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thavi、pathavi,就是“地、地、地、地、地”,當他可以持續地專注在遍一切處的地的遍相的時候,他可以達到具有尋、伺、喜、樂、一境性俱的地遍的初禅。當他達到了地遍的初禅之後,他可以依次的去修習而去證得地遍的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如果一位禅修者已經成功地證入了地遍的第四禅之後,他想要修無色界定應當怎麼修呢?他先從地遍的第四禅出定之後,再省察這地遍的第四禅,它還必須得依賴色法。正是因爲有了色法,所以會有身體的病痛啊、各種各樣的痛啊、會有疾病啊、會有戰爭啊、會有爭吵啊,它不如沒有色法更加殊勝。同時地遍的第四禅由于它很接近于敵對的第叁禅,所以第四禅都不是很殊勝,它不如空無邊處那種殊勝。當他這樣省思了之後,就再去作意剛才在第四禅裏面的地遍的遍相裏面的空間,就好像我們看自己手裏面的汗毛一樣,當我們可以看到手裏面汗毛,我們再看,其實汗毛還有汗毛孔。當他可以成功地見到地遍遍相的空間之後,他再把這空間慢慢地擴大,一直到把這空間擴大到剛才遍相所占有的那個地方。這個時候,地遍的遍相就不見了,剩下的是無邊無際的空間,無邊無際的虛空,然後他專注于虛空的無邊,或者無邊的虛空。當他可以專注無邊的虛空,可以一直維持他的心達到夠長的時間,他可能就證得了空無邊處定。
當他得證了空無邊處,他還想再進入識無邊處定的話,那他應當再取剛才占有著空無邊處定的這定心,因爲這定心已經遍滿了剛才的一切處,然後他專注于遍滿了一切處的空無邊處的定心,他的心就安住在空無邊處的禅心上,這樣就可以證得識無邊處定。
當他可以證得了識無邊處定之後,如果他再想要證入第叁種無色定,就是無所有處定的話,他應當再取空無邊處定定心的無有;這個時候他可以作意剛才的空無邊處定定心已經沒有了,不存在anadhigatam?(Natthi56:09);當他可以作意空無邊處定定心的沒有的時候,他可以證悟無所有處定。
當一個禅修者可以成就了無所有處定之後,他再想要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的話,那麼他應當取剛才的無所有處定的定心,他應當作意(etaṃ santaṃ, etaṃ panītaṃ 56:40),就是他把他的心直接取無所有處定的定心;當他可以取到這種定心之後,他就可以作意這種定心是非常微妙殊勝的,當他可以這樣作意的時候,他決意他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當他可以這樣做到了,他就可以成就非想非非想處定。
這是以地遍爲基礎禅而修習四種無色界定的方法;當然這種方法是很簡單很簡要地講的,如果具體要修行的話,必須得有體驗,而有體驗了之後,一講你就明白,你自然就會做。當然了,有一點必須要強調的,就是如果我們的禅修是真正地依照正確的方法、依照佛陀的教法,證得了禅那之後,那麼我們會發現到,無論是哪裏的人,無論他是什麼樣的人,他證得的禅那的體驗都是一樣的。無論你是緬甸人、中國人、歐洲人、美國人、澳洲人,只要依照正確的方法證得禅那,他所描述的體驗都一樣。雖然大家的語言不同,但是他描述的禅那的感覺是一樣。而且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的感覺都不一樣。但是一個真的有體驗的人,他就可以正確地描述出來。當一位禅修者可以這樣,完全地、也很自在地想要證入禅那就證入禅那,想要在什麼時候入定就什麼時候入定,他可以持續地這樣培育住于定中,然後可以隨自己的意願出定入定,他可以成就近行定,色界的禅那跟無色界的定。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說他已經達到了定的成就。
那佛陀在這部經裏面就講到:“他不因該戒成就而自贊毀他;他不沈迷、不陶醉于該戒成就,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達到定成就。他對該定成就感到滿意,認爲實現目標。他因該定成就而自贊毀他:“我有定力、心一境,但其他那些比庫無定力、心散亂。”他沈迷、陶醉于該定成就,陷入放逸,因放逸而住于同樣之苦。
諸比庫,猶如有人想要心材、尋找心材、遍求心材,來到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卻略過心材、略過膚材,只砍了樹皮,以爲是“心材”拿了離開。那時有個具眼之人看見之後這樣說:“這善人確實不知道心材,不知道膚材,不知道樹皮,不知道表皮,不知道枝葉,因此這個善人想要心材、尋找心材、遍求心材,來到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卻略過心材、略過膚材,只砍了樹皮,以爲是“心材”拿了離開。若他做任何須用到心材之事,他的目的將不能達成。”
正是如此,諸比庫,于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離俗家而爲非家者:“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爲苦所害,爲苦所敗。若能了知此整個苦蘊的終盡就好。”他于是這樣出家後,獲得利養、恭敬、聲譽。他對該利養、恭敬、聲譽不感到滿意,不認爲實現目標;他不因該利養、恭敬、聲譽而自贊毀他;他不沈迷、不陶醉于該利養、恭敬、聲譽,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達到戒成就。他對該戒成就感到滿意,但不認爲實現目標;他不因該戒成就而自贊毀他;他不沈迷、不陶醉于該戒成就,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達到定成就。他對該定成就感到滿意,認爲實現目標。他因該定成就而自贊毀他:“我有定力、心一境,但其他那些比庫無定力、心散亂。”他沈迷、陶醉于該定成就,陷入放逸,因放逸而住于同樣之苦。諸比庫,這比庫稱爲取得梵行的樹皮,並以此爲達成目的者。”
我們知道修行的目的並不只是爲了達到禅那,不是爲了證得禅那,而是爲了證得更高的成就。證得禅那,只是修行的一個階段,如果說佛陀的教法是爲了證得禅定,以禅定爲目的,以禅定爲滿足的話,那就跟印度的瑜伽行派沒有什麼區別或者說跟古代婆羅門那些習定外道沒有什麼區別。因爲禅那之境在很多外道也是可以證得的。我們作爲佛陀的弟子進入禅那跟作爲外道進入禅那有根本的區別。雖然禅那的定境是一樣的,但是它的區別是不同的。外道以禅那爲目的,佛陀的弟子以禅那爲工具,外道以禅那爲終極,佛陀的弟子以禅那爲一個階段。也就是說我們入定,這是一個需要經過的階段,但是我們提升了定力、培育了定力之後,我們必須得把這種定力拿來作爲培育智慧的工具,作爲培育智慧的近因,也就是它直接原因。惟有這樣,才是我們修行培育定力的目的。也正因爲如此,所以在我們的教學當中,我們並不要求一位禅修者整天整夜地入定。我們培育的定力,培育到什麼程度就足夠了?
我們需要培育強有力的定力,但是這種定力沒必要培育至整天整夜沈溺于定境當中,只要我們培育到的定力達到了足以支持我們修vipassanà,足夠提升觀智就夠了。所以不用去跟那些外道比,那些外道如有些報章雜志說到,有些印度的那些苦行僧他可以入定很久,幾十天乃至到一、兩個月等等,我們修定的目的不是爲了這樣,我們修定的目的是爲了當我們的定力培育到一定的階段之後,我們必須得轉修觀。如果不轉修觀的話,我們只是停留在定力階段,你也可以練習把你的定力持續地進入禅定當中,然後把這種定境維持到你可以專注整天整夜,七天七夜,你也可以這樣做到。但是這個不是我們培育定力的目的,我們沒必要去追求這樣。一般上來說,我們培育定力之後,我們應當再運用這定力,去修vipassanà。因爲我們培育定力之後,我們最後在修行vipassanà階段,我們還必須得觀連禅那的心也是無常、苦、無我的。到了那個時候,你連禅定都不會執著。當然,如果一個沒有禅那的人來說,他也談不上去觀察這些東西。正是因爲他們沒有禅那的體驗,所以他們也不能夠破除對于色界跟無色界的貪,因爲他們沒有定力。
如果一個有定力的人,他先進入禅那,然後出定之後他再起觀。依照這定力培育出來的強有力的定力跟智慧之光,然後借助這個智慧之光,再繼續去觀照名法、色法,其中的名法,也包括他所體證的所有的禅那的禅心。一個能夠證得初禅的人,他可以從初禅出定之後,再觀初禅的禅心無常、苦、無我;一個有第二禅體驗的禅修者,當他從第二禅出定之後,他可以觀照第二禅的禅心也是無常、苦、無我;乃至他可以連無色界的定心,都可以觀照。當然了,一般非想非非想處定的禅修者是很難觀照它的逐個逐個方法(?),他得整體地觀照非想非非想定也是無常、苦、無我的;唯有經過這個階段,到他有了觀智,他的觀智達到頂峰的時候,他不會貪著任何的禅那。但是禅那是個很管用而且很強有力的工具,所以當我們明白了修定的目的之後,就很容易理解佛陀在這裏教導的,爲什麼如果一個人沈溺于定境,認爲說他已經達到了目的,這其實是一個人取得了梵行的樹皮,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是拿到了梵行的皮而已,而沒有拿到核心。
那至于佛陀教導的核心是什麼樣呢?在下一次的講座當中繼續來一起學習,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裏,下面我們一起來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大心材譬喻經》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