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鹽塊經》一▪P3

  ..續本文上一頁盡業或者後後受業,都將成爲無效。因此,佛教有首偈頌,叫做:“假使經百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講到這裏呢,有的人會問,忏悔有沒有用?可能有人認爲忏悔可以消障,是不是可以呢?我們現在來探討一下。在探討前,我們談談爲什麼要探討這個問題。因爲在禅修報告或平時談話當中,很多人經常會提到:“我業障很重,我不能修行。”那到底什麼是業障呢?大家清不清楚?什麼是業障呢?我們在這裏就探討一下忏悔到底有沒有用,“障”可不可以除。

  “忏”跟“悔”,其實是兩個詞。忏,巴利語khama,意爲忍,即請求忍可。悔,巴利語àpatti pàñidesana,意爲自說罪。忏悔即自說其罪,請求忍可或原諒。

  “忏”巴利叫做khama,這個詞是梵語ksam或者叫做ksama,它的意思是的意思,也就是請求忍可。那“悔”呢巴利叫做àpatti pàñidesana,àpatti是指罪過、過失;pàñi是一種前綴詞,它的意思是反向的,或者對自己的;desana是說。àpatti是罪過,pàñi是自己,desana是說。它的意思是自己說,自己表白自己的過失,發露自己的不善心、非行。所以忏悔就是自說其罪,請求忍可,或者請求原諒。這個是忏悔的意思。

  但是,我們要清楚,忏悔跟後悔的“悔”是不同的。後悔的“悔”,巴利叫做kukkucca,也就是悔恨、懊惱的意思。kukkucca表現爲對于不應該做的事情已經做了,或者對于應該做的事情還沒有做,而內心感到悔恨、後悔、懊惱,是一種心。這一種後悔的心,是屬于嗔恨心,它必定是不善的,所以我們把這種心叫做“惡作” kukkucca。

  然而,忏悔的“悔”是發露自己的過失。通過發露這些過失,把自己的罪過、過失,把自己的惡業發(露)出來,說出來,然後改過,從此之後不要繼續再造,因此是屬于一種善業。從他發露之後,他應當改過自新,從此以後他就以造善業,來對于那種惡行,他就遠離惡行。通過遠離惡行,通過不斷地造新的善業,而達到忏悔的“悔”的目的。

  後悔的“悔”、忏悔的“悔”—— 在中文裏雖然兩個詞是一樣的,但是它們的巴利語是不同的,而且它們的性質也是完全不同的,這點我們要區分清楚。

  講到忏悔,我們要講一講障礙。障礙有五種障礙,叫做ßpa¤ca antarāyika dhamma。哪五種障礙呢?第一是大家很喜歡說的業障kamma antarāyika;第二是煩惱障kilesa antarāyika;第叁是果報障又稱爲異熟障vipākā antarāyika;第四是毀謗障;第五是違令障āṇāVītikkama antarāyika。

  第一種是業障kamma antarāyika。什麼是業障呢?我們要先研究一下這裏的“障”,“障”是障什麼?我們說“障”是屬于障道。一共有兩種:第一是生天之障,第二是解脫之障。也就是說,假如我們修行的人,或者說每一個人,有這五種障礙的任何一種,他就不可能證得禅那,不可能證悟涅磐,乃至下一生也不可能投生到天界,這就稱爲antarāyika dhamma。比如我們出家人在每半個月誦戒的時候,世尊說:“勿妄持障道法”,這裏障道巴利文是antarāyika,它的意思本來是“障礙法”。

  那什麼才叫做“業障”呢?或者換一句話,什麼樣的業會障道?會“障”生天和修道?在經典裏說到:唯有五種無間業才能夠障道。這一點,南傳北傳的說法都一樣。如果一個人造了五種無間業的任何一種,我們可以說,已經判了他“死刑”了,他的今生不可能再有任何的機會證得禅那、證得道果,而下一生不要說投生天界,投生爲人都不可能,只能墮入地獄。這種稱爲業障kamma antarāyika。

  哪五種無間業呢?第一、弑母:殺自己的親生母親;第二、弑父:殺自己的親生父親;第叁、弑阿拉漢:殺阿拉漢聖者;第四、惡意出佛陀身上的血,也就是用一種惡心使佛陀身上流血,有如疊瓦達答;第五、分裂和合僧團,這五種稱爲無間業。

  第二是煩惱障kilesa antarāyika。這種煩惱障呢,相信我們在座的沒有。煩惱障是什麼呢?煩惱障是屬于定邪見,也就是很頑固的邪見。如果各位有很頑固的邪見,就可能不會來這裏。如果一個人有定邪見,就是決定性的邪見,很頑固的、不放棄的邪見,他不可能證得聖道聖果,乃至連禅那都不可能(證得),乃至連他想在下一世投生到天界跟人界都不可能。

  所謂的定邪見就是頑固地堅信叁種斷見:

  第一種呢是稱爲ahetuka diññhi無因見;

  第二、akiriya diññhi無作用見;

  第叁、natthika diññhi虛無見。

  無因見就是認爲所有這些世間都是偶然的,沒有原因,沒有過去世。

  無作用見認爲你現在造的善業、惡業不會帶來果報,沒有未來世。

  虛無見就是撥無因果,沒有過去世,沒有未來世。如果一個人堅信沒有上一世,沒有因果,沒有業果,行善不會有善報,作惡不會有苦報,這是斷滅見,或者說人死了一了百了。如果執著這叁種中的任何一種,就叫做定邪見,就是頑固地執著,不放棄這些定邪見。當然,如果他改變的話,那還是可以的。

  第叁是果報障,或者稱爲異熟障vipākā antarāyika。什麼是果報障呢?果報障在經典裏也提到,黃門是果報障,兩性人是果報障,畜牲趣的衆生是果報障。什麼是黃門呢?太監,或者說先天性生殖器沒有用的,這稱爲黃門。或者說有的人在某一個心理狀態之下會變性,這是屬于兩性人。兩性人呢就是同時具有男女二根的,或者說在某個時段是男,在某個時段是女等等,會變性。兩性人也是屬于果報障。爲什麼呢?因爲這一種人的結生心屬于無因心。還有另外一種人就是先天性的瞎眼、聾子、啞巴、跛手跛腳、身根不全、五官不全,或者說先天性的癡呆、弱智、智障,先天性的小兒麻痹等等。如果是後天的,像後天的腳斷手斷,就不屬于果報障。但是先天性的,我們說從娘胎裏生出來就是這麼樣的,這種人稱爲果報障,爲什麼呢?因爲他的結生心很低劣,都是無因心。

  任何畜生趣Tiracchānagata,在經典裏面講到,任何的畜牲,它都不可能證果,即使連龍能夠變成人,也不可能。好像在律藏裏講到,當時有一條龍,它變爲人,然後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後來等它睡的時候,突然又變回了原形,當時把其他的比庫嚇到了,佛陀知道後,就趕它走。他說:“你在此法律當中不會增長。”也就是不論你怎麼修行,也不可能證得任何的道果的。

  然後佛陀就製律說:“不能夠收畜生來出家,如果已經授具足戒的,他的戒無效。”

  正是因爲如此,所以在出家之前呢,授受具足戒時一定要問一個問題:“你是人否?”爲什麼要問?你回答:“我怎麼不是人?”但是呢,問題的因緣就是因爲當時有條龍變成人,然後去乞求授戒。正是因爲如此,所以現在還是要問,即使你會覺得這是多此一舉,但是還是要問:“你是男人否?”就是爲了避免兩性人和黃門,因爲這些都是果報障。

  第四是毀謗障。這裏的毀謗障是指毀謗聖者,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對于聖者的言行,感到不滿而說出口。要造成毀謗障須具足幾個條件:第一他是聖者;第二有聲或語言表達,而表達呢有兩種,第一種是極端的惡視去毀謗,第二是以毀謗他的德來毀謗。極端的惡視就是說:“你不是修行人。”“你不是出家人。”“你不是沙門。”“你不是聖者。”這是極端的惡視。如果毀謗他的德,比如說:“他沒有持戒。”“他根本就沒有戒。”“他沒有禅那。”“他沒有解脫。”“他沒有道,他沒有果。”這是用毀謗他的德來進行毀謗。

  在《清淨道論》裏講到,這兩種毀謗,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都屬于毀謗。而毀謗聖者的業,《清淨道論》裏面說重如無間業,是很重的,它不僅僅是障道,而且是障生天,就是生天之障。換而言之,如果一個人毀謗了聖者,那可以說他今生不必再繼續修行了,他連證得禅那都不可能證得。他下一生想要投生到天界也不可能了。

  不過呢這種毀謗障還是可以免除的,我們就《清淨道論》裏講到一個故事。曾經有兩個比庫,他們一起出外托缽,一位是年老的,一位是年輕的。當他們來到一家門口之後,他們都得了一勺熱粥,那位年老的比庫呢,那個時候就由于肚子裏風界的攪動,他感到肚子痛,他就想:“現在我剛剛得到了這勺熱粥,我喝下去,將會是很好的。”于是,他就坐在當時那家人用來作門柱的一根木樁上面喝粥。那位年輕的比庫看到後,感到很不耐煩,就說了一句:“看這個人餓成這樣,真讓我們丟臉”,他就這樣說了一句話。那位老比庫不說話,爲什麼呢?因爲,當時這位年輕的比庫認爲他是由于饑餓才這樣吃,然而當時那位老比庫這樣想:“這個粥趁熱喝下去,可以消除我肚子裏由于風大帶來的痛。”他是用一種治病的心去喝粥。等他們托完缽用完餐之後,那位老的比庫就問年輕的比庫說:“賢友,你在佛陀的教法當中有什麼立足處呢?”那位年輕的比庫他說:“尊者,我是初果聖者”,就是“我是入流者”。那位老比庫就說:“你是不是不想爲更高的成就而努力呢?”那位年輕的比庫說:“那怎麼一回事呢?”那位年老的比庫把自己的證量說出來:“因爲你毀謗了漏盡者”,就是一個斷除煩惱的人。當時…

《《鹽塊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鹽塊經》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