他应当改过自新,从此以后他就以造善业,来对于那种恶行,他就远离恶行。通过远离恶行,通过不断地造新的善业,而达到忏悔的“悔”的目的。
后悔的“悔”、忏悔的“悔”—— 在中文里虽然两个词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巴利语是不同的,而且它们的性质也是完全不同的,这点我们要区分清楚。
讲到忏悔,我们要讲一讲障碍。障碍有五种障碍,叫做ßpa¤ca antarāyika dhamma。哪五种障碍呢?第一是大家很喜欢说的业障kamma antarāyika;第二是烦恼障kilesa antarāyika;第三是果报障又称为异熟障vipākā antarāyika;第四是毁谤障;第五是违令障āṇāVītikkama antarāyika。
第一种是业障kamma antarāyika。什么是业障呢?我们要先研究一下这里的“障”,“障”是障什么?我们说“障”是属于障道。一共有两种:第一是生天之障,第二是解脱之障。也就是说,假如我们修行的人,或者说每一个人,有这五种障碍的任何一种,他就不可能证得禅那,不可能证悟涅磐,乃至下一生也不可能投生到天界,这就称为antarāyika dhamma。比如我们出家人在每半个月诵戒的时候,世尊说:“勿妄持障道法”,这里障道巴利文是antarāyika,它的意思本来是“障碍法”。
那什么才叫做“业障”呢?或者换一句话,什么样的业会障道?会“障”生天和修道?在经典里说到:唯有五种无间业才能够障道。这一点,南传北传的说法都一样。如果一个人造了五种无间业的任何一种,我们可以说,已经判了他“死刑”了,他的今生不可能再有任何的机会证得禅那、证得道果,而下一生不要说投生天界,投生为人都不可能,只能堕入地狱。这种称为业障kamma antarāyika。
哪五种无间业呢?第一、弑母:杀自己的亲生母亲;第二、弑父:杀自己的亲生父亲;第三、弑阿拉汉:杀阿拉汉圣者;第四、恶意出佛陀身上的血,也就是用一种恶心使佛陀身上流血,有如迭瓦达答;第五、分裂和合僧团,这五种称为无间业。
第二是烦恼障kilesa antarāyika。这种烦恼障呢,相信我们在座的没有。烦恼障是什么呢?烦恼障是属于定邪见,也就是很顽固的邪见。如果各位有很顽固的邪见,就可能不会来这里。如果一个人有定邪见,就是决定性的邪见,很顽固的、不放弃的邪见,他不可能证得圣道圣果,乃至连禅那都不可能(证得),乃至连他想在下一世投生到天界跟人界都不可能。
所谓的定邪见就是顽固地坚信三种断见:
第一种呢是称为ahetuka diññhi无因见;
第二、akiriya diññhi无作用见;
第三、natthika diññhi虚无见。
无因见就是认为所有这些世间都是偶然的,没有原因,没有过去世。
无作用见认为你现在造的善业、恶业不会带来果报,没有未来世。
虚无见就是拨无因果,没有过去世,没有未来世。如果一个人坚信没有上一世,没有因果,没有业果,行善不会有善报,作恶不会有苦报,这是断灭见,或者说人死了一了百了。如果执著这三种中的任何一种,就叫做定邪见,就是顽固地执著,不放弃这些定邪见。当然,如果他改变的话,那还是可以的。
第三是果报障,或者称为异熟障vipākā antarāyika。什么是果报障呢?果报障在经典里也提到,黄门是果报障,两性人是果报障,畜牲趣的众生是果报障。什么是黄门呢?太监,或者说先天性生殖器没有用的,这称为黄门。或者说有的人在某一个心理状态之下会变性,这是属于两性人。两性人呢就是同时具有男女二根的,或者说在某个时段是男,在某个时段是女等等,会变性。两性人也是属于果报障。为什么呢?因为这一种人的结生心属于无因心。还有另外一种人就是先天性的瞎眼、聋子、哑巴、跛手跛脚、身根不全、五官不全,或者说先天性的痴呆、弱智、智障,先天性的小儿麻痹等等。如果是后天的,像后天的脚断手断,就不属于果报障。但是先天性的,我们说从娘胎里生出来就是这么样的,这种人称为果报障,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结生心很低劣,都是无因心。
任何畜生趣Tiracchānagata,在经典里面讲到,任何的畜牲,它都不可能证果,即使连龙能够变成人,也不可能。好像在律藏里讲到,当时有一条龙,它变为人,然后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后来等它睡的时候,突然又变回了原形,当时把其他的比库吓到了,佛陀知道后,就赶它走。他说:“你在此法律当中不会增长。”也就是不论你怎么修行,也不可能证得任何的道果的。
然后佛陀就制律说:“不能够收畜生来出家,如果已经授具足戒的,他的戒无效。”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出家之前呢,授受具足戒时一定要问一个问题:“你是人否?”为什么要问?你回答:“我怎么不是人?”但是呢,问题的因缘就是因为当时有条龙变成人,然后去乞求授戒。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现在还是要问,即使你会觉得这是多此一举,但是还是要问:“你是男人否?”就是为了避免两性人和黄门,因为这些都是果报障。
第四是毁谤障。这里的毁谤障是指毁谤圣者,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对于圣者的言行,感到不满而说出口。要造成毁谤障须具足几个条件:第一他是圣者;第二有声或语言表达,而表达呢有两种,第一种是极端的恶视去毁谤,第二是以毁谤他的德来毁谤。极端的恶视就是说:“你不是修行人。”“你不是出家人。”“你不是沙门。”“你不是圣者。”这是极端的恶视。如果毁谤他的德,比如说:“他没有持戒。”“他根本就没有戒。”“他没有禅那。”“他没有解脱。”“他没有道,他没有果。”这是用毁谤他的德来进行毁谤。
在《清净道论》里讲到,这两种毁谤,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都属于毁谤。而毁谤圣者的业,《清净道论》里面说重如无间业,是很重的,它不仅仅是障道,而且是障生天,就是生天之障。换而言之,如果一个人毁谤了圣者,那可以说他今生不必再继续修行了,他连证得禅那都不可能证得。他下一生想要投生到天界也不可能了。
不过呢这种毁谤障还是可以免除的,我们就《清净道论》里讲到一个故事。曾经有两个比库,他们一起出外托钵,一位是年老的,一位是年轻的。当他们来到一家门口之后,他们都得了一勺热粥,那位年老的比库呢,那个时候就由于肚子里风界的搅动,他感到肚子痛,他就想:“现在我刚刚得到了这勺热粥,我喝下去,将会是很好的。”于是,他就坐在当时那家人用来作门柱的一根木桩上面喝粥。那位年轻的比库看到后,感到很不耐烦,就说了一句:“看这个人饿成这样,真让我们丢脸”,他就这样说了一句话。那位老比库不说话,为什么呢?因为,当时这位年轻的比库认为他是由于饥饿才这样吃,然而当时那位老比库这样想:“这个粥趁热喝下去,可以消除我肚子里由于风大带来的痛。”他是用一种治病的心去喝粥。等他们托完钵用完餐之后,那位老的比库就问年轻的比库说:“贤友,你在佛陀的教法当中有什么立足处呢?”那位年轻的比库他说:“尊者,我是初果圣者”,就是“我是入流者”。那位老比库就说:“你是不是不想为更高的成就而努力呢?”那位年轻的比库说:“那怎么一回事呢?”那位年老的比库把自己的证量说出来:“因为你毁谤了漏尽者”,就是一个断除烦恼的人。当时…
《《盐块经》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