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錄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衆多賢友共同努力完成,但盡管這樣,
也不能保證裏面完全沒有錯漏,未經尊者最後校對,
僅供大家學習參考,不宜公開。
第六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鹽塊經》一
瑪欣德尊者講于江西佛學院
現在我們一起合掌來禮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各位àvuso、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們:晚上好!
我們在前天晚上一起學習了關于業的産生,業的輪回的一些討論,在前天晚上我們主要講外道是如何看待業的輪回及業的消除和輪回的超越。
一般外道認爲如果要超脫輪回,首先必須要消除業;業使靈魂受到汙染,因此靈魂就往下沈,他就會執著于物欲;由于執著于物欲,就會又不斷地追求,並由不斷地追求又造了業,造了業然後不斷地受苦。因此要致力于靈魂的解脫,首先要讓靈魂得到淨化,要靈魂得到淨化,就要消除罪業。消除罪業這一種命題可以說是在印度很多種宗教乃至基督教都很注重,要洗罪。
對于如何證明我們淨化,在婆羅門教裏有它的一套做法。他們認爲應當要讀誦《吠陀》,完成祭祀,這樣的話就能夠消除種種業,死了之後上升到梵天界。而對于在消除業方面呢,婆羅門就有多種做法,例如經常見到的祭祀、火供,還有祈禱種種的神等等。
這些都是作爲印度教來說,他們經常會用到的。還有另外一種呢,就是他們會去沐浴,認爲說通過恒河的水,通過種種大河的水,能夠洗掉他們種種的罪業。
而對于另外一種宗教,婆羅門教以外的耆那教,他們又認爲通過苦行可以使以前所造的業,能夠提前受報。因爲以前造的不善業,使他們在以後的輪回當中,將會繼續的受苦,爲了讓這些苦報提前受,他們認爲應當要進行苦行,苦行能夠使他們盡早解除種種的業,而使他們的靈魂盡快得到淨化。當舊業已完全除盡了,靈魂本來清淨的面目就能夠顯現,而靈魂本來的清淨圓滿的面目就會呈現出來,這樣的話他的靈魂就得到解脫,這就是他們所謂的涅磐。而至于說他們的苦行就更五花八門了,各種各樣的裸體啊,有禁食啊,有留長頭發、留長指甲啊等等。
因此基于輪回的業呢,各種印度的宗教展開形形色色的修道解脫論。基本上他們主張通過消除惡業、淨化靈魂來獲得解脫。然後佛陀將這些修道解脫論統稱爲“戒禁取”,也就是說錯誤的修行方法。
我們在講了這些方法之後呢,再看佛陀是怎麼樣指出,如果一個人要脫離輪回,要滅苦應當怎麼樣做呢?應該如何去擺脫業和果這種糾纏呢?我們今天將要學習一部經典,這部經典稱爲《鹽塊經》。
《鹽塊經》巴利叫做“Loõaphalasuttaü”;“Loõaphalasuttaü”是譯自《增支部》第叁集第十品的第九經。在這部經當中,不像其它的經,其它經有Evaü me sutaü(如是我聞),在這部經一開始佛陀就這樣說,佛陀說:
“諸比庫,若有人這樣說:“此人隨其所造之業,都要承受其果報。”諸比庫,若是這樣,則不能住于梵行,不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終盡。”。
這是什麼意思呢?什麼叫做“此人隨其所造之業,都要承受其果報。”呢?
也就是說有某些人認爲:“如果一個人隨他所做的任何業,都必須得要承受其果報。”那確實沒有辦法逃脫其所造之業的果報,因爲無論你造了多少業,你都要承受它的果報。因爲這樣,所以梵行就不能住,而苦也不能夠滅盡。如果在一個人證悟之前,他曾經造了順、次生的業,也就是說假如一個人造了業,他都必須得受報的話,那如果一個人在他那一生當中,證悟聖道聖果之前,他曾經造了下生將會成熟的業,如果這種業一定要受報的話,那他不可能把苦滅盡,他不可能在今生完全解脫,斷盡一切的煩惱。因爲這種業必定會在來生要成熟,即使你再努力去修行也沒有用。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認爲隨一個人所造的業,都要承受它的果報,這種論調假如是真的話,那麼由于人們在過去所造的業積累已經是無窮無盡的了,這些業將會隨著因果法則不斷的成熟,不斷的成熟,由于果報成熟的力量,通過因果法則不斷生起的苦,它是不能夠終盡的。我們在無始的輪回中,已經不知道造了多少業,無論是善業或者惡業。這些業使我們一直都在輪回中體驗它成熟的果報,而我們在體驗果報的同時又不斷地造業,不斷地造業,這種業又不斷地積累,不斷地積累。正是因爲如此,所以如果我們不致力于修行,不致力于斷除煩惱的話,這種業將會無窮無盡地繼續延伸下去。
如果說一個人認爲過去所造的業一定要承受它的果報,那麼未來的苦報,未來的輪回必定也是無邊無際的,了無盡頭的,那也就是說沒有苦終結的一天。既然一個人造的業一定要受報,無論如何去修行也都沒有效,因爲苦是不可能斷盡的,你的業還在,那麼你的苦就不能夠斷盡。因此佛陀在這裏說到,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這是結合我們前天晚上講的,如果一個人認爲他所造的業必定要承受其果報的話,或者認爲完全不可能解脫,或者就像耆那教認爲要提前受苦,讓這些果報提前受,然後當苦受盡,靈魂就可以解脫。但是,佛陀的教導中並沒有這樣認爲。
佛陀接著說:
“諸比庫,若我們這樣認爲:“此人隨其所造(的應受)之業,而承受其果報。”諸比庫,若是這樣,則能住于梵行,了知苦的完全終盡。”
“若認爲隨其所造的應受之業,人們受其果報,則梵行得住,苦有終盡。”
那什麼是“應受之業”呢?如果一個人造了他應當受的業,人們只是在承受他應受的業,這樣的話我們修行就會有結果,而我們致力于滅苦才能夠達成。
講到這裏,我們必須得要再講業果法則,再重溫一下,我們在之前曾經講過的關于業成熟的時間來分的四種業,其中有叁種是“應受之業”。這是按照業應成熟時間來分,而分爲四種:
第一種是“現法受業”:diññhadhammavedanãya kamma;這裏的“diññha”本來的意思是“見”的意思,“dhamma”是“法”,“見法”;然而在這裏是指“現法”,“現法”就是“今生”的意思;“vedanãya”是“應當要承受的”、“應當會體驗到的”;“kamma”是“業”。
第二種是upapajjavedanãya kamma,是“次生受業”,“upa”是“隨”;“pajja”是“生”;也就是跟著這一生(的)下一世結生的時候將會“vedanãya”,“將會體驗到的”,“kamma”“業”。
第叁叫做aparàpariyavedanãya kamma,“後後受業”,“aparà”是“後”;再加“pariya”是“再後的”;“vedanãya”是“受的”,這個也叫做無盡業,因爲在輪回是無盡的,投生是一次、再一次、再一次的,這種稱爲“後後受業”。
然而另外一種呢,叫做ahosi kamma,是“無效業”,除了無效業,前面的叁種都是稱爲“應受之業”或者說“可受之業”,也就是他將會體驗到的這些業。
如果我們要講這些業,我們必須先了解心路過程,因爲我們所說的“造業”,並不是說用單純的物質,或者純粹的身體去造業,造業的完成在于心。
我們可以說是通過心來認知外界的,認知我們這個世界的。我們這個世界可以分爲六大類,這六大類是通過我們的六門去認知。這六大類在經典裏提到是顔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跟法,是通過我們的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和意門去認知的。當我們認知的時候,體驗到外界的這些往往是屬于果報心。而當我們在體驗到果報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是我們的主觀又可以對這些體驗到的果報采取一定的反應,做出一定的行動。這種行動,我們稱爲“業”。
這種業只能在速行裏發生,例如我們這裏講到的是一個意門心路過程。意門心路過程就是說一個人想這個、想那個,一個人思維,下決心或者說體驗到外面的回味,都是由意門心路過程來執行的。意門心路過程一般有十個心識刹那,一個是意門轉向。意門轉向就是有一種心使我們轉向于所想的目標、所思維的目標,這個稱爲意門轉向,也就是把我們的心流拉到對象去。接著是七個速行,就是體驗果報之後所做的反應,這種反應一般執行七次,之後呢還有兩個彼所緣,這兩個彼所緣只是取之前已經滅去了的速行爲所緣。這些心很快,刹那刹那的生滅,但是每一刹那生起之後,心會執行在那刹那的作用,然後立刻就滅去。
一般的心路過程有七個速行。“速行”巴利文Javana,它的意思是“快速地跑”,之所以能夠得到這樣的意義,是因爲在一個心路過程裏,它連續地“跑”了七次。或者說一個心路過程裏面,一個速行生起執行它的作用之後,接著另外一個心識刹那生起又在執行同樣的作用。什麼作用呢?造業。
然而在這七個心識刹那裏所産生的名法都相同的,但是它們所造的業力卻有所不同。在七個速行裏面,第一個速行所造的業是最弱的,它只能夠在這一生産生果報。也就是說,速行裏面其中有一個稱爲“思”心所的,是造業的主要動力,或…
《《鹽塊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