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
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
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二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大心材譬喻经》四
玛欣德尊者2008.04.23讲于江西佛学院
好,我们大家一起合掌来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晚上好!
我们今天晚上将一起来学习完这部《大心材譬喻经》。
我们在前几天晚上共同学习了《大心材譬喻经》前面的几个部分。在这部经里面,佛陀就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分裂僧团以及以恶心故意出佛身血这件事,提出作为一个出家人修行的目的应当是为了断尽一切的烦恼,住于不动摇的解脱。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很多的出家人可能会半途而废。在这部经中佛陀就以一个人想要到处去寻求心材的人来做一个比喻。
如果一个出家人为了解脱生死,为了断除烦恼,为了灭尽一切的苦而出家。当他出家之后获得了名闻利养,然后他就贪著于名闻利养,认为他已经获得了利养,获得了恭敬和名誉,然后就乐于这些东西,贪著这些东西,就陷于放逸,认为这个时候他出家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种人就好像一个人想要寻求心材,他到了一颗有心材的大树之下,砍了一些枝叶,这种人正是如此,他只是得到了梵行的枝叶。
而又有另外一些人,他们出家之后,虽然获得了利养、恭敬与名誉,但是他不贪著这些,他继续以不放逸而令自己持戒清净。然而,他们因为自己持戒清净就认为说这已经是他修行的目标了,他已经达到了出家的目的,而就放弃了继续修行,而认为说持戒清净就是他出家想要的东西。这种人就好像一个人去寻求心材,他只是砍了一些树的表皮,认为这个就是心材。正是如此,如果一个出家人认为持戒清净就是他出家的目的,这种人得到的就是梵行的表皮。
又有一些人出家人,他得到了名闻利养,但他不贪著这些名闻利养,他以不放逸而令自己持戒清净。但他持戒清净之后,他也以自己持戒清净而感到满意,但是他不贪著那些,他继续努力,继续以不放逸而继续去修行种种的业处,当他能够证得禅那,能够得到定的成就之后,他却认为说他出家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然后就开始陷于放逸。由于他认为,修定就是他出家的目标,他就没有继续进一步做努力,这种人就好像一个想寻求心材的人一样,他到了一颗有心材的树,他只挖了一些树的内皮,然后认为这个就是心材。同样地,这样的出家人,他获得了禅那,证的了禅定,他认为这个是出家的目的,这种人就得到的只是梵行的树皮。
接着,佛陀又继续说:
「“诸比库,于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离俗家而为非家者:“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为苦所害,为苦所败。若能了知此整个苦蕴的终尽就好。” 他于是这样出家后,获得利养、恭敬、声誉。他对该利养、恭敬、声誉不感到满意,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利养、恭敬、声誉而自赞毁他;他不沉迷、不陶醉于该利养、恭敬、声誉,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达到戒成就。他对该戒成就感到满意,但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戒成就而自赞毁他;他不沉迷、不陶醉于该戒成就,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达到定成就。他对该定成就感到满意,但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定成就而自赞毁他;他不沉迷、不陶醉于该定成就,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成就智见。”」
这里所说到的成就智见(¤àõadassanaü àràdheti)。这里的智见是指什么呢?我们平时所说到的智见有三样:
第一种,我们所说到的智见,是在比库巴帝摩卡(比库波罗提木叉)里面的他胜法。即Pàràjika波罗夷的第四条,讲到“我知是,我见是”或者说是“我实不知,不见,而言我知,我见”,这里的知见是指上人法(uttarimanussadhamma),uttari是超越,超过,manussa是一般人,dhamma是法,uttarimanussadhamma,超越常人、超越一般人的殊胜之法;这里的上人法就包括禅那,包括神通,以及包括了道与果,就是证果。假如一个人没有禅那说有禅那,没有神通说有神通,没有证果说有证果,这就犯了大妄语。这种是属于一种知见,或者称为智见。
第二种的智见,我们在有些经典里面可以看到yathàbhåta§ ¤àõadassana,yathàbhåta§是如实,¤àõadassana就是智和见,这里所讲到的是指已经亲见涅磐,已经亲见了四圣谛,这一种如实的去了知,如实地见到了,这个是指出世间法,这里的智是出世间智,这里的见是出世间见,也就是他已经彻底地了知这个世间的本质,已经见到了一切诸行法无常、苦、无我。同时,他也了知了导致诸行法之因,世间苦之因,也现见了涅磐,也培育了八支圣道。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对于苦、苦的因、苦的完全的止息,以及导向苦灭这条道路,他完全的了知,这叫如实知见。
还有第三种智见¤àõadassana,是指五神通,或者有时候是特指以天眼通为最上的神通。
有三种智见,在这部经里面讲到的是属于哪一种智见呢?
我们可以先分析这部经,这部经佛陀是针对谁说的?佛陀是针对当时破和合僧的提婆达多说的。同时呢,我们也可以联系这一部经的下一部经。这一部经叫《大心材譬喻经》(Mahasaropama Sutta),接着另外一部经叫做《小心材譬喻经》(Cå ḷasàropama Sutta)。在《小心材譬喻经》里面就讲到了,前面几乎跟这部经差不多一样,只是在编排方面不同。之后当佛陀讲到一个人成就了智见之后,佛陀又讲到,还有比智见更高更殊胜的法,是哪些法呢?佛陀依次讲到了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又讲到了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和完全灭尽诸漏的解脱。佛陀这么讲到,这些所有的法都是比智见成就更殊胜的法,更上的法。那么,我们结合这一部经一开始和下一部经,我们就知道,这里讲到的智见是第三种,也就是我们所讲到的神通成就。
我们从第一节讨论这部经之后,就谈到,佛陀在什么因缘下讲这部经,他当时是针对已经成功地分裂了僧团的迭瓦达答说的。迭瓦达答之所以能够那么嚣张,最初就是因为他已经成就了神通。他有了神通之后,得到了名闻利养,得到了名闻利养之后,就想要统治僧团。他向佛陀请求统治僧团没有成功之后,就想杀害佛陀。他杀害佛陀之前,就去怂恿未生怨王子篡夺王位,最后未生怨王(阿阇世王)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篡夺王位也成功了。之后,迭瓦达答就进行了想要杀害佛陀的三次行动,结果把佛陀的脚给扎伤了。
后来他又提出了五种邪法,在僧团当中公开公布这五种邪法。结果呢,当时有500位比库,那些刚出家不久的无知的比库就跟着他去了。佛陀是在这种情况下讲这部经,这部经也就是针对迭瓦达答的一些成就所讲的。我们再结合这部经之前讲的,其实迭瓦达答都做到了之前的。因为之前迭瓦达答持戒真的是很清净,他在出家之后,一直都是勤修梵行。后来,其他和他一起出家的都已经证得了不同的果位,最后除了阿难尊者是初果之外,其他那些都证得了阿拉汉果,只有迭瓦达答一个人还是凡夫。后来提婆达多就去修禅定,他也通达了四禅八定,然后就是因为在这些定的基础上,他去修炼神通。因为他拥有了神通,之后他用神通去骗得了未生怨王子的信心。佛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这一种现象说,有些人达到了智见成就。这里的智见成就,在义注里面也很明确地提到,这里是指迭瓦达答所拥有的神通。
一般我们讲到的神通分为两大类的神通,第一类神通是称为世间的神通,第二类神通称为出世间的神通。世间的神通,我般称为五通;出世间的神通只有一种,叫做漏尽通。
所谓的神通,它的巴利语叫做Abhiñña,是由Abhi+ñña构成的,Abhi含义是殊胜的,卓越的,我们说Abhidhamma阿毗达摩,Abhi是殊胜的、卓越的、上等的。ñña是知道或者智慧的意思,也就是殊胜的智慧,或者简称胜智、上等的智,称为神通,因为古代一直都引用神通这个词。第六种我们与其说是神通,倒不如说是殊胜的智慧更恰切一点。这里所讲到的智见成就是指五种世间的神通,这里的五种世间神通是指凡夫跟圣者都可以拥有的,不是只有圣者,不是只有佛陀的弟子拥有的,连外道都可以拥有的。所以它是属于世间的。
是哪五种世间的神通呢?第一,我们称为神足通的,或者称为神变通,第二是天耳通,第三是他心通,第四是天眼通,第五是宿命通。
在这五种神通当中,第一种是属于神变通,或者称为如意通,或者又称为神足通的,他又可以包括十种,这十种是由于产生这种神通的原因来分的。
第一是决意神变,决意神变的意思就是一个成就神通的人,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身变成很多的身体,或者一个身可以变成百身千身,这种称为决意神变。他又可以把很多身变成一个身…
《《大心材譬喻经》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