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心材譬喻經》四

  

將錄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衆多賢友共同努力完成,但盡管這樣,

  也不能保證裏面完全沒有錯漏,未經尊者最後校對,

  僅供大家學習參考,不宜公開。

  

第二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大心材譬喻經》四

  

  瑪欣德尊者2008.04.23講于江西佛學院

  

  好,我們大家一起合掌來禮敬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晚上好!

  我們今天晚上將一起來學習完這部《大心材譬喻經》。

  我們在前幾天晚上共同學習了《大心材譬喻經》前面的幾個部分。在這部經裏面,佛陀就疊瓦達答(提婆達多)分裂僧團以及以惡心故意出佛身血這件事,提出作爲一個出家人修行的目的應當是爲了斷盡一切的煩惱,住于不動搖的解脫。但是在修行的過程中,很多的出家人可能會半途而廢。在這部經中佛陀就以一個人想要到處去尋求心材的人來做一個比喻。

  如果一個出家人爲了解脫生死,爲了斷除煩惱,爲了滅盡一切的苦而出家。當他出家之後獲得了名聞利養,然後他就貪著于名聞利養,認爲他已經獲得了利養,獲得了恭敬和名譽,然後就樂于這些東西,貪著這些東西,就陷于放逸,認爲這個時候他出家的目的已經達到了。這種人就好像一個人想要尋求心材,他到了一顆有心材的大樹之下,砍了一些枝葉,這種人正是如此,他只是得到了梵行的枝葉。

  而又有另外一些人,他們出家之後,雖然獲得了利養、恭敬與名譽,但是他不貪著這些,他繼續以不放逸而令自己持戒清淨。然而,他們因爲自己持戒清淨就認爲說這已經是他修行的目標了,他已經達到了出家的目的,而就放棄了繼續修行,而認爲說持戒清淨就是他出家想要的東西。這種人就好像一個人去尋求心材,他只是砍了一些樹的表皮,認爲這個就是心材。正是如此,如果一個出家人認爲持戒清淨就是他出家的目的,這種人得到的就是梵行的表皮。

  又有一些人出家人,他得到了名聞利養,但他不貪著這些名聞利養,他以不放逸而令自己持戒清淨。但他持戒清淨之後,他也以自己持戒清淨而感到滿意,但是他不貪著那些,他繼續努力,繼續以不放逸而繼續去修行種種的業處,當他能夠證得禅那,能夠得到定的成就之後,他卻認爲說他出家的目的已經達到了,然後就開始陷于放逸。由于他認爲,修定就是他出家的目標,他就沒有繼續進一步做努力,這種人就好像一個想尋求心材的人一樣,他到了一顆有心材的樹,他只挖了一些樹的內皮,然後認爲這個就是心材。同樣地,這樣的出家人,他獲得了禅那,證的了禅定,他認爲這個是出家的目的,這種人就得到的只是梵行的樹皮。

  

  接著,佛陀又繼續說:

  「“諸比庫,于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離俗家而爲非家者:“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爲苦所害,爲苦所敗。若能了知此整個苦蘊的終盡就好。” 他于是這樣出家後,獲得利養、恭敬、聲譽。他對該利養、恭敬、聲譽不感到滿意,不認爲實現目標;他不因該利養、恭敬、聲譽而自贊毀他;他不沈迷、不陶醉于該利養、恭敬、聲譽,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達到戒成就。他對該戒成就感到滿意,但不認爲實現目標;他不因該戒成就而自贊毀他;他不沈迷、不陶醉于該戒成就,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達到定成就。他對該定成就感到滿意,但不認爲實現目標;他不因該定成就而自贊毀他;他不沈迷、不陶醉于該定成就,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成就智見。”」

  這裏所說到的成就智見(¤àõadassanaü àràdheti)。這裏的智見是指什麼呢?我們平時所說到的智見有叁樣:

  第一種,我們所說到的智見,是在比庫巴帝摩卡(比庫波羅提木叉)裏面的他勝法。即Pàràjika波羅夷的第四條,講到“我知是,我見是”或者說是“我實不知,不見,而言我知,我見”,這裏的知見是指上人法(uttarimanussadhamma),uttari是超越,超過,manussa是一般人,dhamma是法,uttarimanussadhamma,超越常人、超越一般人的殊勝之法;這裏的上人法就包括禅那,包括神通,以及包括了道與果,就是證果。假如一個人沒有禅那說有禅那,沒有神通說有神通,沒有證果說有證果,這就犯了大妄語。這種是屬于一種知見,或者稱爲智見。

  第二種的智見,我們在有些經典裏面可以看到yathàbhåta§ ¤àõadassana,yathàbhåta§是如實,¤àõadassana就是智和見,這裏所講到的是指已經親見涅磐,已經親見了四聖谛,這一種如實的去了知,如實地見到了,這個是指出世間法,這裏的智是出世間智,這裏的見是出世間見,也就是他已經徹底地了知這個世間的本質,已經見到了一切諸行法無常、苦、無我。同時,他也了知了導致諸行法之因,世間苦之因,也現見了涅磐,也培育了八支聖道。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他對于苦、苦的因、苦的完全的止息,以及導向苦滅這條道路,他完全的了知,這叫如實知見。

  還有第叁種智見¤àõadassana,是指五神通,或者有時候是特指以天眼通爲最上的神通。

  有叁種智見,在這部經裏面講到的是屬于哪一種智見呢?

  我們可以先分析這部經,這部經佛陀是針對誰說的?佛陀是針對當時破和合僧的提婆達多說的。同時呢,我們也可以聯系這一部經的下一部經。這一部經叫《大心材譬喻經》(Mahasaropama Sutta),接著另外一部經叫做《小心材譬喻經》(Cå ḷasàropama Sutta)。在《小心材譬喻經》裏面就講到了,前面幾乎跟這部經差不多一樣,只是在編排方面不同。之後當佛陀講到一個人成就了智見之後,佛陀又講到,還有比智見更高更殊勝的法,是哪些法呢?佛陀依次講到了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又講到了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和完全滅盡諸漏的解脫。佛陀這麼講到,這些所有的法都是比智見成就更殊勝的法,更上的法。那麼,我們結合這一部經一開始和下一部經,我們就知道,這裏講到的智見是第叁種,也就是我們所講到的神通成就。

  我們從第一節討論這部經之後,就談到,佛陀在什麼因緣下講這部經,他當時是針對已經成功地分裂了僧團的疊瓦達答說的。疊瓦達答之所以能夠那麼囂張,最初就是因爲他已經成就了神通。他有了神通之後,得到了名聞利養,得到了名聞利養之後,就想要統治僧團。他向佛陀請求統治僧團沒有成功之後,就想殺害佛陀。他殺害佛陀之前,就去慫恿未生怨王子篡奪王位,最後未生怨王(阿阇世王)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篡奪王位也成功了。之後,疊瓦達答就進行了想要殺害佛陀的叁次行動,結果把佛陀的腳給紮傷了。

  後來他又提出了五種邪法,在僧團當中公開公布這五種邪法。結果呢,當時有500位比庫,那些剛出家不久的無知的比庫就跟著他去了。佛陀是在這種情況下講這部經,這部經也就是針對疊瓦達答的一些成就所講的。我們再結合這部經之前講的,其實疊瓦達答都做到了之前的。因爲之前疊瓦達答持戒真的是很清淨,他在出家之後,一直都是勤修梵行。後來,其他和他一起出家的都已經證得了不同的果位,最後除了阿難尊者是初果之外,其他那些都證得了阿拉漢果,只有疊瓦達答一個人還是凡夫。後來提婆達多就去修禅定,他也通達了四禅八定,然後就是因爲在這些定的基礎上,他去修煉神通。因爲他擁有了神通,之後他用神通去騙得了未生怨王子的信心。佛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針對這一種現象說,有些人達到了智見成就。這裏的智見成就,在義注裏面也很明確地提到,這裏是指疊瓦達答所擁有的神通。

  一般我們講到的神通分爲兩大類的神通,第一類神通是稱爲世間的神通,第二類神通稱爲出世間的神通。世間的神通,我般稱爲五通;出世間的神通只有一種,叫做漏盡通。

  所謂的神通,它的巴利語叫做Abhiñña,是由Abhi+ñña構成的,Abhi含義是殊勝的,卓越的,我們說Abhidhamma阿毗達摩,Abhi是殊勝的、卓越的、上等的。ñña是知道或者智慧的意思,也就是殊勝的智慧,或者簡稱勝智、上等的智,稱爲神通,因爲古代一直都引用神通這個詞。第六種我們與其說是神通,倒不如說是殊勝的智慧更恰切一點。這裏所講到的智見成就是指五種世間的神通,這裏的五種世間神通是指凡夫跟聖者都可以擁有的,不是只有聖者,不是只有佛陀的弟子擁有的,連外道都可以擁有的。所以它是屬于世間的。

  是哪五種世間的神通呢?第一,我們稱爲神足通的,或者稱爲神變通,第二是天耳通,第叁是他心通,第四是天眼通,第五是宿命通。

  在這五種神通當中,第一種是屬于神變通,或者稱爲如意通,或者又稱爲神足通的,他又可以包括十種,這十種是由于産生這種神通的原因來分的。

  第一是決意神變,決意神變的意思就是一個成就神通的人,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身變成很多的身體,或者一個身可以變成百身千身,這種稱爲決意神變。他又可以把很多身變成一個身…

《《大心材譬喻經》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鹽塊經》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