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
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
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六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盐块经》一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现在我们一起合掌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àvuso、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们:晚上好!
我们在前天晚上一起学习了关于业的产生,业的轮回的一些讨论,在前天晚上我们主要讲外道是如何看待业的轮回及业的消除和轮回的超越。
一般外道认为如果要超脱轮回,首先必须要消除业;业使灵魂受到污染,因此灵魂就往下沉,他就会执著于物欲;由于执著于物欲,就会又不断地追求,并由不断地追求又造了业,造了业然后不断地受苦。因此要致力于灵魂的解脱,首先要让灵魂得到净化,要灵魂得到净化,就要消除罪业。消除罪业这一种命题可以说是在印度很多种宗教乃至基督教都很注重,要洗罪。
对于如何证明我们净化,在婆罗门教里有它的一套做法。他们认为应当要读诵《吠陀》,完成祭祀,这样的话就能够消除种种业,死了之后上升到梵天界。而对于在消除业方面呢,婆罗门就有多种做法,例如经常见到的祭祀、火供,还有祈祷种种的神等等。
这些都是作为印度教来说,他们经常会用到的。还有另外一种呢,就是他们会去沐浴,认为说通过恒河的水,通过种种大河的水,能够洗掉他们种种的罪业。
而对于另外一种宗教,婆罗门教以外的耆那教,他们又认为通过苦行可以使以前所造的业,能够提前受报。因为以前造的不善业,使他们在以后的轮回当中,将会继续的受苦,为了让这些苦报提前受,他们认为应当要进行苦行,苦行能够使他们尽早解除种种的业,而使他们的灵魂尽快得到净化。当旧业已完全除尽了,灵魂本来清净的面目就能够显现,而灵魂本来的清净圆满的面目就会呈现出来,这样的话他的灵魂就得到解脱,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涅磐。而至于说他们的苦行就更五花八门了,各种各样的裸体啊,有禁食啊,有留长头发、留长指甲啊等等。
因此基于轮回的业呢,各种印度的宗教展开形形色色的修道解脱论。基本上他们主张通过消除恶业、净化灵魂来获得解脱。然后佛陀将这些修道解脱论统称为“戒禁取”,也就是说错误的修行方法。
我们在讲了这些方法之后呢,再看佛陀是怎么样指出,如果一个人要脱离轮回,要灭苦应当怎么样做呢?应该如何去摆脱业和果这种纠缠呢?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一部经典,这部经典称为《盐块经》。
《盐块经》巴利叫做“Loõaphalasuttaü”;“Loõaphalasuttaü”是译自《增支部》第三集第十品的第九经。在这部经当中,不像其它的经,其它经有Evaü me sutaü(如是我闻),在这部经一开始佛陀就这样说,佛陀说:
“诸比库,若有人这样说:“此人随其所造之业,都要承受其果报。”诸比库,若是这样,则不能住于梵行,不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终尽。”。
这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做“此人随其所造之业,都要承受其果报。”呢?
也就是说有某些人认为:“如果一个人随他所做的任何业,都必须得要承受其果报。”那确实没有办法逃脱其所造之业的果报,因为无论你造了多少业,你都要承受它的果报。因为这样,所以梵行就不能住,而苦也不能够灭尽。如果在一个人证悟之前,他曾经造了顺、次生的业,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造了业,他都必须得受报的话,那如果一个人在他那一生当中,证悟圣道圣果之前,他曾经造了下生将会成熟的业,如果这种业一定要受报的话,那他不可能把苦灭尽,他不可能在今生完全解脱,断尽一切的烦恼。因为这种业必定会在来生要成熟,即使你再努力去修行也没有用。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认为随一个人所造的业,都要承受它的果报,这种论调假如是真的话,那么由于人们在过去所造的业积累已经是无穷无尽的了,这些业将会随着因果法则不断的成熟,不断的成熟,由于果报成熟的力量,通过因果法则不断生起的苦,它是不能够终尽的。我们在无始的轮回中,已经不知道造了多少业,无论是善业或者恶业。这些业使我们一直都在轮回中体验它成熟的果报,而我们在体验果报的同时又不断地造业,不断地造业,这种业又不断地积累,不断地积累。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如果我们不致力于修行,不致力于断除烦恼的话,这种业将会无穷无尽地继续延伸下去。
如果说一个人认为过去所造的业一定要承受它的果报,那么未来的苦报,未来的轮回必定也是无边无际的,了无尽头的,那也就是说没有苦终结的一天。既然一个人造的业一定要受报,无论如何去修行也都没有效,因为苦是不可能断尽的,你的业还在,那么你的苦就不能够断尽。因此佛陀在这里说到,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这是结合我们前天晚上讲的,如果一个人认为他所造的业必定要承受其果报的话,或者认为完全不可能解脱,或者就像耆那教认为要提前受苦,让这些果报提前受,然后当苦受尽,灵魂就可以解脱。但是,佛陀的教导中并没有这样认为。
佛陀接着说:
“诸比库,若我们这样认为:“此人随其所造(的应受)之业,而承受其果报。”诸比库,若是这样,则能住于梵行,了知苦的完全终尽。”
“若认为随其所造的应受之业,人们受其果报,则梵行得住,苦有终尽。”
那什么是“应受之业”呢?如果一个人造了他应当受的业,人们只是在承受他应受的业,这样的话我们修行就会有结果,而我们致力于灭苦才能够达成。
讲到这里,我们必须得要再讲业果法则,再重温一下,我们在之前曾经讲过的关于业成熟的时间来分的四种业,其中有三种是“应受之业”。这是按照业应成熟时间来分,而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现法受业”:diññhadhammavedanãya kamma;这里的“diññha”本来的意思是“见”的意思,“dhamma”是“法”,“见法”;然而在这里是指“现法”,“现法”就是“今生”的意思;“vedanãya”是“应当要承受的”、“应当会体验到的”;“kamma”是“业”。
第二种是upapajjavedanãya kamma,是“次生受业”,“upa”是“随”;“pajja”是“生”;也就是跟着这一生(的)下一世结生的时候将会“vedanãya”,“将会体验到的”,“kamma”“业”。
第三叫做aparàpariyavedanãya kamma,“后后受业”,“aparà”是“后”;再加“pariya”是“再后的”;“vedanãya”是“受的”,这个也叫做无尽业,因为在轮回是无尽的,投生是一次、再一次、再一次的,这种称为“后后受业”。
然而另外一种呢,叫做ahosi kamma,是“无效业”,除了无效业,前面的三种都是称为“应受之业”或者说“可受之业”,也就是他将会体验到的这些业。
如果我们要讲这些业,我们必须先了解心路过程,因为我们所说的“造业”,并不是说用单纯的物质,或者纯粹的身体去造业,造业的完成在于心。
我们可以说是通过心来认知外界的,认知我们这个世界的。我们这个世界可以分为六大类,这六大类是通过我们的六门去认知。这六大类在经典里提到是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跟法,是通过我们的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和意门去认知的。当我们认知的时候,体验到外界的这些往往是属于果报心。而当我们在体验到果报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是我们的主观又可以对这些体验到的果报采取一定的反应,做出一定的行动。这种行动,我们称为“业”。
这种业只能在速行里发生,例如我们这里讲到的是一个意门心路过程。意门心路过程就是说一个人想这个、想那个,一个人思维,下决心或者说体验到外面的回味,都是由意门心路过程来执行的。意门心路过程一般有十个心识刹那,一个是意门转向。意门转向就是有一种心使我们转向于所想的目标、所思维的目标,这个称为意门转向,也就是把我们的心流拉到对象去。接着是七个速行,就是体验果报之后所做的反应,这种反应一般执行七次,之后呢还有两个彼所缘,这两个彼所缘只是取之前已经灭去了的速行为所缘。这些心很快,刹那刹那的生灭,但是每一刹那生起之后,心会执行在那刹那的作用,然后立刻就灭去。
一般的心路过程有七个速行。“速行”巴利文Javana,它的意思是“快速地跑”,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样的意义,是因为在一个心路过程里,它连续地“跑”了七次。或者说一个心路过程里面,一个速行生起执行它的作用之后,接着另外一个心识刹那生起又在执行同样的作用。什么作用呢?造业。
然而在这七个心识刹那里所产生的名法都相同的,但是它们所造的业力却有所不同。在七个速行里面,第一个速行所造的业是最弱的,它只能够在这一生产生果报。也就是说,速行里面其中有一个称为“思”心所的,是造业的主要动力,或…
《《盐块经》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